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文◉杜若东

温馨提醒: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关注下载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22万字)《百余汉字探秘》《左传成语典故精释》等有关学好文言文的六本原创电子书

节选自《轻松学文言》

先秦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战国初年语录体的《论语》《墨子》;战国中期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的《孟子》《庄子》;战国后期专题论文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另外还有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1.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带着与统治者在政治、哲学上的巨大差距,转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基础,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真正构建了古老中华的核心次序,铸造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

2.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3.《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4.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5.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6.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庄子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7.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

韩非子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8.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       《列子》又名《冲虚经》(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9.吕不韦

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10.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又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新序》,西汉刘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

刘向还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

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新序》中的许多章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特别是有了虚构的成分。这说明,《新序》已经具备了小说的某些因素。

(0)

相关推荐

  • 吕不韦的一生,都汇聚在段奕宏的表情包里了!

    大秦起风云,商人亦痴心,搅动天下势,吕氏春秋把天下平! 大家好,我是现在就能给大家剧透<大秦赋>结局的鱼巨侠. 秦朝作为我们国家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人们心中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秦朝,也 ...

  • 寻墓日志——吕不韦墓

    ​吕不韦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首阳山镇,第一高级中学南边,大冢头村东侧.墓东边的这条大马路也是因为吕不韦而被命名为相国大道,远处还可以看到名为相国府的楼盘. 这个村的名字也是根据吕不韦墓的大冢来命名 ...

  • 《长沙药解》—之《吕览》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1]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 ...

  • 吕不韦对法家的反抗

    最近在追剧<大秦赋>,已经看到了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完成,一向沉稳的吕不韦,兴奋得有所失态,但是一个细节颇具玩味. 这部书耗费了8年时间,承载了吕不韦极大的期待.在场的文武百 ...

  •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点《庄子》

    肖旭 <庄子>一书现仅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出自庄子之手,<外篇>.<杂 ...

  •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点《孟子》

    肖旭 学习<孟子>我们首先要掌握这部书一些有关知识. <孟子>一书,是记述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 ...

  • 《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的价值取向》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在统一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崩溃以后,主要从下层平民中崛起的"士"阶层,为寻求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 ...

  •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

    东周以前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官书而没有私人著书.这是因为,三代时期阶级对立森严,统治贵族不仅拥有政权与土地,而且还专有知识,平民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变而来,巫掌卜 ...

  • 先秦诸子散文的三阶段,你知道吗?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顺序是怎样的呢?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阶段又是怎样的呢? ...

  • 先秦诸子剪纸

    先秦诸子剪纸

  •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22%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宋 宋也是一个文化极高的国家,且历史的绵远没有一个可以同他比:前边有几百年的殷代,后来又和八百年之周差不 ...

  • 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19%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凡一个文明国家统一久了以后,要渐渐的变成只剩了一个最高的文化中心点,不管这个国家多么大.若是一个大国家中 ...

  • 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17%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按,儒为诸子中之最前者,孔子时代尚未至于百家并鸣,可于<论语><左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