四个维度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多年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一直是宏观政策谋划和施力的重点之一。新时代,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为中央思考和擘画的着眼点和着力点。5月20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心还是在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上,要落实到让西部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上,通过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更进一步推动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在发展,利在民生。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在用好、盘活西部地区各具特色资源秉赋的同时,打开大门,开放发展,在承接和引进中促进要素、资源、产业的集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市场大循环,在改革和创新中形成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长期以来,西部一些地方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解显得过于狭隘、单薄,多局囿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缩短项目审批时间、改善优化政务服务上。这些不能不说确是长期困扰企业的痛点、难点,但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概念、内容包括这些却又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有着更多元的维度、更丰富的内涵、更深刻的诉求。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要遵循市场规律,贴近企业需求,建立起更完善、更接地、更科学的营商环境体系,多点发力,多元一体,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升级,为产业发育、市场培育、生态涵育提供更适宜、更肥沃的土壤。
笔者认为,其要有四:
一是政策供给层面。要通过更精准的转移支付、产业扶持等政策,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承接产业转移以及成长型市场主体发育等提供支持和助力;要通过制度供给侧的改革和赋权,使西部地区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方面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以支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育成长。
二是行政效能方面。过去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很大问题就出在政府职能低效和政商边界不清上。作为同样市场经济发育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不必讳言,在这方面恐怕也有同样的病灶。不能冀望于“放管服”改革一劳永逸,各级地方政府要始终以利企便民、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着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有为而不懒为、慎为而不乱为,铺路而不堵路、拆墙而不筑墙,以政务环境的改善为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加分、赋能。
三是产业生态方面。对于资本来说,判断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好坏,当地的产业生态通常是重中之重的考量因素。如果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循环通畅,金融、物流、人才等配套服务完善,那就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的经营成本、市场销路等不用有过多顾虑。因此,作为地方来说,尤其要在发展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在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增强产业发展的互补性、集约性、规范性,推动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体系越健全、循环越畅通,在营商环境上就越有竞争力、影响力,进而形成要素、资源集聚的滚雪球效应。
四是价值理念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其核心就是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越是市场经济的后发之地,经济活动的随意化、人情化就越明显,但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理念,会增大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繁荣。作为西部地区来说,优化营商环境,也要从建设营商软环境出发,大力培植法治文化、诚信文化。要通过政务公开和负面清单等制度设计,减少政府在企业准入、资源配置、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弹性空间;通过纳税信用贷款、信用积分优惠等政策建立推诚守信的鲜明导向。一旦法治与诚信成为一地营商文化的主旋律,成为普遍的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市场主体对未来能有稳定的预期、充足的信心和安全感,那这个地方就会成为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的“众趋之地”。
优质营商环境的打造是西部大开发一个绕不开、离不了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西部各地区一定要在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上保持足够的定力、耐心来深耕细作,多极发力、精准施力、持续用力,让祖国西部在彰显风光秀美、人文璀璨的同时,也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