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以后很多“老病”发作,发现是当年月子没坐好,告诉你真相
42岁以后很多“老病”发作,发现是当年月子没坐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什么是“老病”?就是在你的身体里已经存在,但是只会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作的病,比如天气变化,温度下降以后,别人只是觉得冷,你却会出现腿疼、肚子疼、头疼、鼻炎、湿疹等这些症状,只要温度一升高,这些症状就消失,这说明你体内有寒湿气,这种寒湿气只会在天气冷的时候发作,这就叫“老病”一旦拖延10年、20年以后,这些老病带来的不再是疼痛,而有可能是痛经、面瘫、静脉曲张、脑出血、子宫内膜癌。
有些人身上的“老病”在感冒以后才会发作。比如别人感冒只会发烧、头疼、浑身无力,你感冒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感染、抽风、关节疼痛、淋巴肿大。
你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其实是感冒帮你提前发现身体里有大病,可能你很害怕感冒,却没想过你的感冒怎么会这么可怕,和别人不一样。
有些人的老病到特定年龄才发作,比如35岁、42岁以后发现当年坐月子没坐好,因为受凉、生气、饮食不当等,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天天受折磨,只能后悔和抱怨。我听过太多的人,跟我讲述他这个病是年轻时喝酒、吃冷饮、熬夜、吃夜宵累积下来的。
这些累加的伤害你不要认为睡一觉就没了,过几天就消失了,它们会给你以后得大病埋下祸根,也就意味着:这些伤害除了平时用口腔溃疡、脸上长斑、脱发、皮肤痒来提醒你,还会在特殊时期向你喊救命。
这个时候喊救命不再是症状信号,而是大病的预兆。你有没有想过,你有无数次机会让自己躲过一场大病,救自己一命,可你就是不懂身体的信号。如果汽车仪表盘上有一个红色警示灯或黄色警示灯突然亮了,你会很紧张,要么没机油了,要么刹车片坏了,要么没汽油了,要么温度太高。总之,都是汽车在报警的信号。如果你无视这些信号,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我们的身体和汽车一样,给了各种信号,为什么人们会忽视这些信号呢?
原因有四。
第一,这些身体的信号虽然让我们难受,但是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第二,即使有难受的症状,比如口腔溃疡、便秘、腿疼等,也不会持续几个月、几年来折磨你。那些不难受的症状,比如长斑、脱发、记忆力下降,慢慢你也就习惯了,就会被忽略。
第三,哪怕有持续难受的症状,人们也会用所谓的“聪明”制造——各种药物把身体的信号给屏蔽掉。
比如,你持续咳嗽,有止咳药;持续疼痛,有镇痛药;持续睡不着,有安眠药;持续血压高,有降压药等。反正有几千种和身体对抗的药物在那里等着你,而且你的医生已经明确告诉你要一辈子不能停药。
你用一切办法对付身体给你的信号,你认为这是身体在给你找麻烦,让你不舒服。可是,这一辈子唯一不骗你的就是你的身体,它给你不舒服的信号是在喊救命,更是在救你的命。你别再吃药阻断这些信号,麻痹自己的神经,还要顽固地坚持一辈子,跟身体对着干,小心身体提前放弃你。
第四,我们相信体检指标,不相信身体的信号。
即使你重视了这些信号,甚至去医院花钱检查了,可是你却不知道医院的指标是以大病为标准的,所以很多人体检完了很得意地说:我的体检指标正常,来喝,来吃!
我反问他:为什么去医院体检?他不假思索地说:是因为前段时间身体不舒服。
我又问他:医院查出来的疾病都到什么期?他说:晚期。
我告诉他:难受是身体在报警,因为身体比医院里任何仪器都灵敏,如果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你就该改变生活习惯,该排毒,该调理自己的身体;
如果你相信医院的指标,不在乎这些信号,坏习惯照旧,等查出来全到晚期。早期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信号里,不在医院的体检指标里。 那“老病”是怎么引起的?有些人的“老病”是年轻的时候的坏习惯积累下来引起的,有些人是长时间处在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导致的,有些人是从事某种长期的职业导致的,有些人是某一场疾病遗留下来的病根,有些人是受过一次伤留下来的问题,有些人是几种伤害同时发生导致的,有些人是坐月子留下来的。
“老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老病”在身体里停留得太久就会把小病变成大病。也就是你怎么也想不到,五六十岁得的癌症是因为二三十岁的时候一次喝假酒伤到了肝,一次吃错药留下的后遗症,或者是大热天洗了凉水澡受寒感冒,又用输液去退热,几个伤害叠加留下的隐患。
人的一生躲不过两个字,不懂这两个字将胡作非为,错上加错;读懂这两个字,当下改变,学会去爱。这两个字就是“因”和“果”,因果当下报,是小病;因果未来报,是大病。因,就是伤害、毒素、垃圾、坏习惯;果,就是疾病。所有的人怕果,我却怕因。
“老病”就相当于你家一定有看不到的垃圾等毒素,已经开始影响你的生活,可是你却不知道。虽然每天都会打扫卫生,但是大扫除的时候却会扫出来很多你平时忽略的、不能彻底打扫的垃圾,这个时候家里的味道一定不好闻,垃圾肯定比平时多。同样的道理,当你定期排毒、找“老病”的时候,身体会出现像疾病加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排毒反应。
健康是身、心、灵都健康。 健康的身体完全靠你自己来把握,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医生去解决,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远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