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157
NO.157
此时苻坚就在寿阳。
得知洛涧惨败的消息后,他与苻融一起登上了寿阳城楼,察看形势。
只见淝水对岸的晋军阵地,战马嘶鸣,旌旗飘扬,军容齐整,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八公山下。
八公山,地处寿阳城的东北,淝水东岸,相传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此地见过八个活神仙而得名。
苻坚手搭凉棚,远远望去,见八公山上草木旺盛,看上去隐隐约约似乎像有无数晋军——小子我个人猜测,大概是由于看书太多,苻坚可能近视比较严重,所以才会这样30米外雌雄难辨,50米外人树不分。
眼前的景象让苻坚吃惊不小,不由得脸色煞白,怅然若失地对苻融说道:这,这……这是劲敌啊,你之前怎么说容易对付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苻坚对交战对手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完全是在跟着感觉走,与现在那些做选择题时“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长短不一要选B,参差不齐就选D”的人差不多。
《孙子兵法》中有个作战的重要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而苻坚却连这点都没做到,其军事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从史书记载来看,苻坚亲身参与过的战事仅有平姚襄、击张平、灭前燕等寥寥数次,但对姚襄时他只是个副将,打前燕时靠的是王猛,这两次他基本就是露了个脸,打了个酱油,他唯一的一次挂帅出征,是打张平的那次,但张平毕竟只是个反复无常的地方军阀,作为对手,成色显然是不太足的。
而苻融呢,这方面似乎还不如苻坚,虽然史载其“力敌百夫,善骑射击刺”,但他在此之前从来就没打过仗,实战经验几乎是零。
战场对他来说,就像“莞式服务”对我来说一样——听说过想象过,但从来没有亲自体会过。
就这样,两个军事门外汉到寿阳这么久,不仅没有弄明白敌方的军力部署,甚至连寿阳城外的地形也傻傻分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再次添砖加瓦,贡献出这么个“草木皆兵”的成语。
那么,此时淝水两岸双方真实的兵力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呢?
先看前秦方面。
之前苻融出兵的时候,前秦军的前锋总兵力是二十五万,中途分兵给慕容垂三万,应该是只剩二十二万,但史书却记载之后到达颍口的时候,其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估计是中途有一些地方兵力的加入,再接下来又损失了梁成的五万人,而苻坚从项城过来时带来了八千骑兵,算起来前秦军大概是在二十五万八千人左右。
不过实际上有可能更多些。
因为史载淝水战后晋军缴获了苻坚所乘的云母车——苻坚来的时候日夜兼行,不太可能会带这种笨重的车辆,所以应该是后续部队带来的,但因为时间不长,后续部队来得不会很多,所以我个人估计前秦军参战的兵力大致是在二十五万八千人到三十万之间。
再看东晋方面。
原先晋军的总兵力是八万,但胡彬的五千人之前在硖石被围困很久,饥疲交加,即使现在已经解围,似乎也不太可能投入战场,加上晋军在之前的交战中可能会有少数伤亡,个人估计此时晋军投入的兵力应该是不到七万五千人吧。
这样看来,晋、秦双方的兵力对比大致应该在1:3.4到1:4之间。
众寡悬殊,形势严峻。
这点谢石等东晋将帅都十分清楚。
更严重的是,前秦军的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毫无疑问,时间拖得越久,晋军兵力上的劣势就越是明显,取胜的难度就越大!
显然,对晋军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速战速决!
可是,由于张蚝等秦军将领在淝水西岸严阵以待,晋军根本无法渡河。
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