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气穴”你掌握了吗?
仔细盘点了一下,人体十四条经脉上共有合谷、足三里、膏肓、膻中、关元及气海六个气穴。之所以把它们叫气穴,是因为这些穴位都有较强补气的作用。归纳一下,这些穴位都位于手足阳明经和任脉上。
(1)合谷
合谷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在手阳明经上,是大肠经的原穴,也就是肾中原气通过三焦到达手阳明经的输入口,所以它有较强补气的作用。一般的讲,肌肉丰厚隆起的地方气都旺,而浅薄凹陷的地方气都虚。临床上我们针灸时先要看下病人的基本情况,最简单的就是看下合谷,如果是凹陷下去的,那么说明气虚明显,针刺效果就不好。这种现象在中风偏瘫、长期卧床的病人就比较多见。
针刺合谷时最好用左手拇指或是食指按压在穴位上,顺着指甲进针,一来减轻针刺带来的疼痛,二来可以避免刺破血管。合谷穴脉气较强,所以针刺感强烈,不要进行大幅度的行针,尤其是对体质虚弱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避免晕针。针刺合谷徐缓针感可传到食指。
合谷的用法较多,能够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广泛,但都离不开补气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兼有较强的温阳、行气的作用。所以合谷对外感病、经络脉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作用尤为显著。
五输穴中井穴脉气最浅,一般也就针刺1~2分,没有得气的感觉,只有痛感,它的用法更多的是点刺放血,从荥、输、经脉气逐渐走深,到合穴经气就已经很深了,向内联系脏腑,所以合穴深刺才能引到脉气。
合谷是原穴,所以针刺可深可浅。合谷穴总的来说有温阳益气的功效,但深刺和浅刺的作用就有所不同。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气、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取穴方法:伸展拇指、食指,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远端1/2处往其近端循摸,摸到一个凹陷。合谷缝隙位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2)足三里
足三里应该是除合谷之外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了,在足阳明经上,是胃经的合穴,它的脉气较深,再往里走联系脏腑。阳明经本身就是多气多血的经脉,足三里肌肉丰厚,又是合穴,所以有较强补气血的作用。
足三里只是单纯补气,并没有升气的作用,相反它却能让气机下行。《圣惠方》就说,“凡人三十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这句话很是浅显,人三十岁以上眼睛开始昏花,是不灸足三里导致气机上行造成的。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长期艾灸上火了,就是灸关元、膏肓的时候没有灸足三里造成的。
足三里,一般可以直刺1~2寸,由于此处肌肉较为丰厚,所以进针后几乎都不需要怎么行针,就会很快得气,且气感强烈,病人脚踝、足背都困胀,更有一些病人可以直接到达第二、三趾间,如果到了第四、五趾间,则说明针刺过深已经穿过胃经到胆经去了。
足三里的主治作用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一是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急性病效果不好,像急性胃痛,针刺足三里就不如按压至阳穴止痛来的快。二是慢性虚损性疾病,常年累月的咳喘、头晕气短等;三是神志病,失眠、癫狂;四是下肢无力、疼痛等。
取穴方法:沿着胫骨从下往上摸,触及胫骨粗隆的下端,从此处滑过胫骨前肌到其外侧缘第第一个凹陷处,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
(3)膏肓
膏肓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其实并不是特别好找,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肩胛骨所遮挡,所以我们找的时候就必须让病人双手抱肩,把肩胛骨充分打开,让它彻底暴露出来。如此重要的穴位也难怪它要隐藏的如此之好,这样也就能避免这个地方受到外来的伤害。
心和肺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心主血,肺主气,它们和气血运行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膏肓恰好就处在肺的背俞穴魄户和心的背俞穴神堂之间,可见它有沟通气血和补益气血的强大功能,所以古人认为它能治疗百病是有一定依据的,临床使用效果确实很好。
膏肓这个穴位一般很少针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握不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容易出现气胸;二是从临床实践看,针刺治疗的效果并不好。膏肓的用法就是艾灸和放血。《千金要方》曾指出:“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说明灸膏肓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所以膏肓是一个很好的补益要穴,尤其擅长治疗心肺慢性虚损性疾病。王居易教授就经常使用膏肓来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出现的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
至于灸膏肓的壮数,各类文献并没有具体的记载,有灸至百壮千壮的,总之以灸透为宜。重灸膏肓时,病人会出现口渴和嘴唇干裂的情况,这是灸膏肓可以迅速补充心肺之气,造成胸腔里的气太旺,这个时候再灸足三里,就可以引胸腔里的热气下行,不仅可以缓解灸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而且治疗效果会更高。
取穴方法:让病人双手抱肩,在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的地方。解剖学的语言说,也就是肩胛骨内侧缘,胸髂肋肌的外侧缘。不过中医大家倪海厦老师找这个穴位是定位在第四胸椎下,第五胸椎上1/3旁开3寸的地方。这和《针灸聚英》所描述的定位方法相同。
(4)膻中
膻中有两层含义:一指的就是膻中穴,它在任脉上,是心包的募穴,同时也是气会之穴;二指的是处在心肺隔膜之间的空腔部分。从理论上第二层含义似乎更符合气会之穴的说法,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理解为内藏和外围就可以了。
《太素·营卫气行》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可知胸中的大气指的就是心肺之气,为全身之气所宗,所以又称“宗气”。所在部位称为“气海”。这就是《灵枢·海论》说的“膻中者,为气之海”,可见膻中主要补的是心肺之气。
膻中穴着重于调理上焦心肺之气,有宣肺、宽胸、降逆的作用,既能治疗气喘、咳嗽、呕吐、呃逆、胸闷、心痛的实证,又可治疗气短、乏力或产后血虚、乳汁缺少的虚证。《行针指要歌》说的“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主要是就肺气而言。
取穴方法: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5)气海
气海又名丹田,顾名思义,就是元气之海,又是呼吸之根,所以是下焦非常重要的穴位。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温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所以能温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和关元有着本质的不同,气海偏于温补阳气,而关元则重在滋补阴精。
《难经疏》就说,气海为元气之海,是人的元气滋生的地方。名医王执中就因为体弱多病,经常觉的气不够用,有个老师傅就让他灸气海,结果病就好了。罗天益《卫生宝鉴》也常以灸气海“补下焦阳虚”。说明气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历代医家视为益气、健身的要穴。对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下元不固的气虚下陷、元阳暴脱之证,如内脏下垂、久泄久痢、遗精阳痿、中风脱证等一切气虚诸疾,常与关元穴同用。
取穴方法:气海位于下腹部,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的地方。肚脐中央向下与关元(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关元穴)之间的中点处即是气海穴。
(6)关元
关元为任脉经的腧穴,是小肠的募穴、足三阴与任脉的会穴,又是三焦之气所生的地方。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关要,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处在元气的关口,所以叫关元。人体的元气从这里出发,通过三焦,输送到各条经脉,和营气会合,共同发挥经络气化和濡养脏腑的功能。
关元虽然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固精止带、分别清浊、调元散邪、强身保健等诸多作用,但是调补肾阴肾精的作用尤为突出。用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遗尿、尿闭、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阴挺、产后出血、前阴瘙痒、疝气、腹痛、泻泄、痢疾、脱肛、眩晕、失眠、中风。
取穴方法: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的地方。取穴时让病人仰卧位,在肚脐和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