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教育何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人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乡村振兴,不只是外力支援下的风风火火,还需乡村人自己作为主导者来振兴乡村,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活。

教育是改变人、塑造人的力量所在。教育如何进一步助力乡村人,继而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强筋壮骨?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教授。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终极动力源于强大的乡村人力资本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的主体意识、对现代的认知、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度影响他们的发展,更是影响乡村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来打造这一独特的人力资本?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教育被公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传递优良文化的主要力量。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人,终极动力就源自于强大的乡村人力资本。教育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乡村振兴战略核心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农业及其他乡村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可以为产业兴旺奠定科技和人才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但近年来,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年轻人大量流失,缺乏懂生产、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专业化人才,用科技赋能农业,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同时,随着知识和眼界的拓展,农民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化生产,比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从而实现产业兴旺。

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教育是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当前,农村中青年不断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为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但是这些流向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数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其收入前景并不理想。因此,要加强对这些中青年群体的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村流动人口培训体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从事新型农业的技能,让他们能够“出得来,也能回得去”。保障农民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可以塑造乡村文化,打造文明乡风;可以提高农民素养,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乡村记忆逐渐消解,使得乡村社会的伦理根基和文化根基在慢慢坍塌,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教育为乡村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机遇,要以义务教育为纽带,以青少年为传播者,强化优秀乡村传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的宣传,要设置与农村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将乡村情景教学融入学校课堂,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乡村气息。

关注小城镇和城市边缘地带,发挥教育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平衡器作用

教育在做好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地域差距的过程中有着平衡器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教育如何为其提供保障支持?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城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增强城镇的精神归属、服务能力和集聚效应,教育部门要发挥好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地域差距的平衡器作用,有重点、有倾向地落实教育政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保障支持。

教育资源要向西部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倾斜,补齐落后地区城镇教育短板,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要探索建立阶梯式“小城镇偏向”机制,逐步提高对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的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首选之地。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拉动和集聚作用,改善大中小城市间的人口分布结构。

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助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空间和产业差异化布局、要素充分流动、资源共享的均衡发展机制,是如今世界上公认的经济发展大布局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教育系统要大力推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提质升效,合理布局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配置,加强寄宿制学校交通、住宿、管育方面的建设,让父母可以放心将子女送到寄宿制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解放农村劳动力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还要加强大型城市边缘地区教育服务能力,避免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恶性转移,缩小新城镇内部教育差距。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历来看,存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之后,成为城市贫民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农业转移人口集聚区的教育服务能力较差,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划片入学的规则,这些边缘地带的子女无法得到城市同水平的优质教育。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这些边缘地带的教育投入,给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提供更多的便利。增设地域人文特色课程,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助力人文城市建设。

市民化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城镇化,教育是支撑转化的重要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脱贫攻坚中,我们看到,一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习惯,对乡村人而言也是一个个不小的挑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教育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关键之处在于以人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单纯“造城”模式。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而人的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人所处空间由农村转为城市,更意味着人的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意味着人的角色由农民转为市民,意味着人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城镇化。这一切转变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我们要逐渐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思想观念转变。人的城镇化,思想观念是关键。从农村生活转向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社会融合中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重新整合,以建立起与城镇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观、消费观和学习观需要大幅度转变,也要经历新市民与原住民的思想碰撞,存在不适应问题在所难免。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社区教育、体育活动等嵌入式培育,潜移默化改变农业转移人口传统的生活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城镇原住民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认同感,建立城镇人口之间的“熟人关系”,逐渐向现代社会关系网络过渡。

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改善之前,市民化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子女教育。近年来,随着各地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不断改革,城市在随迁子女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同时,随迁子女大多数生活在城乡接合部等边缘地带,教育质量一般,而且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流入地中考和高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育部门深入推进解决。

要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职业教育支撑。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有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这些行业显著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虽然在2014年,国家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重点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但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方面,成效有待提高。要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赋予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非农产业的从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推荐

  • 乡村治理|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背后的基本逻辑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城市化社会的空间结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乡村的发展有一个基本思路--我们希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发展基本同步.不是协调,而是基本同步,即时间上同时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高潮始于200 ...

  • 6部门联合意见:农村又有8大好消息,金融机构将进村助力

    6部门联合意见:农村又有8大好消息,金融机构将进村助力 近年来乡村振兴是个很热的话题,国家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助力乡村发展.这几年来受疫情影响,农民朋友也能感受到种植粮食花的本钱变高了, ...

  • 中国日报网评:把握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主线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党和政府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布的第十八个有关"三农"问题的第一号文件,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

  • 乡村旅游在疫情长期存在情况下的市场分析

    这里是中国休闲农业专业首席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由谈再红休闲农业服务工作室发布.关注我们,多赚钱,少走弯路!近期平台计划推出"休闲农业100问"大型系列讲座,为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 ...

  • 从“脱贫”到“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从"脱贫"到"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附股)!]今天的扶贫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收盘后消息,国家乡村振兴局今天正式挂 ...

  • 桂华:“乡贤”返乡,顺势而为

    乡村振兴是一项规划到2050年的发展战略.未来30年,我国总体上处于努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阶段.乡村振兴远景目标是实现农村"强富美".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全面 ...

  •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人

    农耕文明流传了几千年,工业文明不过是几百年的事儿.农耕文明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业态,也总结出了一整套农耕文化体系,但这套农耕文明体系被工业文明彻底打破,特别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思想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成 ...

  • 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政 人口较大县城将“试水”设置街道

    日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全文公布,安徽将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安徽将 ...

  • [地评线]桂声网评: 到农村去, 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代代八桂青年的接续奋斗.奉献担当,更凝聚着党和政府对青年人才知识能力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塑造.人生方向的引导.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 ...

  • 绿维文旅:乡村振兴中就地城镇化的有效实践

    绿维文旅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等 ...

  •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研究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盘棋上的两枚关键棋子.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使我国城镇发展得到了质与量上的双重提升.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乡村振兴要靠教育筑牢根基

    赵志鸿 2021年2月,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 ...

  • 何 平:新型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本文配音由电脑自动合成,难免差错,仅作辅助阅览用.] 农村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农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就不但使官僚 ...

  • 何平 | 新型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原创 何平 国仁乡建 3天前 作者 简介 何平,山西省代县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信智库特约研究员.曾在乡镇长期工作,先后担任乡镇农机员.党委秘书.副书记.乡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

  •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

    北京商报讯(记者 程铭劼 赵博宇)5月14日,据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 ...

  • 何为乡村振兴三个把手?

    第一个把手,把握新时代.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高质量是主旋律,要让乡村在蝶变中留住乡愁.中国村落格局的形成有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记忆.情感的认同.尽管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驱使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从村庄走出,但 ...

  • 新型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农村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农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就不但使官僚主义得不到遏制,而且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经济上的集体所 ...

  • 20210621学习《助力乡村振兴城乡教育共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教育一体化现场研讨会在荣昌成功举办》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总结推广成渝两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省级新型教育智库服务教育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