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肉疙瘩”一不留神化身癌症!3个症状不得不留神

久坐族洪小姐最近无意中发现自己大便带血,以为是“老朋友”痔疮又犯了,自行使用了痔疮膏,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仍不见好,后来在医生朋友的建议下,做了结肠镜检查,结果报告显示,洪小姐长了大肠息肉。洪小姐吓得不轻:不会是癌症的先兆吧?

什么是息肉?
大肠息肉有什么类型?
息肉,通俗理解就是“肉疙瘩”,指的是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而大肠息肉,就是大肠黏膜表面的“肉疙瘩”。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不大。
大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吗?
是否一定要切?

良性息肉:

病理结果提示为增生性息肉或炎症性息肉,就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你的心足够大。家医君建议,针对这种息肉还是先“切”为敬,以解除心头大患。

恶性息肉:

如果报告提示为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癌变几率很大,如不治疗,百分百癌变,平均癌变时间为5~10年。
温馨提醒:息肉切了并不是“万事大吉”,定期复查才是上策。
大肠息肉一般有什么症状?
腹部隐痛:腹部隐隐作痛,痛楚能忍受。
便血:大肠息肉患者会有便血的症状,排便时,大便混杂粘液、血液。便血的量不多,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贫血。
排便次数增加:在息肉刺激下,肠道蠕动加快,大便变稀,排便次数增加。
如何预防大肠息肉发生癌变?
有研究显示,黑人、年龄大于40岁、男性、肥胖(BMI≥25),好烟酒且高脂饮食的人群,是大肠息肉的高危因素。此外,某些疾病因素如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糖尿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息肉、肝胆疾病也是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
预防大肠息肉,预防大肠癌,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愿所有的疾病对你说Bye~Bye,身体的健康对你说 Hi~ Hi。

 家医君寄语 

肠镜手术后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