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态度
狗尾续貂
《高手》系列推出后,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觉得我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愁的是因为私下里对号入座,觉得当了反派主人翁。当然没有一个人会跳出来反驳,但背地里腹诽乃至骂娘的,大有人在。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朋友也打电话来,对我强烈批判技术服务界某些人表示了担忧,而且他提出一个论点,这些被我批评的人,有些还是有很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是否对他们的评价有些偏颇。当然,没有说的人也不意味着同意我的观点,为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厘清一下我的批判原则。
我曾经点名或不点名批评过不少名流,但同样我不能否认名流们也是拥有一些在人家领域里的先进货色的。那时候我说过一句话:“专家一跨界,就变成了砖家”,这话到现在仍然高度适用。当时许多人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不过名流们并非弱势群体,所以还有一部分朋友觉得特别痛快,这更多属于个人发泄式的非理性感觉。食用菌技术服务的界线在哪里?就在你是否能够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水平能力,自视过高,吹牛皮不打草稿,那就跨界了,多厉害你都“砖”了。
但现在许多在菌界混饭的人,混的怎样不说,倘若我点名批判一下,混的难度估计有些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觉得:“人家也不容易”,甚至抬出一个天大的理由:“他也要生存”。然后还有朋友会自觉不自觉的站在“同情弱者”的道德立场上,对我的批判不以为然。当然我还没有到非点名不可的程度上弄到他们生计出现问题,从这个方面说,其实不过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强烈不满和警告而已。
物价飞涨的时代,经常会说到贵贱。技术服务,同样存在贵贱的评价,如果卖劣质货还收优良品的价格,那就是强烈的欺诈。而中国人一贯讲究一分钱一分货,其实是朴实的等价交换原则的另一种表达。
菌业的技术服务,是不可能量度一下服务者的能力的,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形态和评价系统,也没法绝对标准化,连职称和职务都不靠谱的年代,评价体系只能是相对的,那么这个相对的参照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那就是在你面对对方的需求的时候,你所承诺的,能否最终基本实现。能够实现,就是能力足够,而不能实现甚至高度欠缺,不论其难度多高,都不表示你的绝对能力可以成为卖点,而是应该评价为能力不足。
缺乏诚信的技术服务,对于同业也是一种伤害,比如夸大产量水平,会提高投资欲望,也就提高服务难度,搞技术的没有谁不懂。而将不能说成能够,显然是贬低同业水平的另一种方法。至于误导别人形成经济损失,恐怕自己也要直接遭受报应了。据了解,凡是请过大忽悠类型技术员的地方,特别是一开始就请大忽悠的,基本上下场都很惨,有些谨慎老板虽然损失不大,但心态搞坏了,所以后来再去的技术人员都非常难做。老板们虽然不相信技术人员的能力,但很相信忽悠们的夸大,连400-500%的生物学效率都相信。同时,忽悠们水平所限,设计的东西错漏百出,推到重来又不太现实,后来者必须戴着手铐脚镣跳舞,难啊!
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人家也不容易”和“他也要生存”是不能作为交换中的诚信缺失理由的,这不是小节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技术购买方虽然经济承受能力强,但也没有理由承受这种信用灾难,即使我本人是一个技术服务界的一员,也没有理由无原则偏袒本行业的恶行的,偏袒这种不诚信行为,对于投资人也就是老板同样是不公平的。顺便说一下,我个人的半生,就是被不公平所害,否则凭什么我要特别成为一个行业“第一骂”(陈俏彪语)和“菌界第一杠王”(韩省华语)?说穿了,我不能主持公平正义难道还不能宣扬公平正义么?难道还不能指斥妄为么?
所以,觉得我的批判不合适,可能还是更多属于和事佬想法,而要说是“同情弱者”则完全站不住脚,因为弱者也没有权利戕害他人,类同受到不公平待遇就去屠童,就去炸公共汽车等。其实,如果他们赖技术以生存的话,诚信一点,不过是少赚点钱的问题,而且我相信,长期累积了一个诚信的好名声,未必不是一种财富。就如鄙人今天,“实话实说”这一点,是在业内赢得很多收益的,同时还获得了高度的尊重。我不是说我就是榜样,但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准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有这种品德不必表彰,而缺失则无疑应该鞭挞。
虽然高速发展的菌业已经成为过剩,但从业者的诚信并不因此而可以降低,相反,在这种竞争中更多以诚信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只会更快使行业走向正常化。
而技术界人士以“不能和钱过不去”为借口,在业内助纣为虐,帮助政府干扰市场行为的项目实施,或者为那些总想用钱统治菌界的无良资本家卖命,更是无法回避批判的,这种行为不折不扣的可以叫做帮凶。
同业人士且自勉,请视直谏做诤友,毋以批评为仇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