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作死度100%的标题...但是我还是决定试探一下...不是标题党,是真正意义上的把项目干黄了...希望我所领导不要看到...
忘记在那篇文章里写过,其实没有项目是真正意义上的坏项目,如果有大概就是那种没有工时、没有差补、收不上来钱还整一堆报告要出、想干黄还不能干黄的项目.....。其实审计执业生涯的黄金期很短,真的要说的话可能也就是最开始那两、三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审计作业的习惯一旦养成,想在调整是很难的...其实别的行业可能也大同小异,就好比让一个川菜厨子去做上海菜,情不自禁地总是想抄一把花椒往锅里扔...
上面的例子举得可能不是很到位,但是组员与现场负责人、现场负责人与经理的磨合真的是需要时间的,好几年前,第一次带一个小朋友,到了现场人就不见了...到了中午回来了,我问她去干嘛了,她说她去抽凭了...并不是说不应该抽凭..只是感觉一上来就抽凭,有点像蒙着眼拔牙...逮着了算运气好,逮不着就只能呵呵了...
不好意思,跑题了...
其实把项目干黄和把项目干成的路子是一样的...就是抓核心风险,核心风险解决不了项目就黄了...解决的了项目就成了...在抓核心风险的时候,如果还是按照一般年审的思路去干活的话,在识别风险和项目成本管理上效率都是灰常低的。比较典型例子的其实是尽职调查,当然这里不是要讲怎么把尽职调查项目干黄...偶尔会碰到把尽职调查当年审干的...发函证、登记合同、抽凭...但委托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那.....是投前的经营情况了解?是投中的资产质量检查?是拟IPO申报的财务摸底?如果不能满足委托方的需求,那么这个报告可能会无穷无尽的改,当然最惨的情况可能是返场重新干...
有的时候委托方也可能是自己的老板...因为IPO项目一般都会做尽职调查,如果尽职调查阶段不能很好的发现核心风险或“硬伤”,那后面的现场审计工作很有可能就惨绝人寰了...比如审了两年发现成本核算模式不对,推倒重算;比如快申报了发现收入确认原则有硬伤,推倒重来..比如提交内核了,发现有大股东资金占用和体外循环...
项目黄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坚守90分钟,突破层层包围,带球突破到门前,发现对方把球门搬走了...就是那种传说中从入职干到离职的项目....
下面来简单介绍几种把项目干黄的必备要素....
啥?报表?对,就是报表...有时候报表打开的一瞬间,项目就黄了...案例A:账面货币资金1.03万元...预付账款400多万,其他应收款300多万,资产负债率将近90%...
打开报表的一瞬间这个项目就凉了90%了,再上征信系统一查,股权质押98%...真要是没发现收购了,那可能就是收了个寂寞...当然,大佬们会说这么基础的问题收购的时候肯定会发现的。是的,肯定会发现的,问题就在于是打开报表的第十分钟发现的,还是进场以后第十天甚至更长时间发现的...
之所以怀疑会存在股权质押,就是因为被审计单位账面资金非常紧缺,且负债中有小额贷公司,说明公司资金情况不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质押甚至股权质押是非常普遍的,通过征信系统是很容易识别到股权以及主要资产可能存在的受限情况。为什么还要列预付和其他应收那?是因为这个错报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就好比兜里只有10块钱,饭都没得吃,然后其他应收别人几百块缺不要,那说明啥...大概率这个钱是要不回来的...同理,预付也是一样的,不够是购置资产还是费用性支出,如果兜里只有10块的话,快要饿死的时候,我相信理性的人是不会提前支付几百块去充个网费的...如果有,当我没说....所以在简单的分析后,这家公司的真实资产负债率很有可能大于100%,且股权存在质押...凉凉...案例B:净资产5300余万,开发支出8900万...
这个项目是在年报中间抽空做的...为啥?因为委托方给的钱多...车马劳顿一番,拿到报表,看了2分钟...打开了12306...当然除了开发支出外,货币资金啊、往来啊、资产这些常规的科目要啥有啥...但是就单这一个科目基本就平流层蹦极,透心凉了...并不是说这个开发支出一定是错报,但是真正意义上可以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少之又少,特别尽调对象还是个药企...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开发支出归集的是自设立以来的全部研发投入金额...从来没结转过....没结转过...结转过...当然,上面的两个例子稍显极端,但我确实在一年内干黄了我经理四、五个尽调,以至于后来有一年多我都没在做过尽调项目...其实识别项目风险有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难,而是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综合的考量报表科目的合理性,包括一些特定科目结余金额、发生额的提示性。高资产负债率、常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资金紧张情况下重大金额的预付、其他应收以及应收账款。利润表的老大哥,带头人(科目)...不管是尽职调查、IPO还是年报项目,收入永远可能会有一颗精心准备的大雷等着你,当然这颗雷可能是舞弊负责埋的,也可能是因为被审计单位记账习惯日积月累的...尽职调查和IPO一个毕竟典型的特点就是被尽调单位/被审计单位记账不规范,比较典型的情况就是开票确认收入...无数人曾经反问过“难道确认收入不应该开票嘛...”,有些时候确认收入确实不需要开票...当然,这不是重点,开票是根据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法开具专用票据...严格意义上和会计准则的收入确认没有半毛钱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合同条款约定“到货后经验收合格15天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自产品耗用后上线结算30天内支付货款”,那么收入确认的时点是以开票为准,还是以耗用那?以汽车配件为例,大型汽车厂在采购零配件时因为资金及库存积压考虑,可能会要求按照实际耗用数量结算,即汽车配件供应商将货物运抵汽车厂指定地点并验收合格后(100个)并未满足结算条件,实际结算金额仅与汽车厂自指定地点领用并装配数量(10个)相关,其余的90个并不满足结算条件。所以,在此案例下增值税专用发票、发运单、签收单及验收质检合格单据,并不能直接证明汽车厂耗用数量,即不能作为收入确认依据。收入其实只有两个难点,就是收入确认原则及对应的支撑性依据。那具体要怎么把项目干黄那...简单的说就是报告期内的收入确认依据是否完整?最容易拉胯的就比如境外销售,协议约定“运抵到岸并运输至客户指定地点后,按照到货数量进行结算”,通常的尽调对象或者IPO项目都会以形式报关单作为收入确认依据,因为这样可以保持税会一致...BUT,形式报关的时候并没有完成合同约定的履约义务,即不能确认收入...如果企业没有取得或保存以前年度的到货结算记录,那基本也就黄球了一半...跟客户关系很好,帮着找下历史的结算单据也还好(这里也要评估一下取得证据的真实性,比如第一天提了要求,没两天收到了来自一大包美国的快递,里面有报告期内所有的结算单据...),关系不好或无法取得,那前期的收入确认没有证据支持,也就基本用不了了,如果发行人还坚持要报,基本也就只能换所了...当然,这里还要多嘴说一句收入有关的内部控制...其实IPO有时候很累,是因为去年调了几百笔,今年调了几百笔,明年可能还要调几百笔...客观地讲,确实很辛苦,但是没琢磨明白为啥这么辛苦...审计过程中尽量提示被审计单位内控建设、辅助核算的重要性,duck不必站在会计师的角度,可以拿同行业的问询问题给管理层看看...不是会计师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公司现有的辅助核算和内控活动确实无法支撑反馈回复,到最后调得死去活来,答反馈的时候还是两眼一黑...除了上述的确认原则和确认依据外,销售的模式对后续的审计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包括经销商模式、军工保密、涉农、现金交易...这些模式要不就是难以穿透检查,要不就是过程不可追踪,要不就是交易没有痕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申报的过程中除了合规性问题,核查的证据收集也是个大难题,有点类似于上面说的无法取得充分必要的审计证据....至于被审计单位愿不愿意花时间规范内控、基准日是否进行调整,那就随缘了...
今天先写这些吧,如果没有被开除过几天再更新后面的...(感觉能写一个系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