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护城河上那些桥」2.西护城河
「保定府|护城河上那些桥」1.北护城河
2.西护城河
护城河
北护城河上,只有北门石桥是古桥。西护城河上,也只有西门石桥是古桥。
西门石桥详情可参考@记录保定府的文章:
《府河纪事|跟着城管逛保定 护城河畔朱家园 也曾有一处元代遗迹》
西门石桥 2019
西门石桥 (图源见水印)
西门石桥 (图源见水印)
西门石桥 (图源见水印)
西门石桥 (图源见水印)
(后两张是不是 西门石桥 待考证)
西门石桥
西门石桥,踞旧廓西门外,横护城河上。原为旧城至火车站唯一之交通孔道,始建年代已无考。据1934年《清苑县志》桥梁篇载:“西门石桥,在西门外。年久倾圮,明万历年间知县王政重修,付使刘行素记”。又该志金石篇记金台郡城西北二桥记事曰:“金台郡城,天下咽喉,南自秦,晋、汴,洛而北入燕京者,率借径于西门。冠盖商贾之车辄马蹄,日夜不绝,唯其经行者众也,而易损”。明万历丁亥年四月二十六日经始,于同年八月十二日告竣。在现代化之陆路交通未开之古代,此桥确为南连九省,北至京畿之要衔也。
该桥系石结构。叠条石为墩,砌方石为台,上覆巨形条石为面,两侧古雕狮头栏柱,实心栏板。桥分三孔,净跨分别为1.3——2.0——1.3米,全长7米,全宽11.4米,车行道8.3米,两侧高出15厘米,各宽1.4米,供人行耳。桥之承载能力,无确切依据。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可通过12吨以下之载重车。1973年,投资25.000元进行改建,一为与两端道路改建相适应,将原有桥面提高50厘米,墩、台也相应加高。二是调正原有桥型,旧桥受原有瓮城所限,与道路略呈西北、东南倾斜。经调整与道路顺直。三把桥面加宽至12米。其中车行道8.0米,两侧人行道各2.0米,桥面条石仍予利用,两侧加宽之人行道部分系悬臂式,另置钢筋砼空心桥板。四将南侧墩、台外延,加做闸槽,以便设闸,控制水位。五则桥下河床加铺护底,桥栏也重修。
此桥后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为三孔板式桥。跨护城河,是今西大街与光华路连结的桥梁。
---节选自《保定市城区桥梁建设史料》梁翔南
西护城河上最有名的应该是灵雨寺石桥。西刹秋涛,保定古八景之一。这里曾有一座三孔石桥,古称吴家湾,俗称灵雨寺桥、西下关桥。吴家湾石桥已经拆了,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红卫桥西边。
吴家湾石桥 图源:太行人家
灵雨寺石桥(吴家石桥)
灵雨寺桥系一古石拱桥。位于旧城西南灵雨寺街,现红卫桥之西侧,今已无存。据《清苑县志》中桥梁篇载:吴家湾桥,在城西南,清康熙十四年重修。始建于何时无考。又该志金石篇有高景撰重修西下关桥记(旧志)略云:“西郭之南,旧有石桥一座,鸡水汇流,潆回浩瀚。吾曾重修石闸遏水环城,自西北两面而之东,复入南流。甲寅秋桥毁于水。邑侯时公捐俸倡修之”。视其位置,西下关桥即灵雨寺桥也。该桥为古驿道必经之孔道。《县志》金石篇有文曰:“上谷为南北要区,凡九省之望于燕京而至止者,咸辐辏于此”。千百年来,该桥始终为交通要衢。桥为三孔石拱桥,净孔8米,全长31米,宽7米,两岸高出地平近3米,遥视之,若拔地而起,弓卧水上,明月当空,水中倒影,婉若长虹,亦一佳景。
直至解放后,该桥仍为(北)京、石(家庄)公路必由之略。巨石桥面。久经风雨及大量交通日蚀月损,日趋平滑,上下爬坡,事故迭出,车旅病叹。我人民政府曾经于1951年用石工糙修之。1952年因已开通建华路,南来车流,改行该线,此桥遂降为地域性通道。1978年西下关街南段辟直,紧邻其东另建新桥,因用其石料遂将该桥拆除。灵雨寺石桥本一古桥,在历史上曾为古之驿道,此数百年来之交通古建,本当完好保留,然以当时对此认识不足,竟毁于一旦,诚憾事耳。
------节选自《保定市城区桥梁建设史料》梁翔南
泉水河连闸桥
一亩泉河自西北注入我市灵雨寺街后,即作两股分流,一支绕城环流后入府河,称护城河;另一支可通过灵雨寺大闸(旧志称积水闸)向南迳直泄入府河。1963年我市遭特大洪水后,为利于泻洪计,于1964年在大闸以西,顺主流水势,自西北而东南另开新线直注府河,原河南岸村道,因河道改流而阻隔,遂建桥以通之。该桥为村道中之便民小桥,石砌墩、台,上覆钢筋砼预制板,分四孔,每孔净跨仅3.2米,建筑全长24.3米,净宽4.9米。由于新老河床高差较大,为避免护城河小枯竭,爰于桥之北侧,将墩、台外延,剔槽设闸以控制水位,既有利于泻洪,也兼冲灌护城河之利。1970年,在桥闸南侧辟建联盟路,又建胜利桥,此桥已失其功能,唯闸仍须利用,以调剂水位。
------节选自《保定市城区桥梁建设史料》梁翔南
东风桥(图源见水印)
东风桥(图源见水印)
红卫桥(图源见水印)
健民桥(图源见水印)
新华桥2013 (图源见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