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录 | 话说柿子产业
话说柿子产业
作者:马广录
一、盛世御品
据《富平县志》记载,用富平大尖柿制作的“合儿饼”,质润肉丰,霞白底亮,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早在明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以此为贡品进献皇帝。建国以后曾多次进西北农业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列入地方名产展览。1972年北京植物园曾以名贵树种引进树苗200多株。1980年国务院曾用“合儿柿饼”招待外宾。1984年本县被列入中国名特产——柿子之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饮食结构看,已经由过去的吃饱向吃好发展。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肉、蛋、奶、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南北互通,向营养均衡,色香味俱佳的享受型发展。欣逢盛世,富平柿饼质润、色红、底亮、香糯、软甜、纯天然的特色,再也不仅是过去上流社会乃至帝王的御用贡品,而成为全国各地普通百姓的大众消费食品,受到中华大地东西南北普遍欢迎的特色食品。
自上世纪末全县开展柿子栽植面积已达30余万亩。随着电商这一现代化销售模式的兴起,富平柿饼已是中华大地响当当的名特优果品。御品又逢盛世,身价水涨船高,从原来的每斤几元,达到现在的十几元、二十几元乃至五六十元。有的经瓷罐等特色包装后,每斤甚至高达百元以上。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增长点。成为从栽植到加工、到网上销售的一条产业链,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大产业。也给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成为富平这块沃土上无可替代的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前世今生
柿子原产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即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浙江等省。柿树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地区。北纬41度线以南,从渤海湾向西南划一条到云南的直线,即“胡焕庸线”以东以南至沿海才能栽植。向北、向西年平均气温太低会被冻死。其中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五省最多,约占总产量的70%——80%。而长江以南原产地的诸多省份,因温差不大、果个偏小含糖量不高只是少量栽培。
庄里镇王民玄的亩产6000斤以上的六年生丰产园
我省柿子向北仅到宜川县,北部的延安,榆林均不能栽培。由于栽植面积的局限性,全国的总面积仅有100万亩左右。对照苹果,陕西一省的苹果面积多达1000万亩。而全国富平大尖柿的栽植也仅有我县一家,且挂果面积有限。
千百年来,随着人们的栽培实践,柿子栽植从很早就由原产地的亚热带向北移动。我县处在北温带即北纬34度上下,海拔450至800米处。这里光照充足,降雨适量,年平均气温在13度左右。主要是昼夜温差比较大,非常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和果个的增大。这就使得柿子这位远嫁女,有了较之南方娘家更大的出息。虽然仍保持了南方树种叶片大,枝繁根深,树体高大不耐寒冷的特点,却锻造出了果个硕大、含糖量高的诸多性状。如临潼的“火晶柿”,眉县的“牛心柿”等等。但唯有富平大尖柿,具有个大、形圆、皮薄、含糖量高、便于加工等突出性状,成为加工柿饼不可替代的好品种。而仍在广西恭城县的柿子,果个小,含糖少,加工的柿饼小而不甜,无论是风味和营养价值,远不能和富平柿饼相比。但由于他们加工精细,仍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这对我们富平人来说很值得学习借鉴。
三、亟待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全县每年产鲜柿1000多万斤,制作柿饼115万斤,是柿子生产的兴盛时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柿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柿园面积由1975年的3000亩下降到1982年的1148.5亩。“四旁”散生柿树仅保存43953株。全县鲜柿下降至35.3万斤。之后,恢复缓慢,1989年鲜柿总产达到137.8万斤。
过去在庄里、曹村一带老产区,一些户房前屋后若有五六甚至十几棵树,过年前有一两瓮柿饼上集去卖,就能让一家人过个好年,换些粮食以度春荒。上世纪末的1996年,原县人大副主任赵云山先生,虽人在合阳县任副县长,却对富平柿子情有独钟。他率先在责任田栽植了六亩柿子园,精心管理。南社肖郭村郭登高也尝试园林栽培柿子,建成五亩示范园。挂果后吸引了许多农民参观学习。他热情介绍自己的栽植经验,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县林业局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柿子专家王仁梓教授和日本柿子专家平智先生。
日本柿子专家平智先生在百年柿子树下
赵主任和林业局几位领导虚心向专家请教,问计柿子产业发展之路。县林业局由副局长马广录执笔撰写了“关于柿子之乡的审核报告。”上报国家林业部。在县委安排下,还在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会上做了“建设秀美山川,加快发展柿子产业”的报告。之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柿子产业起步发展,面积逐年增加。其中全国柿子协会大会多次在我县召开。县上还成立了以西农大本科毕业的冯锁牢为领导的柿子研究所,指导农民科学作务。
富平大尖柿协会名誉会长赵云山
四、突出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截止现在,全县柿子栽植总面积公布数字是35万亩。笔者和庄里镇南午村几位加工大户详细座谈。他们每年都要出外收购柿子,跑遍了全县各乡镇有柿子栽植的村组和农户。霜降前十几天,每天出外十几辆小车,一天都能跑十几个村组。哪里有柿园,产量比较好,他们都了如指掌,叫出名姓,说出产量。据庄里镇南午村二十多年的柿饼加工户王民玄和王庄村柿农谢文民讲: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的丰产园,主要分布在庄里镇王庄村、三庄村各2000亩,南午1000亩,三河村、园林村约2000亩,其他村都有但面积有限,庄里镇总计约10000亩左右。据曹村镇马坡村的知名柿农马继龄讲,曹村、雷村不超过5000亩。宫里镇、齐村镇及原来的南社乡约有2000多亩,城关、东华两个街办不超过3000亩。东部的刘集、张桥、留古、老庙、美原、薛镇、流曲等镇面积很小。全县亩产3000斤以上的丰产园子就是几万亩左右。其余的或者是初挂果或是栽了几年都未挂果的园。产量不过一两千斤的低产园随处都有,占已栽植面积的大多数。有的栽了六七年了由于管理不到位炭疽病严重无效果。有的人则是栽了毁,毁了又栽折腾了几次都失败了。二十多年来耽误的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都难以估算。从栽植初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虽历经二十多年,但丰产园面积有限,导致鲜柿收购价格偏高不下,有的年份单价高达3元以上,加工资源严重受限,亟待迅速发展。
有人认为富平大尖柿易感染炭疽病,是影响栽培成败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为,这是问题之一,但不是根本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栽培实践和探索,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和业务部门引导群众柿子建园所采取的不当的栽培方式所致!这种方式是怎样的呢?就是政府每年给群众无代价提供软枣苗,近年还给每亩地补助300元予以扶植,可谓一片苦心。但前提是软枣苗必须栽入大田成活才给。看起来这种做法好像无懈可击。而就是这种直接栽入大田的做法有两个致命性问题:
第一,难以处理群众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软枣苗从栽植到嫁接后挂果,一般都需要五年的成长期,即五年的无效期。大田若栽了软枣苗,粮食生产就大打折扣。现在的机械化收种,农机手争分夺秒,都不愿意进树行子作业。即就是机械在树行间的空带收种,你出全面积的钱,农机手也不愿干。栽了树的田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主要靠粮食生产维持生计的农户,他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五年时间他能耗得起吗?自栽软枣树进大田后,这个农户就立即陷入了等五年后柿子卖钱还是先把粮食种好顾当下的两难当中。其后果是300元钱拿到手了,软枣苗也死的差不多了,一毁了之,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结局。
第二,软枣苗一次栽入大田更是问题多多。不开带挖大坑,当年收麦前树苗就被麦根扎墒干死了。开带过宽,粮食受损,不长粮食了,带里全是荒草,除草又太费事,懒人就用除草剂打,又有几个勤快人能下茬人工除草呢?现在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基本不进地干农活,不如打工挣钱更现实。五六十岁的人时间有限也顾不上。七十岁以上的人干不动了。所以栽植带里是一草、二旱、三病就把树苗箍住了。开带太窄虽然草荒不严重,但粮食作物就把树苗焪死了。
所以软枣苗直接栽入大田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即使费了很大神,建成的园子也是园貌不整,爷爷孙子老弟兄。有的都开始结果了,有的还是没有嫁接的软枣大苗。有的未结果已经重感炭疽病,变成小老树,再也没劲管了。
这就是柿子建园二十多年了而优质丰产面积很少的症结所在。也是柿子产业发展二十多年来的一个突出问题,难以破解!
五、应对策略
一是坚决废除一步到位把软枣苗直接栽进大田的愚蠢做法,决不能影响农民当前的粮食生产,先保农民饭碗,同时也保农民钱袋子。
二是采用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建园方式,确保柿子建园和粮食生产两不误,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可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小苗精育,大苗定植,分步到位,长短双收。”
第一步,将软枣苗按照行距1米至1.2米,株距0.7至0.8米的距离,先栽到小块地里(这样一分地可育70至80株,可满足2亩大田的定植),第一年软枣苗高度培育至1米以上;第二年春在1米部位嫁接,芽成活后新梢长至1.4米左右定杆,促生骨干枝;第三年快长树,骨干枝形成,育成小冠。三年精育期要加强水肥供应,除草,防病,确保长成锨把粗,2米以上的健壮优质大苗。
第二步,第四年春季带40公分的土球定植,栽时不要损坏土球,一次成园,整齐划一。栽植必须挖完整土球,否则难以成活。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小苗培育期的三年不占大田,不影响粮食生产,每亩秋麦两料确保两千多斤粮的当前收入。
第二、小苗培育期由于栽植集中,面积很小,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除草、浇水、打药都简单易行。假如你栽五亩柿园,育3分苗就足够了。
第三、大苗定植后,前一年缓苗,第二年成花,第三年即可丰产。前三年行间可套种其他作物,因为大苗的抗逆性强,再也不怕病、虫、草、旱的威胁,即使是粮食作物也歇不住了。这样把原来影响大田的五年无效期缩短为两年。而且定植大苗的前两年还可以套种间作影响不大。
第四、炭疽病的防控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因为小苗精育从开始就做到了精细管理,苗强苗壮,抗性增强,加之喷药方便,炭疽病很难浸染,因为炭疽病首先侵害的是幼嫩小苗、弱苗,从根本上杜绝了柿子炭疽病的危害。
若采用原来的老办法小苗一步栽到大田里,就好比花几十亿元建了一个高科技企业,不是招大学生高科技人员,而是招了一批童工进来,虽说可以少开工资,但这样能行吗?又比如孩子刚三四岁,年轻父母每年宁可花一万元送孩子上幼儿园,而不愿不花钱让爷爷、奶奶带。因为幼儿园是专业老师早期教育(精育),而让爷爷、奶奶带就是放任(如小苗直接栽大田)。
有人担心大苗定植多了一道移植用工,怕费事。实际上移栽费用与三年来大田多收的粮食相比微乎其微。各地都有挖树专业工,每人每天挖40公分的土球100株,用电三轮转移一下即可,不是难事。
77岁的老支书朱福平的7亩大苗定植园
近年来,笔者引导淡村镇荆原村永新组2021年春季已有6户柿农建成了很规范的柿园。年纪77岁的原村支部书记朱福平,小苗精育5分地,除了定植7亩规范整齐的幼园,还出售成苗80多株,收入一千多元。为许多想建园的柿农打消了顾虑,做出了榜样。
六、加工销售
如果说栽植建园是柿子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柿饼加工和销售就好比是柿子产业发展的阀门和开关。能否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工和销售至关重要。没有加工转化、产业就难以生存发展。加工增加了很多附加值,但若销售不畅,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柿子从栽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三个环节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庄里镇乔彬彬的柿饼产销基地
1、加工环节
①柿饼目前仍是产业的主要产品。每年有成千上万吨柿饼。为此必须制定全面完备的加工标准和要术,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
②加工场地必须符合严格的卫生标准,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术。场地周边无污染源、无垃圾、无厕所及畜禽舍等可能影响柿饼品质的多种因素。必须具备防尘,防蚊蝇防风雨的围帘。
③严格控制熏硫用量,每立方米空间不得超过15克。
④ 凡 商品柿饼必须缩蒂打花,做到外观整洁。装盒前必须进行拿捏整形、外形精致。
⑤ 商品柿饼必须严格分级,避免混装。
⑥做到精细包装,反对影响柿饼声誉的粗制滥造。
⑦创名牌、出精品。我县各地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柿饼加工销售企业。如庄里镇的乔彬彬年销售柿饼已达1100多吨,曹村镇的石华丽创建的“富柿花”品牌,庄里镇郭振江创建的“富赐源”,郑耀文创建的“洋洋”品牌等都各具特色、货畅其流。曹村镇的石卫华全县第一个将南韩客商引进富平。特别是庄里镇的杨英武的“富四方”品牌,还开发出了柿子“白兰地”果酒,质量好,品味优,正待建厂批量生产。
2、销售环节
①加大品牌知名度宣传。柿饼不像苹果等大宗水果,消费者对其认可度很高,销量巨大,具有刚性消费特点。而柿饼由于相对供给量不大,全国大多数消费者还比较陌生。加之有些性质寒凉,含糖偏高等特点。一些体质不宜的人群不能多食,因而消费上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弹性,即吃不吃,吃多吃少都行。要想让富平柿饼顺畅销售,就必须加大宣传、加大广告力度,最好能上央视做广告,大大提高知名度,让这一盛世御品家喻户晓。
富平尖柿协会会长杨英武和他的柿子白兰地酒
②网上销售一定要力戒漫天要价。只图个人一时的短期利益,这是自砸招牌的愚蠢之举。现代商品流通追求一个公正,公平,互利,讲究一个“性价比”,讲究一个“物有所值”。若一种商品的售价长期超过其实际价值,“性价比”很差,就会导致市场萎缩,无人问津。它不像粮食是刚性需求,再贵都得买,柿饼可谓是可有可无。建议工商物价部门要做好销售的价格管控,确保市场良性发展。
③力争在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销售门店,由政府出面花些代价,做广告,大力促进我县这一名、特、优产品占领全国市场。
七、实干兴邦
总之,我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除过北部山区大量的建材资源外,其他可利用的最大资源一是全县的120万亩耕地。二是农业实行机械化后替代出来的数十万计的男女全半劳动力。农民要增收致富,就必须在这120万亩土地资源和数十万计的劳动力资源上寻出路。苹果我县不是优生区,其他如葡萄、桃子等杂果,我县也没有比较优势。而唯柿子、富平大尖柿这一全世界都很稀少,在富平这块纬度适合,土地肥沃,温差较大,表现出色的优质品种资源,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是大自然赋予富平人的一个珍宝。发展柿子产业对我县来说是条件得天独厚,产品独一无二,市场潜力巨大,前景无限广阔的好事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县各级政府,要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己任加大力度突出抓好。必须要提及的还有柿子树的整形修剪,既是柿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务必通过技术培训,培养技术骨干,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丰产优质。只要抓住优质高效建园、作务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三件大事,柿子产业的发展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新富平就在眼前!
马广录,县人大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
作者简介:马广录,富平县淡村镇荆原村人。县人大退休干部。曾在淡村公社,梅家坪镇、县农业局和林业局工作!高级农艺师。1985年搞牲口改圈改进农家肥积制受到省上表彰并推广,在家中接待外国专家参观学习!1987年主持农产品成本核算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