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归来,他们用一生建设祖国丨百年同心侨

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山广播电视台和粤港澳大湾区工商联合会共同策划的30集人物纪录片《百年同心侨》推出第二篇章——赤子归来。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海归人士回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这其中就有不少中山人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命运一经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新中国的这束光,感召着海外赤子,他们纷纷回国,掀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这批海归为中国科技、医疗、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1949年底,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发表的这篇《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一批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各领域的开创和建设中,这其中就有中山籍的菲律宾归侨郑守仪。

主持人  刘峥:“这里是坐落于中山三乡镇小琅环公园内的有孔虫雕塑公园,由三乡镇政府与中科院院士、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郑守仪女士共同兴建。郑守仪把她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有孔虫研究成果无条件奉献给了家乡,在这里建起了世界首座海洋微生物有孔虫雕塑科普园。现在,园中114件形态各异的有孔虫雕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绿树红花之间,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海洋微生物大观。”

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马尼拉,为了实现“回祖国去服务”的愿望,1956年,25岁的郑守仪放弃攻读硕士学位,瞒着父母兄弟悄悄回到中国,致力于有孔虫的研究,使中国的有孔虫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郑守仪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海洋生物学家:“父母是海外华侨,身在外但是心还是在祖国的。所以在家里呢,从小我们就听到不能忘祖,祖就是祖国。我说我是纯中国人,还是到自己国家好,把青春献给祖国。”

郑守仪一生爱国爱乡,始终把家乡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情。她曾多次回到家乡中山,助推有孔虫科普工作,并无偿提供有孔虫模型,在三乡镇多间小学建起有孔虫博物馆,还经常到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为学生开启了海洋微生物普科之门。

2003年,郑守仪获得有孔虫研究领域的国际最高奖——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并先后获得全国归侨先进个人、全国侨界“十杰”称号等。2019年,郑守仪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郑守仪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海洋生物学家:“对于我来说是没有退休的,有孔虫的研究没有做完,我是绝对不退休的。”

主持人  刘峥:“微观世界浩瀚无穷,不仅让郑守仪沉迷,中山籍的美国归侨彭华利也为之奉献终生。他的经历和郑守仪有着惊人的相似,国外学有所成后毅然回国,致力于疫苗研究。我如今就在彭华利故居门口,从这座不起眼的小房子,走出了我国科学制造牛痘疫苗的创始人。”

阮嘉诚  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党委委员:“彭华利是我们圣狮人,他10岁跟他兄弟到美国读书,之后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毅然地回到国内,他也是从国外带回牛痘疫苗的第一人。”

当时国人正被各种传染病戕害,尤其是天花、霍乱和伤寒。彭华利回国后,立即致力于细菌(后称微生物)及牛痘苗的研究,并在广东省率先开设细菌学课程。随后,他在广州首创“彭利痘苗”,并建立疫苗厂,制造出牛痘疫苗和伤寒霍乱疫苗,药效显著。

阮嘉诚  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党委委员:“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他在广州还有香港的两个疫苗厂都被炸毁了。抗战胜利之后,彭华利举全力把香港还有广州的厂房恢复回来。解放之后,他把厂房无条件地捐给国家。”

据统计,一直到解放后彭华利捐出工厂的三十年间,得到“彭利疫苗”免费接种的人数高达10万,可谓拯救了一方百姓。

1979年10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当天为“世界天花绝迹日”,“彭利疫苗”也已经成为历史。近四十年后,新冠病毒肆虐。华侨院士钟南山再次扛起防疫大旗,就像当年的彭华利一样,心中有国,使命在肩,心中有家,勇往直前。

主持人  刘峥:“伽利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既要有乘风破浪的士气,也要有甘于寂寞的担当。时间来到1970年4月24日,随着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缓缓升空,卫星成功入轨,举国欢庆、全球震撼。可能很少人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其实有一位来自中山的科学家,他曾带领团队使“卫星上天有路”,他就是黄建树。”

黄建树,1926年出生于香港一个商人家庭。1949年5月,他受党组织安排到中山工作,先后担中山独立团宣传干事、宣传机构(代号“天文台”)负责人,见证中山解放。1956年夏,按中央组织部“向科学进军号召、技术干部归队”规定,黄建树经由中国科学院派遺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从事科研管理,一干就是26年。期间,他作为高级技术工程师临危受命,赴北京参加“东方红1号”卫星整套测轨、预报项目和西沙卫星联测定位技术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圆满制定全部方案,出色完成任务。

主持人  刘峥:“迄今“东方红一号”仍在轨运行,它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每当“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在广袤苍穹传送,它仿佛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叩问苍穹的不绝足音,更仿佛是华夏儿女的豪迈宣言:新中国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精彩视频推荐

《中山新闻》与你每天相伴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记者:张媛媛、梁鑫、刘峥

编辑:张美宝

二审:蒙羿帆

三审:陈卫民

总编辑:李庆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