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雄课程分享 “马格南”特选作品的摄影参考 (中)

年轻的马格南新成员,有许多是原来在各个行业里工作的,比如说Matt Black,他是一个顶尖的纪实摄影家,但也是著名的 Dj,就是在酒吧里放唱片调音乐的人,通过意念来控制现场氛围。所以他对画面的控制也非常有特色,框架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构成,要么用光,要么构图,要么切割,要么明暗关系,总是有令人意外的因素。这个意外指的不是事实的意外,而是观众视觉感受的意外。读者看着他提供的画面,会感到不可思议。

马格兰新成员最大的特点就是风格个性化。特别是在马丁· 帕尔担任马格南主席期间,这个特点更加明显。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真正有影像的特质。影像特质最终归纳为三个重要的语言特性,一是框架组织关系的“意外”,一是瞬间把握状态的“意外”,一是光色传达质感的“意外”。这张照片三个意外都有,所以就会超乎你的想象。

最突出的特色是框架,它框切的地方总会把空间的不完整性表现出来。

正常我们会觉得天空还那么多,下边近景的人可以要多一点,但他就是只要人头和狗头,切割很无情。传统构图总要考虑完整性,它就故意不完整,故意支离破碎,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从观念摄影的角度来说,镜头面对的就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社会,矛盾越尖锐复杂,体现的画面就越不完整。

另一特色是强势影调,黑白影调通过明暗互衬,经常会把世界表现得很绝情,明暗关系是跳跃性的,中间很多细节的灰色过渡都不见了,但它会让明暗衬托来互显形状,形成有表现力的结构。

意外表现在哪里?包括光影色形,也包括被摄体呈现的状态,这种状态跟拍摄的视角有关,也与按快门的时机有关。

摄影语言的处理有很多手段,实用影像以保护质感为宗旨,比如说产品广告、食品菜单等都要追求质感,让观众觉得货真价实或新鲜不假。

有些食品拍的很“生硬”,顾客就没胃口了,那些用木头用塑料做的仿真模型,现在都改用照片了,为什么?照片虽然是平面的,但表现质感的能力比实物还强,它是在被摄体色香味俱全的最佳状态下仔细用光造形拍下的,食品菜谱的照片比冷冰冰的模具更好,照片所表现的那一刻,是经过加工和提炼并选择最佳的时机咔嚓的。

但另外有一种拍法,它表现的存在不用那么具体,它带有抽象意味,或上升为概念,就把质感牺牲了。形状或色彩提炼叫抽象,就是让细节消失,变成抽象的形和色。

当然更好的是框架、瞬间、质感这三个因素都有。这一张看起来乱七八糟,却是我第二喜欢的照片。为什么喜欢它?首先是框格特色,地平线是斜的,画面的结构也没有章法,但它装进框架的东西就是现实生活里现场最重要的东西,包括人、动物、田地里所有的细节和工具。第二是作者抓到了一个短暂的人与动物互动的瞬间。第三是用光和影调的层次,物质的存在感无序而凌乱,这是真实存在的呈现,因为当下就是那么杂乱。

摄影经常在保护现实的时候牺牲美感,大家要记住这句话。这就是摄影的优势,摄影的特色。我们有时候要整理现场,要把它拍得更漂亮,是为了美感,但美感与现实经常是有矛盾的,现实可能没有那么美,被你经营得很美,可能这已经造假了,所以为了保护真实的状态,有些作者牺牲了美感。

现在很多艺术手段在模仿摄影这个存真的优势,我为什么说框架的价值就是确认现实的关系呢?摄影家把现实的关系通过个性的选择,让现实感与存在感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好像现场就在你身边,不经意间就进入当下的状态。

作者把第一状态的细节放到你眼前,产生“实在”的优势。为什么照片这么多人爱看,有人统计了展览馆里平均观众最多的是摄影展。

吸引人的照片都有一些突然的东西出现,那是一种意外的状态。拍照最大的价值就是保护意外,在大家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先把它拍下来,因为马上就过去了,等你慢慢去写去画已经来不及了。现在很多画家“画照片”,为什么要画照片?因为只有照片能留下现场,其它方式都来不及了。

现在拍跟过后拍有什么不一样?现在拍东西飞到天空,过会儿再拍东西掉下来没有了,昨天没有明天也不一定会有,只有现在不一样,不拍机会就没有了,这个概念很重要。

人在角落很渺小,大面积的火很难控制,一个孤独的个人想要控制难度更大,所以这个构图是很主观的。在记录现场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角度,这个角度的目的就是想强调火势大人渺小,所以我们动手之前要先有主意,对现场要有规划,现在要诉说的是什么,要把读者的理解带到哪里?

这个结构透出人的无奈,为什么无奈?他的生活环境风餐露宿,家具都在野外,所以要突出它,你要寻找能够突出这些家具的角度,把它当前景,背景又有野外的特征,人夹在中间好像无能为力,现场拥堵而不安定,就显得比较无奈。

动荡要超越唯美的动感,让它弹荡起来,目的就是表现不安定,所以观念很重要。

地平线都是斜的,但它能把现场不安定的感觉带出来。战火、浓烟、黑鸟…反正肯定不是安宁的地方。

确定表达的方向很重要,技巧是为方向服务的,人在社会中很无奈,但又要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有时候要强化所指。

用镜头推近,把最重要的部分抓出来,塞在镜头前面,让大家一定要感觉对象堵在眼前,不看都不行。背景可以选择“衬托”,或干净路面或透视远方或拉开空间…

他的照片就是这样,你想不注意都不行,每一张照片都会让你心跳一下,因为他把社会的动荡堆到你面前,有很多细节,很多意外,并且带有情节性、故事性。

当然有些画面也是偶然的状态,你可以按自己的经验去分析,有时我们都很喜欢所谓照片背后的故事,因为读者对照片太陌生了,没有背后的文字或语言说明,就觉得好像看不懂,一定要有一个说法,如果有照片背后的故事,大家就觉得比较放心。但实际上人的状态各种各样,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可能是死的,也有可能是活的。追究个别现象意义不大,你就知道这是世界各种社会现象里面的一种就可以了,什么都有可能,都给你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

摄影玩到一定程度,你就会理解作品里的很多现象,像这种人物细节这么典型这么理想的很不容易,白衣服的、黑衣服的、没衣服的三种状态自然罗列又各有表现,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态都很有个性。

我特别希望大家在拍人的时候,能够把人的这种又自然又有个性的状态,收集在你的框架里,你若拍三个人站着给你合影,那是很容易的。但要拍三个性格鲜明,从外表、动作到神态差异化都很大,又是自然呈现的状态,那真是不容易,也很难被重复。

我们现在还很少这么大胆把主体放在如此边缘的位置,而且这个主体的视觉特征非常强烈,形象价值很高,那边的车也是一半,这种分离就是社会关系分离的缩影。

大家知道所有摄影语言都有暗示性,摄影家所结构的内涵画面都暗示着我们生活的状态。为什么同样是照片,有的是“摄影家”拍的,有的是“爱好者”拍的,有的是随手拍,有的是名家名作,为什么呢?就看是不是提炼了人类共同关心的生存状态,是不是呈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精彩缩影。

摄影家的贡献就在这里,这种贡献是可以跟其它艺术手段相媲美的。以前我们都觉得文学的地位很高,文学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状态是最深刻的。而许多唯美摄影都去干那种审美的东西,不去关注提炼人类生存状态的这种比较难做的事情,可能它的艺术地位就不会高。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于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