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医大家,大多是自学成才的中医

那些中医大家,大多是自学成才的

中医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是古圣人神人通过对建立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医学认识,这种基于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的医学跟中国人类的衣食住行,跟我们的语言文字行为,跟中国的各种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医中,古人都有详细的规律总结和描述,并形成了中医学的经典,只要你有恒心和悟性,自学也可以成为中医,历史上的那些中医大家,几乎都是自学或者师承,更多的都是业余行医。因此,中国的语言在,中国的文字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在,中国人的习性在,中医的经典在,那么中医就永远不会灭亡,我们都可以自学成才,这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生命力所在。

中华五千年,产生了无数中医大家,请记得他们大多是自学成才的,他们绝大部分都是业余中医,他们把中医当为业余爱好和第二职业。

近代的著名中医,京城四大家之一的萧龙友,典型的自学和业余中医,他当过知县,当过知府,当过财政部的秘书,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既无家传也无师承的萧先生业余时间自学中医,并于1928年他58岁的时候弃官从医。

京城四大家之二的施今墨,他学习的专业是法律,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后来进入北京的京师法政学堂,1912年施先生的职业是在孙中山先生总统府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可是施老夫子自学中医,业余行医。

恽铁樵先生也是业余中医,16岁考中秀才,后考入南洋公学攻读外语和文学,1906年恽铁樵在长沙明德中学教书,教书几年后又去商务印书馆当翻译校对,再办报纸,恽铁樵是一个血性男人,看到社会上有人用西医攻击中医,1921年他毅然离开报纸正式挂牌行医。

曾被孙中山题词表彰,治愈自身绝症的裘吉生,也是自学成才,实际上是革命家!裘吉生早年在当铺学徒,得了当时几为绝症的肺痨,用当学徒的积蓄,买来了一本《本草纲目》,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通宵达旦,潜心研究,把自己当做实验对象,用医生的处方对照《本草》进行药性的调剂。最终把自己治好了,于是开始学医。

国医大师岳美中先生也是自学成才,他自幼瘦弱多病,17岁任小学老师,曾研读《二十四史》,有深厚的文学功底。1925年,先生患严重肺病,自学《医学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边读书边试着治疗自己,一年后,竟然病慢慢好了。自此他下决心学医。在治好了同村木匠的狂病(一剂而愈)和一个亲戚的血崩(几剂平复)之后,开始行医。

现代著名中医李可,他是学美术的,参过军,当过记者,做过军队报纸编辑,1953年打成右派而被关。在监狱的日子里,李可受牢友中医的影响下看《易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而自学中医,最终成为近代名医。

著名针灸大家黄竹斋,老人家最初是打铁的铁匠;

给袁世凯治病的中医高手黄石屏,他是一个武林大侠

古代历代的著名中医:

黄帝是中华首领,岐伯是黄帝之大臣;雷公,少俞,鬼夷区也是黄帝的臣子;

《汤液经》始祖伊尹最初是厨师,后来担任丞相;

杏林传说的东汉医家董奉是县衙小官;

《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可是一个公子哥,后来当老师;

屠呦呦几十代之前的师父葛洪是修道的道士;

药王孙思邈是道士;

王好古的职业是州教授,也就是教育局长;

大医家李东垣本是官宦子弟,后来担任当地财务官;

张完素的职业是进士官员;

朱丹溪当年几次考试不第,属于落第秀才,43岁才业余学医;

整理《黄帝内经》的唐代启玄子王冰,职业是看天象的道士;

隋朝杨上善,《太素》的作者,他一直是朝廷命官,官至太子文学;

《伤寒论》作者,医生张仲景,老人家可是长沙太守,业余学医行医;

宋代大医家朱肱,也是进士和朝廷命官;

同是宋代的许叔微,他可是翰林学士;

明代张景岳,如此有地位和贡献,人家可是军队的将军;

《针灸聚英》的作者高武,他也是将军;

清代陈修园,医学大家,可老人家的职业却是县太爷。

太多太多了,都是业余爱好,都是业余郎中……

(0)

相关推荐

  • 李泽厚为什么认为现代医学无法解释中医

    现代医学还不够发达,还不足以解释中医理论. 普通人有这样的认知,那是毫不为奇的. 李泽厚何许人也?李泽厚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王阳明.思想家.精神领袖,他学贯中西,崇尚理性,独立思考,卓尔不群.他也这 ...

  • 自古至今,中医大师多数是自学成才,这是什么原因呢?

    古人说:庸医十之七八.因为中医博大精深,内容浩瀚.没有悟性,没有毅力,没有悬壶济世的决心,是无法做到医术精湛的. 朱丹溪的家人好几个死在庸医手上,他40岁时,妻子也被庸医治死.那个时候,朱丹溪的老师瘫 ...

  • 【四川名医】萧龙友:自学成才的中医泰斗

    1929年一个很普通的一天,在北平兵马司胡同内一个很普通的四合院内,有两个人正在商讨一件不普通的事情. 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对于北平地区来说,也是空前的.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件事对后来的中医界 ...

  • 自学成才之中医大家岳美中论:经方散论八则

    学医宗旨 截至现在,以为学医之路,宜以仲圣<伤寒>.<金匮>为必读之专经,理疾之绳墨.次则李东垣氏之治脾胃是神方圣手,迥异凡流.叶王派之理温热,亦意密格严,足资取法.盖此三家者 ...

  • 中医“高手”大多都隐藏在民间,大医院却很少听说,什么原因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承几千年之久的医学体系,中医之中有着不少玄幻的故事和一些难以被理解的奇特之处.甚至有些时候在西医遇到解决不了的病患之后,中医竟然化腐朽为神奇,成功地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中 ...

  • 中医“高手”大多都隐藏在民间,大医院却极少听说,这是为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年遗传下来的精髓数不胜数,其中之一就是医术,为了跟西方的医术区分开来,称之为中医. 在各种武侠电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中医高手都是隐居在山林中,不轻易露面,但医术就是比明面上 ...

  • 历代中医大家大多是业余中医

    每个人都知道中医是文化,文化是什么?简单地说,文化应该就是地区人类生活要素的统称吧,也就是说文化只能存在在生活中,存在在地区百姓人类的生活中,如果文化远离百姓那还是文化吗? 中医是古圣人神人通过对建立 ...

  • 我认识的中医,大多分为三派:学院派、江湖...

    我认识的中医,大多分为三派:学院派.江湖派.师承派. 三派的行医风格,有显著的不同. 1.学院派:大多比较谨慎,从不把话说满.经常说的话是"只能试试,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

  • 中医不传之秘!中医高手40条经验用药绝招!

    中医不传之秘!中医高手40条经验用药绝招!

  •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再认识——中医新解

    中医是科学吗?这个问题争论己久. 现代科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科学,凡属现代各种各样科学,最后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都可以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加以说明(还原论).中医的理论与方法无法纳入现代科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