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空再来说说澳大利亚的几种常见的不同养老模式

今天有空再来说说澳大利亚的几种常见的不同养老模式

作者:颐云公主

上次详细介绍了养老院内的生活,有很多人就问是不是只能住养老院,答案是不是,不过到底何种形式的养老主要是由专业医疗评估团队评估的然后再结合本人或者家人意愿,经济状况综合考量。不过医疗评估是排第一位的。

今天说几种常见的或者是我见过的除养老院以外的养老模式,也许还有其他小众的模式我既然没接触过也就不给大家介绍了。这几种养老模式也是在健康和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流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中最主要的依然是居家养老和购买或者租养老房。

先说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要满足的条件肯定首先是身体状况允许,要么大部分事情可以独立完成,要么配偶或者子女可以替代一部分照顾任务护理人员来搭把手。但是后者肯定不能是像国内那种全瘫痪在床,照顾任务很重的担子压在照顾者身上那是肯定不行的,那种是一定会去养老院的。

除了那种十分健康,和英国女王一样的老年人,大多数老年人肯定多少有些行动不便或者记忆力衰退。轻到肩膀疼膝盖疼,重到中风或者意外后的一些残疾后遗症。这种一般你去医院就诊的时候,医院或者家庭医生觉得你已经无法完全自理了,就会把你的材料传给社工或者社区的医院或者养老机构。反正他们也是互相配合联动的。

会有专门的物理治疗师,社工和护士来和你见面评估你的情况以及你需要的帮助级别和你的生活环境。对,包括你的生活环境,比如你家有没有楼梯,有没有残疾人设施,把手,你的厨房你能不能安全使用,你的花园你还修不修得了等等。会把一些残疾人设施给你家配齐,还有那种轮椅走的坡。

我见过一些情况有,致残但是可以自己在轮椅上活动的,这种就会给安排每两天或者每天(看情况)有护工上门一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帮你洗澡,有社工每周带你去超市购物(这个不是必要,有很多残疾人车电动残疾人车上公交很方便,去超市也不难),也可能会有园丁或者清洁隔一定的时间上门。

其实这种服务也不是只有老年护理,就是不老的那些残疾人也有这些护理。残疾人也有这种居家护理或者有那种统一的残疾护理院。我看到过一些仍然工作的残疾人,有的还是公司高管,有人是天生残疾有的是后天造成的,他们有住在养老院的,也有住自己家每天有护工护士上门帮助洗澡穿衣,穿上衬衫领带西装裤然后拎着电脑包出去上班的,有的开着电动残疾人车赶公交上班,有的甚至自己开车上班,都是忙碌的打工人。

再说回老年人,有些老年人也不至于残疾,不过老胳膊老腿,胳臂疼不能抬,腰腿弯不动,自己穿不了衣服袜子什么的很常见,这种就是护工或者护士每天去给她洗个澡穿衣,然后再督促她做一会儿康复运动再走。

不管是养老院还是居家护理,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计划书写着需要什么护理,穿不穿尿不湿,做哪种锻炼等等,非常详细也一目了然。所有的流程,文件和护工的培训都是标准化,所以不存在什么非要盯着一个护理人员的情况。护理行业从业者也没有那种少了我地球都不转了的想法,该休息休息,该休假休假。

一般一个护士或者护工一个早上可以巡视好几个人,开自己的车,公司或者单位会给油补。一个月至少会有专门评估护士来看一次再确定一下基本情况和评估有没有什么变化。有的老人是有记忆力问题,比如忘记服药什么的,多吃药少吃药。这种会安排护士每天上门,他的药,胰岛素什么会锁在他家一个抽屉里,钥匙在护士团手上。每天有护士开车巡回发药,有的人是需要洗澡加吃药什么的。护士来把你抽屉打开,盯着你把药吃完,然后签字走。药单都是标准文件,还是那句话,地球少了谁都转。

说到失智,这种忘吃药的,也是早期,如果到后面再发展严重了,不是就不吃药了,到处乱跑不知道吃饭上厕所整个糊里巴涂的基本还是住养老院了。另外有的老人两口子互相可以照应,也不一定要住养老院。有的老太太虽然糊涂了,但是老头子不停提醒她她还是听的。

失智的老人真的是不一样,有人失智了很安静,有人失智了别人说啥她干啥听话,饭喂到嘴边知道吃,水端到嘴边知道喝。有的就是完全就是变得无法理喻,原来很好的人,变成天天打人骂人的,原来很体面的,变成嘴里每句都是脏话的,这个以后聊失智的时候再说。

像前面那种就比较好,有时候老伴子女还是可以看护。但是老伴看护归看护,老伴也是老人,力气上行动能力也是有限,所以护理员每天去他家把那个需要照顾的洗澡换衣服收拾干净,然后老两口就可以坐在客厅一起看电视喝茶护理员就可以走了。

我去过一家,老头每天先起床,自己吃好弄好,给老太喂点牛奶麦片,然后把老太太的衣服尿不湿整理出来放在浴室就看报纸看电视等护理员上门清洁老太太。当然养老院也有夫妻房,也有那种一起住养老院双方都要照顾的,或者一方比较重一方就陪着来住一起的,然后重的那个走了,这个好的再搬回自己家的。

再说点相关的题外话,说到子女照顾,其实很多子女也不年轻,参考英国女王和查尔斯王储的年龄,就问你这种年龄谁还能照顾谁。甚至母女同住养老院的都有。老太住楼上,女儿住楼下,女儿每天早上护理员洗干净了就上楼去看看老妈。这里又涉及另外一个文化上的问题,就是距离和界限。一般夫妻有住养老院同一间房的也有各人住各人房间的,但是母女一般肯定不会住同一间。

最后,我还看过一种居家护理,老太太失智的程度完全够得上住养老院,但是她为啥在家,那当然因为她有钱。她名下有企业和庄园,她现在住在她那个庄园里,家里请了一整个护理团队轮班照顾她,团队的经理叫拉里。我遇见这个老太太的时候是在一个私立医院,她来做手术,一醒就问我拉里在哪里。还跟拉里打电话,拉里跟她说明天接她出去。

我朋友也去过一个包头国大佬家里,那个包头大佬其实不严重,跟我前面讲的那些只需要搭把手的有些不方便的老年人差不多。当时公司给了我朋友他家地址,我朋友开车去越开越远,开着开着开到了一个庄园。敲门开门的还是个包头女仆,包头女仆带她去见了包头哥,我朋友给包头大佬做的护理。所以各人职责也分的很清楚,女仆就是女仆,专业护理还是外包给护理公司。

现在说养老单元。养老单元一般是单室套或者两居室的房子,其实很像我们以前那种连起来的平房,因为需要行动方便一般都是平房,装了一些辅助设施。退休单元有那种大型养老院分出来的养老单元,一般就在养老院边上。每天有护理员上门做生活护理,清洁上门打扫卫生,护士上门发药,厨房配餐。

也有那种地产公司投资的一个退休小区,风景好些,然后有个像会所一样的,工作人员办公区,护理人员。有中心厨房,但是这种中心厨房和我们中国的食堂不太一样,一般是两天送一次餐,然后放在冰箱。所有这些养老单元基本不用再亲自修剪花园了,又有中心厨房。但是自己房间是没有明火的,一般只有电磁炉和微波炉。不过老外的生活本身也不一定需要明火,很多老外家里也不用煤气灶。

这些退休单元里面每个房间基本装了呼叫器。这两年更先进,老人身上挂个遥控呼叫器连接WIFI,这个遥控呼叫器不仅能呼救,还可以检测到老人摔倒或者异常自动发出警报,传到护士那里,护士就会立刻打电话问老人情况,如果收不到回应,那就可以立刻过来查看。

那么文章开头说到每种不同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身体状况的评估外加个人意愿来决定的。也有身体条件还行的独居老年人直接选择住心仪的养老院的,这样吃喝吃药不愁,身体不适的时候有人看,还每天有人陪玩陪聊,而且以后更老了也不用等心仪的养老院床位了,而且长期接触,他也对自己万一更糟糕以后养老院能提供的护理是放心的。这种基本条件好的老人,吃过饭请假自己出去逛超市去教堂,回来吃现成饭,不用操心。

居家护理的话就涉及到人的身体是动态变化的。有时候即使是身体条件挺好的人也会突然倒下或者遇到意外,那么情况就发生改变。为什么很多时候老外们显得心大,就是因为很多事有政府或者专业机构兜底。比如老人脑血管意外后突然偏瘫了,居家护理是不可能了,按国内的话说就是从此要人伺候了。

这种情况国内家庭内部就要开始协调了,子女孝顺团结的就要开始排班了,子女不团结的就要开始内斗了,家庭条件差的就要抱头痛哭了。但是澳大利亚就是你遇到这种突然的生活打击,在医院社工就开始介入,然后评估你是要住养老院了,就开始帮你找。

有的老人提早计划的好,早就有签约养老院并且正好有房间就可以安排了,但是大多数情况是比较突然,那么社工医院会给你尽量协调到一个养老院,然后把你的情况全面交接给养老院,保证你的后续生活和治疗后直接把你从医院转去,医院,转运救护车,养老院三方交接,家属都不必在场。而不是把问题抛给家庭或者个人。

当然了,去养老院也分长期居住的和暂时的。暂时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这个养老院不是你的理想选择,但是你的择院那家暂时没房间,那就只好先住政府安排的然后等待。二是有的术后恢复一段时间还是可以回家的,这种情况甚至在年龄不大的人身上也会发生,比如出了车祸断了几根骨头,需要护理和康复复建三个月,家里人照顾不了。这种也会把你全部交接到养老院,保证你接下来的康复治疗可以进行,而你不是把你扔家里自生自灭。等你恢复的差不多了再回家。

还有一种是像我上文说的,打个比方,老头看护老太太,结果身体比较好的老头突然先走了,那么老太太就只好去养老院。或者老头突然需要手术,术后可能还要康复,那么医院社工会来找老头,帮老头想办法解决老头住院期间老太的护理问题这类后顾之忧,并且去联系养老院夫妻房。

夫妻房比较不好找,我上次遇见的一个去看眼睛视力受损的老头在医院多等了快一个月,然后社工给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以接收夫妻的养老院,老头才出院被送去养老院和老太太一起。医院不会说是你的眼睛我们已经治好了,至于你家里啥情况我们不管了,你该出院了,我这个床还要收病人呢。所以很多人说国外看病开刀排队,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原因,要替病人想好去处。

大多数情况是有几个大型连锁养老机构,这些机构有养老院有养老单元甚至退休公寓,然后还承担院外的居家护理。护理员有在机构内上班的,也有每天外派巡视居家的。如果发现老人病情变化会及时上报然后重新评估看看是否要更换接下来的养老模式。比如老年人行动力越来越受限,就要着手准备搬去养老院。

所以有很多老人也是循序渐进的,先还能在家待两年,护理人员每天上门,后来越来越弱或者突然住院,就抵押房产搬去养老院。

说一下抱团养老,什么姐妹几个在乡下盖个别墅。别想了,不现实,是真没看过大量的老人是什么状态。能这样的,最多就是大家都六十几岁,身体还行。真的要是老了,各种心脑血管意外,胳臂腿不利索,摔倒的,失智的,别说老姐妹了,就是母子,如果是90岁母亲和70岁儿子,还不一定谁的状态更好呢,你指望谁照顾谁?他俩谁都有可能先走。

如果有那种退休公寓或者养老单元,姐妹几个买在一起,或者姐妹几个住在一起,每天有护理人员上门,最后还有养老院兜底是最可行的方案。

今天说的也不少了,再多就腻了。后面的坑还是看心情慢慢填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