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范浚《白泉记》
有感于范浚《白泉记》
范浚,字茂明(1102-1150),人称香溪先生。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父范锷,皇佑五年(1053)进士,历官主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封长社郡公。父范筠,元佑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升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长社郡开国男,进封荣国公,谥文涛。筠生十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二兄范深为举人外,其余八位兄弟均为进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佳话。
范浚天资高迈,自幼嗜学,不喜荣利,笃志求道,独隐居不仕,于保惠寺讲学授徒,屋室简陋而怡然自乐。南宋绍兴间,以贤良方正数存于朝,因秦桧当权,坚辞不出。但似《进策》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善之道,与经国要务,供朝廷采择施行。
范浚精于理学,讲究存心养性,主要理学思想,一是阐发仁性之学。宣传“天人一道”,“天理即人事,人事即天理”,“忠信”。“俭德”,“仁为天理”,“万殊一物”,“万理一致”,“人地人神,事物万殊,一皆产于皇极”,“当用大中之道”,“尽心知性知天”,“天下一性”。提出“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善利之念,间不容发,一发之差,递余舜跖”,提倡“君子存诚,克念克敬”,提倡德性是尊的“上知之学”,认为“耻为入道之端”,认为“惟过而悔,由悔而议”,非卜筮,鄙()数。二是提倡修身,养气,笃学,致用。主张“养正为贵”,“先正其心”,“戒自欺,倡慎独”,“理之所存,师之所存;天地万物,无非吾师”,提倡“治气养心”,“卑人自牧”,提出六箴,竭尽规儆;“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进学之义,不止不能不进”;认为“学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勉励“以弘毅自期,任重而力行,居困而心弯”。
忧国爱民是范浚毕生追求和实践的重要思想,其中的“用世”成为他的理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范浚的忧国爱民思想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瘼,忧叹国是;以史为鉴,宏济时艰;《进策》二十五篇三个方面。
范浚著有《香溪文集》22卷,收入《旧库全书》。朱熹两次主其家拜访,绋不遇。绍兴二十年(1150)卒,年49岁。朱熹又亲临吊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联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即记其事迹。
范浚去世32年后,时年52岁的朱熹对范浚理学的评论是:“其学甚正”。
范浚在《白泉記》中写道:“距吾庐南不能五十步,有泉激激出石窦间,色乳味飴,与他泉不类。因坎窦下锺其源,以供家奴旦暮(奭斗)挹,且釃溢流而渠之,与里人同其甘。
邻曲来汲,日数百器,泉之储泄常自如。虽岁甚旱,焦川枯壑,而泉不知也。渠之泛灎而走灔下者,与南涧合流以西,乱于香溪,汨汨穷晝夜,吾知其不至海不已也。
夫泉之甘而利人也,类有德;其不涸也,类有本;其趋涧溪而期于海也,类有志。人之育德有本,能日进而期于道;则其渊深闳大也必矣。吾于泉有感,于是乎记。”
范浚的《白泉记》一文全面地阐述了泉性与人性相类之处 : “夫泉之甘而利人也,类有德;其不涸也,类有本;其趋涧溪而期于海也,类有志。人之育德有本,能日进而期于道;则其渊深闳大也必矣。”范浚处于国家危难之时的南宋时期,他写《白泉记》,一是表明兰溪香溪之地有好泉、有名泉;二是以物言志,托物明志,用白泉表明心志,白泉身心似白,廉的高尚,洁白似泉,表明人只要像泉水一样有坚定的信心 ,日日修身育德 ,期于得道 ,也也一定能成为修养深厚、 胸襟宏阔的道德之士。范浚从泉水之清澈、甘冽 ,悟出人的心灵之高洁。
新茶必与活水相合,新茶烹上煮熟的泉水,新茶必定芳香四溢。
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
香溪之源源于北山,香溪之泉与北山之茶融于一体,当今之人将于开发兰溪名泉与兰溪名茶,有李渔家茶、兰溪毛峰茶、下陈茶、朱家茶等等,开发兰溪北山范浚白泉茶,打响范浚这张名片,必将走出兰溪,走向全国。
刘 鑫 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