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全世界所有国家按照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况以及所遵循的不同原则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如今的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就属于典型的单一制国家;美国、俄罗斯、德国、印度、缅甸等国就属于联邦制国家。单一制国家的行政区域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的,而联邦制国家则是反过来由一系列小邦共同组成统一的联邦政府。
在联邦制国家内构成联邦的各个小邦通常拥有高度的自治自主权利,只在国防、外交等关键要害领域需要服从联邦政府的领导。某些联邦制国家可能会允许各邦保留一定的军事力量:美国的国防武装力量就是由联邦军队和各州的国民警卫队共同组成的;缅甸除了中央政府的军队之外各邦也有自己的地方武装力量。不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只有一支军队。
像俄罗斯、德国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可俄、德等国是不存在地方武装力量的。像美国、缅甸这种存在地方武装力量的国家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美国和缅甸的情况又并不完全一样:美国的联邦军队和各州的国民警卫队之间的关系早已理清,而缅甸的地方武装力量其实更多近似于一种割据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一段时间像如今的缅甸一样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割据一方的地方武装势力。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使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状态。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然而这并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生的民国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境地: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争权夺利。袁世凯作为帝国的旧官僚却堂而皇之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结果在全国声讨之下失败。袁世凯的皇帝梦仅仅做了83天就宣告结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袁世凯死后原本由他统领的军阀分成了直系、皖系、奉系等几个较大的派系。除了由袁世凯的北洋系分化出来的直、皖、奉等派系之外地方上也崛起了桂系、滇系等一大批军阀。
这种军阀混战的乱局并没随着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而终止,事实上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一直处于各路派系逐鹿争雄的状态。这一时期全国每个省份都有一支乃至多支地方武装,于是人们按习惯以这些武装所在的区域来称呼这些地方武装:东北的就叫东北军,广西的就叫桂军,云南的就叫滇军,贵州的就叫黔军,广东的就叫粤军,山西的就叫晋军,陕西的就叫陕军,四川的就叫川军......
在当时各路地方武装势力中川军比起其他地方武装势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派系林立。当时人们一般把各路地方割据势力的头头称为XX王,于是就有了东北王张作霖、山西王阎锡山、贵州王王家烈、云南王龙云、青海王马步芳、新疆王盛世才等一系列称呼,然而川渝地区直到1932年是不存在一个四川王的,因为那时的四川并没一个强大到足以控制全省局面的军阀。
民国时期的四川是军阀混战的重灾区:从1912年“省门之乱”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就前前后后经历大小战争四百次以上。这其中殃及全省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就有29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这一时期的四川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八大军阀割据一方,八大军阀皆有统一四川的念头,与此同时他们也和川外的各路军阀势力有着种种纠葛。
除了具备统一全川的野心和实力的八大军阀之外四川地区在当时还涌现出一大批实力较弱的小军阀。如果把当时川渝地区存在过的的大小军阀加起来足足有四十多个。时至今日依然没人能准确无误地把当年川系军阀的割据图给描绘出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随后于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朝统治。两年后四川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在重庆发起了讨袁之役。
1915~1916年期间护国军与北洋军阀在川渝大打一通。当时川渝本土军阀分为支持护国军和北洋系的两派势力。护国战争期间滇系、黔系军阀攻入四川,四川本土军阀被滇黔军阀所压制。1917年不甘心被控制的四川本土军阀与滇黔军阀大战了一场。此战后川军武备系的老大刘存厚任四川督军。1918年亲国民党的熊克武联络滇军赶跑了亲北洋政府的刘存厚。
当时熊克武自身实力并不足以打败刘存厚,所以他就需要招揽其他势力共同对抗刘存厚。熊克武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将川渝划为若干防区:委派由他任命的各师师长到各防区自主发展。这些师长有征税、征兵、征粮饷等特权。这些师长后来就像古代历史上那些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一样发展成了当地的土皇帝。正因为防区制的实行使得后来川渝的军阀多如牛毛,而且各个还都有参与混战的资本。
1920年滇军企图吞并川军导致熊克武与滇军的关系破裂。在这种形势下熊克武转而与昔日的对手刘存厚联手赶跑了滇军。这两个人本来就是老对手了,只不过在面临共同的敌人时才暂时联手,而随着外敌退出之后两人很快就大打出手。双方的战斗结果是:熊克武出任四川省督军,而作为战败方的刘存厚则暂时退出了一线军阀行列。1921年湖北督军王占元下野后湖北出现了政治真空局面。
熊克武见机就派自己的部下刘湘率部出征湖北,结果被直系军阀吴佩孚打败。1922年自认为羽翼丰满的刘湘联合杨森对熊克武倒戈一击,结果杨森反而被熊克武打得全军覆没,而刘湘也只好宣布下野。1923~1924年期间熊克武阵营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再次发生内斗。川外的吴佩孚趁机支持杨森反攻,同时还找到熊克武的老对手刘存厚。杨森和刘存厚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决定联手倒熊。
后来吴佩孚亲率大军赶到宜昌督战,还电请刘湘出山协助。1922年7月熊克武麾下的川军第一军和刘湘麾下的第二军之间爆发了一、二军之战。熊克武无力对抗杨森、刘存厚、刘湘、吴佩孚等人组成的联盟,于是就联合刘成勋的第三军共同作战。这为刘成勋日后崛起成为四川一线军阀奠定了基础,与刘成勋一同崛起的还有他的亲家公赖心辉。在此之前刘成勋、赖心辉两人的实力在四川各路军阀中相对偏弱。
实力偏弱的刘成勋和赖心辉很快就结成了同盟:他们俩既是儿女亲家,也是政治上的盟友。刘赖同盟趁着四川其他几路军阀混战的实际悄然发展壮大起来。相比之下熊克武就没这么好运了。在杨森、刘存厚、刘湘、吴佩孚等人的打击下熊克武不得不宣布下野,从此熊克武就退出了川内一线军阀的行列。杨森、刘存厚、刘湘等人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合力推倒了熊克武,随后他们几人之间就开始为统一四川的目标而明争暗斗。
刘湘暗中联络控制北京政府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打击杨森。张作霖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调杨森到北京任职。杨森当然知道这一去必然失去自己的地盘,今后自己的命运将会与被软禁无异。杨森当然不愿去北京赴职,可他不去就违背了中央的命令。刘湘就以杨森违抗中央命令为由联合黔军把杨森赶下野。赶走杨森后刘湘很快就黔军翻了脸。一时间双方打成僵局,谁也奈何不得谁。
这时作为四川二线军阀的邓锡侯、田颂尧等人趁机电邀杨森回重庆主持大局。刘湘见自己一时无力赶走黔军就只好同意与杨森和解。刘湘与杨森和解后联手赶跑了黔军。此战之后原来属于二线军阀的邓锡侯、田颂尧等人开始趁机做大做强。这时与刘湘同样出自四川大邑刘氏家族的刘文辉也已悄然发展壮大。刘文辉论辈分是刘湘的堂叔,不过在年龄上比刘湘小七岁。
当刘湘已是川军中一员小有名气的将领时刘文辉才刚从保定军校毕业。刘文辉的崛起在一开始离不开堂侄刘湘的帮助:刘文辉在刘湘的关照下由上尉参谋一路升为营长、团长、旅长,后来又在刘湘的襄助下以混成旅旅长的身份驻防宜宾。刘文辉在总揽宜宾的军、政、财、文大权之后实际上已成为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的一方割据势力。当四川其他几路军阀割据混战之时刘文辉却在各方势力之间左右逢源。
1927年川军集体投靠国民政府:杨森、刘湘、赖心辉等人均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军长。至此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八大军阀割据四川的格局已完全形成。这时的四川表面上已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然而川军各派系之间争夺防区和四川最高统治权力的斗争并无就此停止。1927年6月刘文辉突然出兵攻击刘成勋,占领了西康、邛崃、雅安地区,收编了陈鸣谦、陈献周等部队。
同年冬刘文辉与刘湘联手击败赖心辉后又占领泸州、合江、永川、纳溪、古蔺等地。1928年10月杨森联合赖心辉、李家钰等人进攻刘湘。刘湘将资中、内江、隆昌、荣昌等防地交给了刘文辉管辖,从而争取到了堂叔刘文辉对自己的支持。刘文辉成功牵制住了李家钰,而刘湘则集中兵力打败了杨森和罗泽洲。至此四川由原来的八大军阀割据一方演变为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四家分割的格局。
四川剩下的这四大军阀中又尤以刘文辉、刘湘叔侄实力最强:当时刘湘被南京国民政府指定为川康裁编军队委员长,而刘文辉也被任命为四川省主席。很显然未来的四川王必然是在刘文辉、刘湘叔侄俩之间决出。1931年~1933年期间刘湘与刘文辉各自寻找后台:刘湘找到了蒋介石,刘文辉则找到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后来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联合张学良打败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
至此刘文辉失去了靠山,而刘湘则在蒋介石支持下与刘文辉展开决战。在这场决战中胜出的刘湘成为了四川最大的军阀和四川省主席,而败于刘湘的刘文辉则被迫退守雅安。不过这时刘湘倒是没对自己这位堂叔赶尽杀绝。刘湘和刘文辉赖以起家的势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宗族,所以刘湘最终还是给了堂叔几分薄面。况且这时邓锡侯等人的势力依然存在,所以刘湘也担心自己与堂叔的争斗会给别人以可乘之机。
刘湘把川西南的雅安、荥经、天全等县让给了刘文辉。国民政府在川藏边界设立西康省后刘文辉成为了西康省主席。刘湘则占有川东、川南、川西地区八十余县,登上了四川王的宝座,从而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川渝军阀混战史。尽管军阀混战在民国时期是一种常态,然而别的省份多多少少都还有休战的时候,唯独川渝地区在二十余年大战年年有、小战不间断。
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不好、战斗力不强,以致于被世人称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川军很少装备大炮等重武器,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少得可怜的迫击炮。川军邓锡候部的直属队只有1个特务营(4个连),各师直属队连炮兵都没有,只有1个手枪连。团直属队名义上有1个迫击炮连,但只有4门川造迫击炮。整个集团军没1门山炮和野炮,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更是见都没见过。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支装备不好、纪律不好的贫弱之师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成为了一支为人称道的铁血之师。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及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这大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而且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抗战期间川军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所以这时的川军实际上已不再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力量。
抗战中的川军指的是参加抗战的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这和抗战爆发前作为四川地方军阀武装部队的川军存在性质上的差异。当然参与抗战的四川籍将士中有一些是来自于以前的旧军阀部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舍身报国的决心。卢沟桥事变发生三天后刘湘就致电蒋介石要求出川抗日,接着刘湘发表了《为民族救亡抗战告川康军民书》,与此同时还在在四川进行了总动员。
1937年9月15万川军将士(14个师编为22、23两个集团军)分三路开赴抗日前线:刘湘任司令长官,邓锡侯任副司令长官。当时刘湘是带病出征的,有人劝他在后方养病,课堂却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去世时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同为川军将领的杨森也曾说过:“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杨森所部在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是一支臭名昭著的军队,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是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缺装备、缺弹药、缺给养、缺医疗设备,,,,,,
当川军于冬季开赴山西参战时士兵们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北川县农民王者成送儿子王建堂出川时随手赠了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淞沪会战中川军20军两个师一万余名官兵血洒疆场;43军26师4000余名官兵只有600人活着回去。徐州会战中防守安徽广德的川军145师陷入日军的层层包围,师长饶国华率领卫队拼死抵抗,弹尽粮绝之后杀身成仁。在台儿庄战役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战士把手榴弹捆绑在身上冲向日军的坦克,122师的师长王铭章和2000名官兵以身殉国。抗战期间川军付出了约64万人伤亡的代价。
电视剧《傻儿师长》中的樊傻儿就是以历史上的川军将领范绍增为原型。1939年初范绍增率八十八军出川抗日,此后范绍增所部长期在江西东乡一带同日军作战。次年夏范绍增率部转战浙西;这年冬季范绍增又奉命调往太湖张渚地区担任防守。当时日军第二十二师团长土桥一次正指挥两万多日伪军进犯,范绍增率部在宜昌一带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在战斗过程中范绍增亲临第一线督战以激励士气,终于得以击败日军。收复余杭地区后第88军获军政部明令嘉奖及军委会颁布的各级勋章、奖章数十枚并升格为辖3个师的甲种军。1942年5月28日范绍增率部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中将,被击毙的酒井中将是日本陆军战史上第一个阵亡的在职师团长阵亡。1942年5月29日范绍增所率的八十八军又击伤了日军四十师团的少将旅团长河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