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长,六安70年的瞬间】六安九拐十八巷绝版老照片,看哭了!
本帖最后由 磨子潭路 于 2019-12-18 11:12 编辑
六安,我们的家乡,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尤其是近年来,六安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让我们作为六安人,更增添了一份自豪和骄傲。在城市的发展中,老城逐渐远去,新城慢慢崛起。那些承载了老六安人太多记忆的建筑,也许你已记忆模糊,但只要见到,就必定会有回忆。
今天起皖西日报融媒体将陆续推出【城市生长,六安70年的瞬间】系列六安老照片与您一同回到那个记忆尘封已久的年代......
一个城市的记忆符号,不仅仅是她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也不仅仅是飘荡在民间娓娓相传的典籍掌故和风云史记,而是更具传承魅力和故事隐藏性的地名。她将美妙浪漫的故事镶嵌在每一条街巷道路、每一座院落楼宇的名子之中,只要讲起名子就想起它的故事,讲起故事即想起它的名子。天长日久、岁月留痕、竟形成了一个城市独特而丰富的地名文化。
历史上的六安城,历经沧桑,城址变迁频繁,城名多次变更,城市建筑毁建交替,构成了众多拐拐巷巷、纷繁复杂的建筑格局,可惜很多古代宏伟建筑和民居,或毁于兵燹,或毁于自然灾害,讲起六安的老城和地名,最绕不开的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九拐十八巷和六安人对九拐十八巷的那割不断理还乱的丝丝情结。
人们常说的九拐是:等驾拐、鱼市拐、茶叶拐、仓房拐、书院拐、潘家拐、上拐头、田家拐、大井拐。大多以商业特征或者地域特征命名,如古楼大街从北至南由北外街的上拐头开始,街的走向是南北向,至潘姓家族居住的潘家拐到古赓阳书院和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的书院拐又变成了东西向;而从书院拐向前直行又变成南北向了。
古楼大街弯弯曲曲、宽宽窄窄依次经过了设有官家仓储的仓房拐,专卖茶叶的茶叶拐,卖鱼和买鱼的市场鱼市拐,然后跨过黄大街在老城南门入城口的草市街口,就到了乾隆爷下江南时文武大员在此等候接驾的等驾拐,民间也有叫迎驾拐的。
而在云路街通向东大街的街巷中,又散点着以田人家居多的田家拐,在和平巷与城隍庙巷的拐角处有一口水井的大井拐,这就是九拐的来历与方位,顺着九拐都走到了,你也就基本上把六安老城逛得差不多了。
而所谓的十八巷,只是为了对应拐数九的一个虚数,实际上它远远不止这十八巷: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书版巷、塘子巷、扎笔巷、和平巷、棚场巷、龙须巷、观音寺巷、关帝庙巷、万寿寺巷、城隍庙巷、九拐巷、牛角巷、翠花巷、盐店巷、霍老婆巷。
它们从老城的北端开始沿着古楼大街向南伸展,它们似点点珠玉,有序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起着穿针引线连点成片的功能,也把散落在老城的历史典故串联成篇,留传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茶余饭后,谈古论今的不倦话题。
老城区改造使古城六安旧貌换新颜,老街巷被高楼大厦所和宽阔的大街所代替。“九拐十八巷”正在消失,有些“拐”或消失,或成半边拐,有些巷已成了半边巷、半截巷。
“九拐十八巷”有可能不久就会全部消失,成为老一辈六安人记忆中的历史故事,但是在这些巷拐的基础上新建而起的是更加宜居的园林滨水城市。
六安九拐十八巷,是构成六安老城城市框架的主要支点和城市历史的经脉情源,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符号,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它们是这座城市的根,也是这座城市的魂。
如今它已经成为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记忆符号,但它又作为六安古城文化标杆性的遗存,也成为老城百姓绕不开、舍不得、丢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