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ICIs二线治疗NSCLC 真实世界与临床研究相当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单抗在我国获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有了新的希望。然而,药物的获批基于临床试验,在真实世界中ICI的表现如何?2020年7月,中国学者发表在《Thorac Cancer》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对真实世界中的97名接受ICI二线及后线治疗的晚期NSCLC中国患者进行了分析。

ICIs用于NSCLC早已惊艳四座 但真实世界证据仍缺乏
▲▲▲

ICI的作用机制与靶向治疗或化疗截然不同,它能恢复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应答,一用于NSCLC便惊艳四座。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与化疗相比,ICI可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据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两种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单抗,用于NSCL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

虽然临床试验已证明PD-1抑制剂用于NSCLC疗效显著,但缺乏真实世界的数据。真实世界中,患者年龄各异、体质各异、病情各异,他们中的一部分被临床试验拒之门外。因此,真实世界证据(RWE)可将形形色色的患者都纳入分析当中,更有助于为患者个体化管理提供重要信息。

尤其对于我国,缺乏ICIs二线及以后线治疗NSCLC患者的RWE。

中国数据:ICIs二线治疗NSCLC 真实世界与临床研究相当
▲▲▲

发表在《Thorac Cancer》的该研究,评估了抗PD-1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应答和免疫相关副作用。

对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纳武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连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收集基线特征,评估治疗效果,并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进行分类。同时确定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

纳入97名患者,中位64岁。患者多为男性,组织学类型为非鳞状,肿瘤晚期,有吸烟史。多数患者ICIs为二线治疗。34.11%的患者检测到PD-L1表达。

总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16.49%和60.82%。无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0天和537天。

免疫相关毒性的发生率与既往报告相似。驱动基因突变患者的PFS短于无突变患者,发生irAE的患者PFS相对较长。

因此,真实世界中,ICIs二线及后线治疗NSCLC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可观。多个特征或能用于预测疗效。治疗期间出现的irAEs在可接受范围内,为PFS更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失败 ICIs能救场!
▲▲▲

复发或晚期NSCLC患者,一旦一线化疗和/或靶向治疗失败,通常预后较差。ICIs具有恢复患者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正成为这部分本已被判死刑患者的新希望。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ICIs二线单药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ORR范围为18~37%,该项在中国患者中进行的真实世界分析的ORR(16.49%)与既往研究相当,PFS和OS甚至优于临床试验数据(分别为150天和537天)。再次证实,ICIs的抗癌效果确实史无前例。

irAE的发生率为40%~51%,也与既往临床研究相当。irAE很常见,但并非全是坏事,通常认为其预示着ICI抗癌效果佳。既往研究显示,发生irAE患者的ORR显著高于未发生者,PFS也显著更长,但因严重irAE而终止治疗的患者需除外。该研究也发现,irAE预示着PFS更长。

既往研究表明,EGFR突变和ALK融合患者对ICI应答不佳。临床前研究表明,EGFR突变可激活PD-L1表达,并诱导免疫逃逸。然而,缺乏真实世界数据。该研究显示,无论是单变量分析还是多变量分析,驱动基因突变都是PFS不佳的预测因素。但是,需要开展更大型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评价该相关性。

总之,在现实世界中,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失败,ICIs能救场。ICI单药二线和后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结局良好,且副作用在可接受范围内。有些临床因素,如驱动基因突变和出现irAEs可独立预测PFS。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参考资料:

Thorac Cancer. 2020 Jul;11(7):1955-1962.  doi: 10.1111/1759-7714.13488.

Immunotherapy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and beyond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a single center of China: Outcomes, toxicities, and clinical predictive factors from a real-worl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4687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