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修辞手法?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修辞手法?

1

前几天,读写菌推出一个帖子,大家读后很喜欢:
用一个句子,搞定所有修辞(点击链接查看)
不过,仅仅用一个句子来学习修辞手法还是不够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句子都和全文有联系,并不是随便用上种修辞手法就是个好句子。
比如,作家李延国在他的小说《雾》的开头写道: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这个句子用纱布来比喻大雾,恰好与作者描写的“战地救护所”联系在一起,这个喻体可谓就地取材,显得自然生动而又巧妙独特。

2

可是,平时我们欣赏修辞手法时,往往达不到这个层面,只是就修辞论修辞,很少从整体去考虑。
比如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我就看到这样一道练习题。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标准答案是: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花”比作“张满了的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花的外形,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的喜爱之情。

这个答案,读写菌再熟悉不过了,它是套着一个答题模式来的: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说明效果+表达感情
这个模式,据说可以应对所有句子赏析的题目。
可是,这个比喻并不是如此简单,我们可以进一步发问:“既然这个比喻是为了写花的形状,把喻体换成'半圆的月亮’行不行?
是啊,如果这个比喻只是为了描摹外形,那么换成别的喻体一定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选用“帆”做喻体呢?

3

原来,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的比喻是一个整体,前后有联系的,构成了一个“比喻共同体”,请看以下几句话: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4.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你看,作者先把紫藤萝花比作一条“瀑布”,再把颜色浅的花比作“迸溅的水花”,又把盛开的花比作“张满了的帆”,最后再次把紫藤萝花比作“闪光的花的河流”,原来,这些比喻都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相互间有关联的比喻,叫作“联喻”。

我们平日的学习和考试中,对修辞的把握,仅仅局限在辨识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再说出其基本作用,却不能结合具体语境中分析修辞的作用,这就咀嚼不到修辞的精微之妙,实在可惜了如此美妙的语言

更多美文,请点击公众号名片查看

【说明】本文由“中学生读写”编辑创作,这里是中学生的学习园地,成年人的心灵港湾,本号已参与版权保护协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