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流失愈加严重,居民的钱去哪里了?

据央行公布最新数据,4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而截至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仅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在这其中,个人储蓄存款降幅更为惊人,居民的储蓄率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而存款恰好是银行低成本融资的主要途径。于是乎,各家银行都使足劲,采用各种办法争夺存款客户。

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住户存款达到6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达到57万亿元。从中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和企业是银行存款的主力军,他们占了银行人民币存款的74%。

事实上,企业和财政方面存款增速下滑有限,而居民存款同比增速大幅放缓才叫人头疼。四大行和中资全国性银行甚至于在今年一季度的个人存款中的储蓄存款余额均出现了负增长。

这似乎也说明老百姓的存款积极性在消退,但是吸储却是银行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主要途径,否则银行的融资成本会直线上升。那么,居民存款增速同比为何会出现大幅下滑呢?

首先,老百姓搞房贷的多,存款的人少。资料显示,在2018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房贷(住户贷款)2.2784万亿元,占总额比37.72%,也就是说,住房贷款占到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约四成。试想,老百姓把工资的一大部分都还银行的房贷,肯定没能力存款了。

再者,目前存银行的利率过低,而多数储户有追求高收益的需求,再加上现在居民投资渠道也有不少,所以储蓄存款流向银行理财、股票、信托、基金、P2P领域,而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在4%以上。所以,储蓄存款由于过低利率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流失。

最后,现在多数年轻人都喜欢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质量,并不乐衷于储蓄,他们在网上疯狂购物,甚至通过信用卡来透支,基本上没什么积蓄。即使有一些余钱,也都存在了余额宝等宝宝类货币基金之中。现在年轻人的钱都存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只有少数中老年人才喜欢银行定期储蓄。

面对银行储蓄的大量流失,存款增速同比快速下跌,这让中小银行很头痛,一方面,中小银行与四大行相比,成立比较晚,相对固定的储户资源早已被分瓜完毕,再想揽取更多的存款资源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个人储蓄资源比较少,大额存款客户更是稀缺,这就导致他们只能通过银行理财或银行间货币市场来融资。所以,融资成本始终处于高位。

面对资金面的紧张局面,各银行除了寄希望央行继续降准,还有就是为了招揽到优质储户,同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揽储大战,而且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那么,各银行在揽存大战中通过哪些招数来吸引储户呢?

第一种,纷纷上调散户存款利率。四大行目前在存款利率上比较“克制”,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率先将存款利率上浮到基准利率的40%(要在2万元存款以上才可以)。同时,像邮政储蓄银行还在此基础上,给储户分发各种礼品,有食用油、大米、洗洁精等,这也是变相加息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上调大额存单利率。鉴于目前央行已经放开了存贷款利率上限。这意味着,银行能上浮多少利率可以由自己决定。于是大额存单脱颖而出。大客户来存钱可开大额存单,大额存单不仅是利息高,而且安全性与普通存单一样。还有大额存单可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于是受到了大储户们的青睐。

第三种,推出结构性存款,通过汇率、利率、指数等波动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比如,某银行与储户签订协议,约定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在某一区间运行。

如果人民币汇率在这期间升值突破了这个区间上限,那么储户就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率,而如果人民币跌破了箱底,那么银行给出的利率可能就会稍低一些。

结构性存款目前在资管的监管之下,已是表内存款。而随着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到2020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将会有一部分之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会选择结构性存款作为理财产品。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存款流失现象呢?其一,要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各地调控机制不能松懈。否则社会上的流动性都跑到了房地产市场,所以房地产去杠杆是必须严格执行。

其二,央行降准,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引导其流入实体经济。其三,对存款利率彻底放开,先对大客户放开,后面再对存款年限较长的储户放开,逐步延伸至广大中小储户。存款利率放开有助于银行根据市场各方都能接受的资金价格来融资。

事实上,存款数量稳中有降也并非是什么坏事,这样可以遏制住银行的放贷冲动。不过,若是银行存款增速仅是个位数时。那我们就要查寻一下其中的原因。同时,还要通过促进直接融资,来盘活社会存量资金,目前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间接融资比重偏高必须得到纠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