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才情
作者:王 剑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都城长安未央宫大殿上,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正侃侃而谈。他说,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保证老百姓都有地种……年轻人语句铿锵,说理透辟,勾画出一幅仁以爱民、礼以尊君、四海清平的图景。
汉文帝越听越爱听,越听越喜欢,当即任命年轻人为博士,使之成为身边最年轻的智囊人物。
他就是贾谊,西汉洛阳人。
汉朝的博士,主要负责筹划治国方略,供皇帝参考。文帝初期,百废待兴,皇帝召见博士的次数很多。每次君臣讨论,贾谊都有精辟的见解,而且应答如流,经常能说出其他博士心中想过却口不能言的看法。汉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一年之内把贾谊连升五级,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不久,汉文帝又想把贾谊升为公卿。不料,这次遇到了阻力,周勃、灌婴等功臣心生嫉妒,就进言诽谤:“这个人恃才鲁莽,只想着揽权,朝廷大事儿早晚会坏到他手里!”
汉文帝根基未稳,不愿得罪重臣。权衡再三,决定让贾谊暂避一时,到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长沙国离京师遥远,年轻气盛的贾谊觉得受了莫大委屈,心气郁结,烦躁不安,产生了退出政坛的念头。赴任途中,他坐船渡湘水时,突然想到了屈原,写下“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的名句,感叹屈原生不逢时、为奸人所害的悲惨遭遇,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他座位的旁边。旧时,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鸟。贾谊谪居低洼潮湿的长沙,情绪低落,常自哀伤,以为自己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排遣心中的不平之气。
又过了几年,汉文帝突然想见一见贾谊,就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内召见了他。当时刚好祭祀完毕,汉文帝并没有向贾谊询问国家大事,只问了鬼神之事。贾谊详细讲述了自己对鬼神的见解,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如痴如醉,多次移动位置向贾谊靠近。过后,汉文帝感叹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没想到,还是不如他啊!”汉文帝的这次召见,遭到了后世很多人的批评,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贾生》,讥讽汉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问事之后,汉文帝把贾谊调到梁国(今商丘一带),给梁王刘揖当太傅。刘揖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幼子,而且梁国距离京城又近,因此贾谊对政事的热情重新被点燃了。他多次向朝廷上疏,发表自己的政见。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策》。认为防御匈奴不能一味依靠和亲来换取和平,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一味妥协,只会纵容战争。对内则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然而,汉文帝本着“宽仁”之心,将贾谊的远见卓识当作了耳旁风。
史实证明,贾谊的这些主张是正确的,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期,他的“治安策”才开始熠熠生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策。汉武帝用之,成就了千古美名。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刘揖进京朝见文帝,不幸坠马而亡。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内疚,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第二年,年仅33岁的贾谊郁郁而终。
对贾谊的忧郁性格和自残行为,大文豪苏轼直接开火:“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毛泽东也替贾谊惋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墓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的新庄村,属邙山陵墓群的组成部分。“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后世人来到墓前,感叹贾谊英年早逝的同时,也能从毛泽东的这首七律诗中约略望见他朝堂论政的勃勃雄风……(王 剑)
来源: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