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代年轻人, 为何不愿再“按部就班”了?一位哲学家的反思
▍此刻的你我,究竟为何而活?
此刻,你为何在这里?为何在过现在的生活?你人生中的每一步,每一次思考,每一个动作,是惯性推动,还是真正的心之所向?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们被自我意识挟制,受自我意识驱使。
作家舒马赫在自己书《解惑》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次去列宁格勒旅游,中途想要去游览几个慕名已久的教堂,结果却发现有几个教堂,在当地的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
无奈,舒马赫只好拉住一个当地人细细的询问地址:“我要去找那几个教堂,为什么这儿没有呢?”
当地人回答到:“我们这儿只印这个还在用的教堂,这个已经不用了,所以就不印。”
其实,对于这个偌大的世界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到访“西部世界”的游客,当我们开始迈出寻找教堂的第一步,就必然要面对地图残缺的可能。
当当、京东平台特价销售
对此,舒马赫在《解惑》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知识、接收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那些所谓的前人经验,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思考、行为模式。
这个指导着我们在当下如何生活的认知和思考、行为模式就是我们的心智地图,它被舒马赫称为:心智模式。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像“西部世界”里的接待员一样,被自己的惯性思维牢牢禁锢,日复一日活在密闭的玻璃房里,而不自知。
▍楚门终会离开,去找寻自己的心之所向
放弃原有的心智地图,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痛苦并不会阻挡“楚门”的脚步,反而会加速他们去寻找真我的脚步。
电影故事里,“楚门”终于逃离虚妄的世界,去找寻自己的心之所向。正如舒马赫在临终前5分钟,将毕生所得而成的这本《解惑》托付给后代时,那些没能开得了口的嘱托——
你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独一无二的人,
你有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的权利,
你值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
你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与其依靠旧的、受损的、存在漏洞的心智模式去思考、行动,不如重新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式,让它足够丰饶、宽广,足以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在《解惑》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人生道路上,存在着困扰我们前行的两种问题——“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汇聚性问题是指可以被逻辑消灭的问题,而发散性问题是逻辑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们不能靠建立“正确的公式”这样的方式来解决。
养育孩子——计划or放任
对待爱情——自由or责任
维护经济——秩序or自由
社会群体——稳定or变革
......
然而,当我们像梅芙那样找到更高阶层的力量,这些无答案的选择题就会变成可协调的填空题。
当高阶层的力量成为这道题唯一的空缺,难以抉择的选项便可因这唯一的空缺而达成一致。
人生中一些看似无解的痛苦和烦恼,其答案一定来自更高的层次。
生活就是道场,此时正是修炼时。
▍别在这广袤的世界上贫瘠地生活
“上天既然创造了人,就应该给他们一条活路。药还是有的,只不过需要有人去找才行。”
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先生的一句台词。
从古自今,人类不断接受新兴文明的洗礼,其实就是在不断地从“低认知”走向“高认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心智模式的跃迁。
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也是舒马赫的这本《解惑》之所以成为史蒂芬·柯维“人生指南”的最重要的原因——
人类不只会将自己所经历的简单相加,人类还可以对这些经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反思,并基于这些意识做出选择。
不妨透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这个世界吧——它也许更有趣、更广阔、因你的洞察而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为友情合作推广,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化纵横”观点立场,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