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台北国父纪念馆
在儿时就知道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去北京的中山公园、香山的中山纪念堂和衣冠冢,参观过南京的中山陵,广州的中山纪念堂,以及上海的中山公园。这次来台湾,也专程来到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北国父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仁爱路四段,介于忠孝东路、仁爱路、光复南路与逸仙路之间,于1964年筹建,1972年5月落成,是为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兴建的。
国父纪念馆平面呈正方形,馆高30.4米、边长100米、每边有14支灰色大柱环绕,以黄色屋顶采顶起翘角像大鹏展翼的形状。纪念馆是一座仿唐飞檐式建筑,巍峨雄伟。
整座建筑线条简洁,风格古朴典雅,结合传统与现代,展示了一种东方古典的美。该建筑虽是仿古,但也未完全仿古,它上未采用传统仿古建筑中的斗拱,以小梁取代檐椽,屋顶也放弃了传统的瓦顶,而使用了釉面。
国父纪念馆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的入口,四角屋脊和正门前檐均为弧形上翘,凌空欲飞,使整座建筑在庄严肃穆中,又透出一股流动飞升的刚劲气势,更显巍峨壮美,端庄凝重。馆的正门有八支高20米的巨柱,撑起了宫殿式黄琉璃屋顶盖,屋顶好似古代王㡌式样,彰显出庄严扑素的气质。
国父纪念馆的正门高敞轩宏,入门是长方形的大纪念厅,安置着孙中山先生的纯铜坐姿塑像,铜像本体高5.8米,重17吨。铜像左右有持枪卫兵护卫。
铜像基座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礼记·礼运》首段部分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国父纪念馆开馆初期,主要展出孙中山革命史迹相关文物,并提供部分展演活动。馆内有可容纳两千多人的大会堂,经常举办高水平的音乐、戏剧演出。演讲厅常有学术性、生活性的讲座。中山国家画廊经常有知名的艺术家举办展览。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台北市民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中心,许多文艺表演或颁奖典礼,比如金马奖,均会选择在此举行。
国父纪念馆大厅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大会堂,上层为孙逸仙博士图书馆,藏书14万册。馆的东、西室宽敞、明亮又气派,东室是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为主题的展览室,陈列着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文物。西室是孙中山与台湾为主题的展览室,并介绍台湾的历史。
展览室陈列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赠送的中山舰模型。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别看中山舰吨位不大,但它却以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逃出总统府,登上永丰舰避险。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展览室陈列着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印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宣誓就职到正式解职共在位92天。在这时期,这方刻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10个篆字的正方形印章,代行着临时政府及临时大总统的全部职权。
在展览室的一面黑色大理石墙上刻着孙中山书写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针对国家建设所提出的规划方案,建国大纲全文共25条。
为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台军特设三军仪队礼兵在孙中山铜像两边站岗保卫,礼兵穿戴整齐,头上金色的钢盔闪闪发亮,手戴着白手套,持着带寒光的刺刀步枪,纹丝不动的站立着。
每隔一小时执行礼兵交接仪式换岗一次,每次换岗仪式长达十多分钟,仪式过程十分复杂,带钉的皮鞋和枪托揰击木台发出的响声加上礼兵的口令声在大厅里发出清脆的回响。
交接岗的礼仪和礼兵的操式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民众来观看。礼兵交接仪式已成为台北观光的重要景观。在我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4点钟换班,感触了一次礼兵勤务换班威武壮观的场面。
纪念馆占地宽广,馆外还有中山公园环绕,公园内花木扶疏,翠湖四周杨柳低垂、水波不兴,颇具庭园之美,国父纪念馆及其公园向台北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游憩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