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和“医术”
I导读:“医道之术,人命攸关。每个医生都要正视自己,严于律己,做到心术正,医术精,这才是苍生大医。”伴随医学生和医生一辈子的一句话就是——医术要好,心术要正。
作者/徐坤三
见有的医学刊物开辟了“临床误诊”专栏,倒也令人入胜。然细细一读,有的往往是初诊治疗无效,尔后,天机迅发,悬崖勒马,病人“起死回生”,医者成了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的神医。“文章”做得天衣无缝,医术高明得神乎其神,名利双得,功夫不负“苦心人”。
试问:如真的误诊失治,敢不敢做自告奋勇,引咎自责?!明代方孝孺的《逊志斋集·医原》中,有一段精辟言语:“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可谓刻画得入木三分。痛哉!死者已矣,不了了之。死者虽不会说话,但医者的恻隐之心必不可少。
有言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此应作医生责职的警语来对照。清代医家陆以湉的《冷庐医话》,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苏州有位医生曹某,名著一时,声价自高,贫穷人家请他每不去。富户某翁的室女有病,请曹诊治,曹按脉,说是已经怀孕了,翁惊骇诧异……。第二天,又请曹看病,翁叫他的儿子伪为女儿,在床帏中伸出手让曹诊脉,曹仍说是怀孕。曹将男子说已怀孕,浅学无术,船破舟覆,丑态一露,啼笑皆非。然在令人捧腹之余,无不给人以深省之处。
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这是医家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旧时的中医教育,弟子出徒,业师要送一盏灯笼,一把雨伞,意思是要弟子莫忘医生本份,对病人要日夜不分,风雨无阻,一心赴救,精心施治。
而对医学人才的挑选,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就立“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宗旨。唐代医家孙思邈,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来要求医生要做到“精”和“诚”:体恤病人,至意深心,见彼病苦,若似己有的诚意;省病诊疾,丝毫勿失,应病变通,对症下药的精术。由此可见,前辈对医生职业的训育是很严格的。
话古然又论今,察有的医生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出现对疾病诊断未明,就开药方,轻则延误病机,重则病情加剧,甚者丧生归天,实是草菅人命。医者要思想与业务有机地统一起来,精诚至微,救死扶伤,树“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志向,立“大慈恻隐之心”的道德修养。
无论是贫富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都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危恶险症,疮痍泻痢,臭秽难闻,都要竭力救治;无论是新病老病,重症轻症,初诊复诊,都要仔细察候;无论是白天黑夜,寒冷暑热,饥渴困倦,都要耐劳不辞。并且要刻苦用心钻研医术,深研医学经典,熟悉理法方药,勤奋不倦博及医源,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医道之术,人命攸关。每个医生都要正视自己,严于律己,做到心术正,医术精,这才是苍生大医。
本文摘自江苏中医,作者/徐坤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