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行业背后的刚需属性,你真的懂了吗?

今天在逛超市的时候我想去买牛奶,发现现在的鲜牛奶/低温奶品牌越来越多,但常温奶的品牌却没有那么琳琅满目,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牛奶企业销售渠道构建的真不错,鲜奶品牌的地域性越来越不明显。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常温奶市场集中度高背后的原因:常温奶的保质期长,而低温奶的保质期短,因此常温奶对技术要求的含量更高;

常温奶市场的龙头伊利和蒙牛具备了领先于行业的优势,从而占据了市场。

其中,常温奶的制奶技术一定是阻碍低温奶企业无法逾越的关键一环。

我是不太了解制奶过程的,这是我突然想到的一个点。

据2020年数据显示,伊利股份研发费用率为0.5%,而光明乳业的研发费用率为0.29%。低温奶的市场不小,但是保鲜问题是先天性的缺陷,而低温奶企业要做常温奶却有很大难度。

虽然有些跑题,但牛奶市场中蕴含的道理,我认为同样可以用调味品市场。

一方面,调味品的保质期比常温奶的保质期时间还要长,这可能意味着调味品企业的研发投入需要更大,海天味业2020年的研发费用率为3.12%;

另一方面,由日本酱油市场可知,日本的酱油品牌集中度已经达到了现在我国常温奶市场的所拥有的集中度程度,这意味着我国调味品市场集中度提升有着大的潜力。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调味品行业背后的成长逻辑,这仍然是【小北价投圈】的一篇行业研报,免费分享给大家的机会不多啦!

引言:伴随着我们“口味”的升级,调味品现在也变得越来越讲究,大街小巷一个令人垂涎的小吃,商场中一个口口相传的餐馆,它们的火爆均有着调味品的功劳。

虽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但不得不说现在这个时代正是消费升级的时代,人们手里有钱了,首先收益的就是消费品行业,当然这其中也有医疗消费的概念。

一、调味品行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1、基础调味品在行业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味觉是有传承性、依赖性的,很难改变。

一方面,基础调味品经过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培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我国由于气候和作物等条件的差异,在地理上形成了“东酸西辣,南甜北咸”的口味差异,也造就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调味品行业供给量达2533万吨左右,其中酱油和食醋占比较大,合计占比超一半的份额,味精、鸡精产量分别占比约9%、2%,其他调味品中料酒、复合调味品等合计占比约33%。

在此背景下,基础调味品在购买上享有较高的复购率,为传统的基础调味品带来了较稳定的消费市场,稳健的业绩成为了支撑调味品板块持续上涨和资金青睐的内在动因。

2、调味品微创新是当前的发展机会

地域、饮食文化构筑长期壁垒,带来基础调味品的高复购率,降低不确定性,因此调味品调味品行业几乎很难颠覆,只能微创新。

首先,从口味上进行升级,行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以酱油为例,第三次消费升级使酱油进化到健康化的消费理念,食品安全与健康消费需求上市,健康理念助推纵向高端品类量价齐升。

此外,复合调味品满足多元化、便捷化餐饮需求,赛道空间更广阔。现如今复合调味品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具备较强的标准化、工业化和便捷化优势,顺应行业和消费趋势,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65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73%,预计2020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达1550亿元,空间广阔。

最后,调味品行业可以从渠道、商业模式、文化架构、组织体系方面进行创新。

调味品市场渠道为王,构建较强的竞争壁垒。

一方面,调味品产业的分销模式目前主要以线下渠道为主,但随着互联网经济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线上渠道凭借着精准抵达目标客户与有效运用资源的特点,渗透率有望得到大大提升,并有机会发展为另一大销售渠道。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外出就餐需求和频次增多,餐饮渠道在调味品消费中占比逐渐提高。据统计,调味品零售量中餐饮渠道的占比已达到50%以上,且预计接下来5年该比例将持续提高至60%以上。

二、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1、行业规模维持稳定增长

据统计,2020年中国调味料市场规模达到3950亿元,疫情使餐饮消费从外食转向家庭烹饪场景,提升了C端调味品需求,调味品行业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了良好增长.

未来中国调味品产业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市场空间方面红海和蓝海并存。

2、与日韩市场存在不小差距

另外,通过将我国调味品行业与日韩市场情况的对比发现,调味品行业具有量价齐升的基础。由于我国的餐饮习惯与日韩两国较为相近,可以参考该两国的情况对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空间进行判断。

2020年我国餐饮行业人均零售额仅为427.9美元,远低于日本的1258.0美元和美国的1456.2美元;外食占比也仅为22.4%,低于日本的37%和美国的72.5%。参考这两个国家的加权平均值数据,可推算出我国调味品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或达6.03倍。

3、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现如今,调味品行业整体格局仍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基础调味品领域虽然涌现出了一些龙头企业例如海天、中炬,但整体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行业仍具备较大的整合空间。

2020年,海天在酱油零售市场的市占率只有7.3%,同期日本对标企业,龙龟甲万2020年同口径市占率为39.3%;

2018年食醋行业的CR3为13.3%,恒顺作为行业龙头也仅占据6.5%的市场份额;料酒行业目前正处于中高速增长期,大众消费习惯仍未形成,行业渗透率较低,现阶段主要企业有老恒和、王致和、老才臣、恒顺等;

复合调味品以火锅底料市场为例,2017年CR3为24.1%,头部企业红九九、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市占率均不超过10%。

三、主要调味品企业介绍

纵观龟甲万、味好美、卡夫亨氏等国际调味品巨头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调味品行业巨头发展往往存在核心单品、品类扩张、业内整合三个阶段。

企业以一种核心产品起家,凭借大单品拓展渠道,成为细分子行业龙头;而后利用积累的渠道和品牌资源丰富产品结构,实现品类扩张;继续发展到一定阶段,再通过收购兼并等横向、纵向进行优化整合,成为平台型企业,从而聚拢甚至垄断市场资源达到行业龙头地位。

但在我国,大单品仍是当下主要企业的核心策略,行业巨头尚未完全形成绝对规模优势,未来平台化、规模化将成为国内调味品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下面是调味品主要企业分析解读。

1、海天味业

海天的酱油生产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清代中叶的“佛山古酱园”。时至今日,酱油仍是海天的第一大单品和核心利润来源,2020年海天在我国酱油零售市场中市占率达7.3%,领先于李锦记的3.4%和厨邦的2.1%,居第一位。

2020年酱油在海天总营收中贡献130.43亿元,占比57.23%,远超蚝油的18.05%和调味酱的11.07%。但近年来,海天拓展品类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形成了包括酱油、蚝油、酱料、鸡精、腐乳、调味汁、醋品、酱腌菜、香油、五谷、饮品、礼盒装、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产品体系。

2、千禾味业

千禾味业虽然规模不如海天大,但它也是【价值50】中的一只股票,近年来凭借“双差异化”经营策略掌控消费者心智:

①定位差异化:领先行业多年培育健康调味品概念,精简SKU锁定中高端定位,“零添加”概念深度绑定品牌,差异化抢占消费者心智;

②渠道终端差异化:公司立足西南大本营,双轮驱动主攻中高端C端,以产品力拉动品牌力全国化,一方面依托大商模式积极开拓外埠KA商超,另一方面电商业务建设领先行业,线上业务收入预计实现200%以上增长,渠道占比有望突破20%。

现如今,公司零添加产品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未来产品结构优化有望进一步受益于行业健康化升级;公司当前积极扩产,2024年产能预计翻倍,生产自动化提升及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打开毛利空间。

3、天味食品

天味食品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市之前立足产品研发及储备;二是上市后三年进行迅速的渠道渗透,借助资金快速拓展市场,提高市占率,占领消费者心智。

现如今,公司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即未来五年逐步建立品牌壁垒,实现品类的扩张,强化B端粘性。产品端上,公司通过“好人家+大红袍”双轮驱动,不断强化底料和川调优势;渠道端上,渠道扩张加速推进,驱动业绩中期稳健增长。

4、日辰股份

日辰股份是一家以B端为主的复合调味品企业,相较C端更注重产品的研发和服务能力。其自创立至今积极投入研发费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居行业前列;业务模式上以柔性定制为主,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形成研发沉淀。在此基础上,“快准稳”的产品研发能力保障了公司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增量客户开发稳定后,将逐步转换为存量客户,同时受益餐饮连锁化率的趋势,存量客户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反哺公司业绩增长。

长期来看,未来随着公司消费场景的不断拓张,其场景边界或将不断延伸,业绩仍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四、总结一下

总的来看,调味品的必选消费品属性为其带来较强的抗周期性,调味品行业发展仍然广阔。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在品味创新上以高端化、复合调味品升级为主,而在企业扩张中,渠道创新、收购扩产均是一个比较大的看点。以及在调味品行业看好在细分品类有绝对优势的企业。

声明:因篇幅有限,以上行业报告中所涉及标的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