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挖出一史前遗址,高度吻合涂山之会:大禹又一记载被证实?

2007年,在安徽蚌埠涂山南4公里淮河东岸禹会村,考古专家挖出一座史前遗址,后被命名为“禹会遗址”(又称禹墟或禹会村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极为重要,除了找到龙山文化在淮海流域的第一个遗址之外,更因为这一遗址与禹会诸侯高度相似。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最令人兴奋的是,禹会遗址目前表现出来的种种遗迹特征能与大禹传说相印证,我可以大胆推测,“禹会诸侯”记载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传说,禹会遗址应该是历史上大禹会诸侯的地方。

既然如此,禹会遗址与“禹会诸侯”之地,到底有何相似之处呢?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并非立即天下归心,而是还有三个重要举动,即禹征三苗、建立阳城、禹会诸侯(涂山之会),最终才确立了夏朝统治。

因此,“禹会诸侯”是最关键的一件大事,大禹通过召开诸侯大会,统一思想和分配权力,这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如同黄帝釜山合符之后确立统治权一样。考古学者认为,禹会诸侯遗址是“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

关于禹会诸侯,史书记载大禹在涂山召开大会,所以又被称为涂山之会。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汉书》: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从史书记载来看,最关键的是两个信息:一是禹合诸侯,说明肯定需要有一定的特殊设施之类,二是事情发生在涂山。

令人意外的是,在禹会遗址考古中,的确印证了这两个关键信息。

禹会遗址就位于“涂山之会”的涂山脚下,禹会村的村子名称,本身就有禹会诸侯之意,这是不是古老流传下来的,而且禹会村自古就建有大禹庙。

值得注意的是,禹会村不仅有“禹会诸侯”,而且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娶妻“涂山氏女”并生子启等传说一直流传。

众所周知,这种口传文化现象,一般不会空穴来风。结合禹会遗址的发现,这些口传文化的可信度就大幅度提高了。

更为重要的是,禹会遗址的种种“诡异”之处,又证实这应该是一处召开大会的场所,比如以下这三点。

一,年代高度吻合。经碳14测定,禹会遗址上文化层年代在4140年上下;从出土器物来看,鬼脸鼎足等极具龙山文化特征的器物也表明了遗址年代,这与大禹的时代相符。根据史书记载推算,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这与禹墟时代极为相近。

二,祭祀面积巨大。考古发掘证明禹会遗址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大型遗址,祭台有2000多平方米,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绝无仅有,似乎只有“禹会诸侯”这样的重大事件能够对得上号。

三,奇怪方形柱坑。一共有35个坑,大小相近,距离相等,此前从未发现过。专家解读认为,这是各大部落用于插旗杆,举出自己部族的标志,表示他来参会了。因此,可能一共有35个部落参会。就这一诸侯规模而言,比较符合当时情况。

可见,虽然不能100%证实禹会遗址就是“禹会诸侯”的遗址,但结合史料来看,可能性的确非常高,否则很难解释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高度相似的巧合。

1975年,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考古专家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就与大禹建都阳城高度吻合,时间和文物等都支持大禹建都阳城的史料记载。如今发现的禹会遗址,可能再一次证实了大禹传说的记载。

按理,一次吻合或是巧合,但如此多的遗址与大禹的历史记载高度吻合,就足以说明大禹的真实存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者却一直不予认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