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医的百病皆重调肝系列三:肝的异常功能之二
3.肝气异常之演变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肝失疏泄,可累及他脏而使之功能失调,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如肝郁可致其他四月出现郁证,五脏之郁皆以肝郁为病理基础。肝气郁久
可化火,生风,其影响则更为严重。同时,肝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气滞则水湿不行,气郁则生火,火盛易生痰;或肝木乘土,则饮食停滞,即形成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肝气异常之演变有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气厥逆。肝之疏泄太过,功能亢进之病理改变,可演化为肝火上延、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气厥逆。
肝内寄有相火,肝郁日久易化火,可导致肝经气火上逆所致的病症。临床以气
火上逆热象明显为特征,如头热昏眩、目赤咽痛、颜面红肿热痛等。
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则阳亢无制,耗劫肝阴,引动肝阳上亢而成肝阳化风证。
也有因肾阴虚而肝阳偏亢者,进而形成肝风,严重则为肝阳逆乱而致肝厥。
肝之疏泄不及,疏泄功能减弱,会产生衰败之象。以肝失疏泄对血的运行影
响为例:郁闷忧愁易导致肝的气血瘀滞而成疾。在佟老诊治的后宫嫔妃中,大多数都有月经不调、癥瘕积聚等病症。这是因为女子“以血为本”,有“月事以时下”的生理特点,而肝气对血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肝气郁滞可致血瘀形成癥瘕积聚。
《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讲的就是气与血运行的关系。气
是血的统帅,只有在气运行正常的时候,血才能运行正常,气稍有不畅或受到了阻滞,则血不能正常运行,重则甚至产生血瘀的后果。
中医的理论精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更加形象地概括了两者的关
系,气率领血运行周身四肢,使气血充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气充盛。所以我们说肝气疏泄与血的运行尤为密切。
如肝失疏泄,导致血不能运行达到相应的部位,四肢、脏腑得不到充盈而
失养,轻则“肝气窜痛”,心烦、气憋、胁痛等,重则有耳不聪,目不明,手不
能握,足不能行等全身功能下降表现。如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癥瘕积聚,也就是常说的肿瘤。可见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发生、发展与肝失疏泄,肝气运行失常关系极为密切。
在佟老多年的御医生涯中,诊治过的帝后嫔妃,多因久居高墙深宫之内,身处朝廷及后宫是非之地,或精神上极为空虚而焦虑;或无所事事,忧郁寡欢;或
钩心斗角,暗藏杀机,以致肝气郁结,气失条达,情志抑郁,引发脾胃病、妇科病,甚或暴躁癫狂等诸疾。在这样的背景下,佟老更加深入地研究肝的相关精髓理论,并在临床中反复验证实践,将从肝调治的方法灵活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4.肝血易虚虚则月经不调筋目失养
肝实证多于肝虚证,且实证多因于气。然而肝血易虚,血虚则筋目失养,在女性则可出现月经不调。谈及肝虚,首当其冲的是肝阴虚、肝血虚。如脸色发黄发白,唇色发乌,以及面部长斑,都是肝血虚引起的。
佟老在宫中诊治疾病时,经常会遇到肝血虚的嫔妃贵人。虽然她们是皇帝的
妃子,享尽荣华富贵,不乏滋补美容养颜之品,但是由于女性本有经、带、胎、产耗血伤阴的体质因素,加之谋划盘算气郁过度,忧思伤脾,而导致气血生化之源失职,气郁长久而难免造成血行障碍,瘀血不去则新血不得生,或因年老肝阴肾精不足,往往容易出现一些肝血虚的症状表现。
肝血虚证是肝血不足所产生的病症,以肝血的调节功能失常及相关脏器失养为特征。肝血虚多因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过多及慢性病耗伤肝血所致,一般以
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
肝血虚不能滋养筋脉爪甲,则手足麻木震颤,筋脉拘急,肌肉润动,爪甲不荣,《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也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李挺说:“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肝养筋。”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见筋力衰惫,肝病中经常见到这些症状,四肢酸软无力,体倦身懒,肢体麻木,伸屈不利等,若火热之邪,热灼肝经,劫夺肝阴,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之象。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认为,爪乃筋之廷伸到体外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通过观察指甲的好坏,可以推断肝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肝者…其华在爪…以生血气。血以养筋脉而充润爪甲。爪甲的荣枯,可反映肝血的盛衰,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的阴血不足,爪甲失养,则爪甲软薄,颜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望眼神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五轮学说,记载最早的为《太平圣惠方》。《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大家都知道眼睛不好要补肝,其中的道理是因为肝开窍于目。临床上也常通过看眼睛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判断肝脏功能正常与否。同时,由于目与五脏六腑均有内在的联系,故观察眼睛的变化,即可了解全身机能的盛衰。
比如当人的肝脏发生异常时,会从眼睛表现出来。如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炎,或高血压病的患者常可见两目红肿热痛。正如《气变大论》所言“肝木受郁……目赤痛皆疡”。目受肝血的涵养,而能视物,如果肝血不足,非但目失所养,而且肝风乘虚上扰,就会导致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多由肝阴虚而致肝阳亢奋引起;肝胆湿热可导致黄疸,两目发黄等,足见肝与二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补养的办法之一是常吃动物肝脏。当然一次不能吃多,否则胆固醇会升高。
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泪液的分泌异常。肝不好的人,眼睛也受到连累,容易出现双眼干涩等。《黄帝内经》认为人五十岁,肝气始衰,年过半百的人,眼睛就开始不好了。肝血不足常见夜盲、视物不明、昏花、痛胀、干涩,实质是泪液分泌不足;肝阴不足,两目干涩;如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目红赤,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目哆增多,迎风流泪等症状。
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灵枢·口问》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泪道开,泪道开,故泣涕出焉。”
总之,肝阴、肝血不足,则不能濡养清窍,故见眩晕耳鸣;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糊干涩、视力下降或夜盲;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面,则面色淡白无华或黄,唇舌淡;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血虚不能滋养
筋脉爪甲,则手足麻木震颤,筋脉拘急,肌肉蠕动,爪甲不荣,脉细;肝血虚,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若肝血虚得不到及时纠正,则血虚症状加剧,肝血的濡养功能进一步减弱,可变为血虚生风证。
5.肝与胆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五脏六腑中,肝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与胆,一为脏,一为腑,各有经脉、经别、经筋等,并彼此通过络脉相连,互成表里关系。从人体内脏位置上看,胆位于肝的短叶之间,与肝相连。早在《灵枢》就有记载:“肝左者胆也”,意思是位于肝左侧的就是胆。《难经》则更明确地提出:“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指出胆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肝,为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排泄是否通畅,是由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来决定的,肝气条畅是胆汁正常排泄的动力和条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胆汁排泄通畅,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肝一旦疏泄不利,则胆汁排泄失畅,而形成胆汁郁积,易出现胁下胀痛、口苦,甚或外溢而发为黄疸等。
现代西医解剖学也早已证实,肝胆位置邻近,生理关系密切。胆囊内贮胆汁,胆汁注于小肠中,帮助小肠消化吸收。《脉经》有言:“肝之余气溢于胆,取而成精”,这里,精就是胆汁,说明胆汁源于肝而藏于胆,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非常一致。
6.肝与脾胃的相互影响关系
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均须依赖肝的正常疏泄。老百姓都知道,脾胃是饮食消化的主要脏腑。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的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变成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而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是通过脾升胃降来完成的。中医看脏腑,看的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作用,而且要注重看它与其他脏腑的功能联系。所谓脾升胃降,是说脾的功能正常,脾气健旺,就可以将我们吃人的食物,变成可以吸收的营养,向全身输送;胃的功能正常,胃气和降,则能纳谷,使食物经过消化,为脾运化吸收作好准备,然后将剩余的糟粕传输到肠道,继而排出体外。
在消化方面,肝与肺对脾胃的升降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饮食人胃后既能受纳,又能消化,从而保障精微物质向生成气血转换;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精微之输布,津液气血之运行无碍;而物质之代谢,又必须借助肝的疏泄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才能完成。
我们知道,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木和脾土之间
的关系传变中,根据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依次相生,间隔相克的五行生克关系,有“木旺乘土”(肝旺乘脾)和“土虚木乘”(脾虚肝乘)的区别。
一般认为,由于抑郁、暴怒等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太甚或肝气横逆,可犯
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因之而气滞,出现胃部疼痛,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口苦吞酸,嗳气泛恶,大便溏泄等症状时,称作“木旺乘土”。若先有脾胃的虚弱,如脾失健运,脾湿内生,不能耐受肝的相克,会出现肝脾不和,胸胁胀满或窜痛,时欲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发作性腹痛腹泻,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胸胁灼痛,食欲不振,常吐涎沫,大便不畅,称作“土虚木乘”。两者皆为肝木克脾土之证,但在治疗上略有“抑木”与“扶土”侧重之不同。
如在临证遇到胃病,单纯使用治疗胃病的药物效果并不理想,经过检查有时
会发现患者有慢性无症状性乙肝,这时需要重新辨证来从肝进行论治。同时,肝与胆相表里,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质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饮食消化吸收,则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