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党的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
从奔腾的金沙江畔起步,向四川大凉山红色的历史致敬!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凉山,在这里经历了极其震撼的26天。
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个标定历史方向的坐标。只有走进这段历史,才能掂量出这些坐标沉甸甸的分量。
因为有了巧渡金沙江,中国工农红军最终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并从此掌握战略主动权;
因为有了会理会议,遵义会议的正确路线得到贯彻执行,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特别是中央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
因为有了彝海结盟,中国工农红军得以迅速抢占大渡河,挥兵北上,为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凉山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的红色历史,是凉山彝族地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
巧渡金沙江:红军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
金沙江,长江的上游,穿行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两岸绝壁耸立、险峰对峙。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确定长征红军渡江北进的战略目标。此前一天,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南岸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
毛泽东提议,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于50公里的行军速度飞奔最近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务必抢在追兵来到之前拿下渡口,获取船只,以保证全军顺利渡江。刘伯承、宋任穷所率的干部团昼夜兼程,组派先遣营并前卫连,以超出毛泽东规定的速度于5月3日赶到皎平渡渡口。
皎平渡洪门厂村村民张朝寿是当年摆渡红军过金沙江的一名船工。5月3日晚,当红军来到村里时,全村都已沉睡,唯独张朝寿家还亮着灯。突然,一阵敲门声响。张朝寿开门一看,是戴八角帽的红军——这是中路纵队干部团的先遣战士,请张朝寿帮忙找船只渡江。当时,皎平渡的头人已接到区公所的鸡毛火烧信(一种附有鸡毛、炭火的信,表示十万火急),把船只集中到了北岸。一位红军指导员看到张朝寿光着上身,连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送给他。由张朝寿带路,红军很快来到皎平渡,缴获了一只运送国民党便衣探子的船,一个排的红军渡过金沙江,摸到北岸的国民党厘金局(负责征收来往客商税金的部门,国民党政府由此控制渡口)。张朝寿随红军一起来到北岸,他在厘金局门口用本地口音说要交税过江,没想到门内回复“天不亮不议公事”,张朝寿说再不开门就不交税,里边终于将门打开,红军趁机缴械俘虏敌人,无一伤亡控制渡口两岸。
此后7天7夜,当地37名船工打破“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承载两万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胜利渡江。
如果红军不能渡过金沙江,就会被几十万敌军压进深山峡谷,遭致全军覆灭。渡过金沙江,就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将国民党追兵甩在金沙江以南。毛泽东对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意义作出高度总结:“红军巧渡金沙江成功,是战略转移的一个决定性胜利,证明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实行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会理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
会理,隶属四川凉山,扼川滇要冲。中央红军巧渡金沙后,进入会理。
毛泽东希望将会理变成第二个遵义,在这里赢得休整时间,同时解决当时许多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当时毛泽东刚刚重掌红军指挥权,就有人上书要求更换军事领导,此不可谓不严重。为了总结遵义会议后实行的新的战略方针,统一领导核心的认识和研究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党中央于1935年5月12日下午2时,在会理县城东北郊的铁厂村,召开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理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针对当时部队的思想情绪,对存在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进一步阐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动作战才能摆脱敌人重兵包围的战略方针。在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支持下,毛泽东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得到确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会议还决定立即北上,抢渡大渡河,并组成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先遣队,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路。
会理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是遵义会议思想的最后落实确立。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军事作战指挥三人团。遵义会议思想的贯彻需要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随后的作战行军中,红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同时也暴露出了对遵义会议思想的某些不了解。针对这些问题,在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中央政治局及时召开的会理会议,最终确立了遵义会议思想的落实,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特别是中央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
集结西昌:红军长征首次大会师
1935年5月17日,中央红军进入西昌,西昌是凉山首府,地处安宁河谷平原地区,物产丰富,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中央红军经历了离开中央苏区后最大的一次休整期和物资补给期,开启了胜利的崭新征程。
在西昌,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值得书写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红军实现了从瑞金出发以来,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及中央纵队的合兵会师,这是长征以来的首次大会师,表明中央红军自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会理会议后,已经由战略被动转向了战略主动。第二件大事是礼州会议召开。在红军取得战略主动权后,蒋介石部署在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东消灭红军的计划,礼州会议针对蒋介石的企图作出战役行动部署,最终粉碎了蒋介石的预谋。
位于西昌城以北25公里的礼州镇,成为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第一次大会师的集合地,中央红军在这里住了6天。
中央红军在西昌,所到之处,纪律严明、访贫问苦、开仓放粮,不拉夫、不扰民,买卖公平,处处保护群众利益,尊重少数民族和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深深感动了当地群众。人民群众由惧怕红军变为亲近红军,主动为红军提供方便,当地很多青年也踊跃加入红军队伍。
在凉山州博物馆里,至今还保留着两张珍贵的红军纸质文物,其中一张写着:我军团借张海峰大叔房屋两间驻扎,损坏之处,等革命胜利后回来培修好。署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某部六连连长张大成。
取道冕宁: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首个红色政权
冕宁地处安宁河北面,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由冕宁往北,就是滔滔的大渡河。为迅速抢渡大渡河,刘伯承等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取道冕宁,过彝区到安顺场。
为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城公开张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这个布告是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在先遣部队进入冕宁时就已普遍宣传。
《布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中表达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区域大小,一律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是极其宝贵的。红军广为宣传《布告》精神,在短短几天内就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戴。“万里长征”这一概念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第一次提出,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短短的12天时间里,中央红军还在冕宁建立了入川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这也是遵义会议、会理会议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首个红色政权。
歃血为盟: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和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这就是彪炳历史的“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在通过彝族地区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成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初蓝本。
冕宁以北的拖乌地区为彝族聚居地,当时尚处奴隶社会。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长期压迫,彝族与汉族隔阂、猜疑很深,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敌对情绪。在红军抵达彝区前,国民党更在当地散布谣言,称红军为“红毛鬼”,给红军通过彝区带来很大困难。1935年5月22日早晨,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部队进入彝区,在经过额瓦垭口时发现树林中有成群结队的彝人出没并发出呼啸,企图阻止红军前进。部队被迫走到彝海子,突然从身后传来枪声,成百上千的彝人向红军扑来,后面的红军士兵因掉队没有武器,所带的工具、器材甚至随身穿的衣服都被抢光。此时,先遣部队面临前有包围、后有袭击的局面,却仍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指令,决不开枪。
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经通司(翻译)与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交谈,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此来并不打扰彝族同胞,并根据彝族人重义气的特点,告诉他刘伯承司令愿与彝族头人结为兄弟。起初,小叶丹半信半疑,他环顾红军军纪十分严明,并不像地方军阀那样恶狠狠地涌进堡子烧杀抢掠,开始有所信赖。刘伯承即告诉小叶丹,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同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去打国民党军阀,以后红军回来,和大家一起过好生活,终于说服小叶丹接受结盟意见,在彝海边打鸡歃血结为兄弟。
彝海是一个高山湖泊。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但没有酒和酒杯,刘伯承便从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叫警卫员舀来彝海的水,以水代酒。杀了鸡将鸡血滴入瓷盅后,小叶丹让刘伯承先喝,按照彝族人风俗,先喝为大哥,兄弟应该服从大哥。刘伯承高高地端起瓷盅,大声发出誓言,一口喝下血酒,并当众将自己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小叶丹,小叶丹也喝下血酒,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完成结盟。
此后,红军先遣部队在小叶丹的向导下,通过彝海向北前进。结盟的消息传开,沿途山上山下,到处是成群结队的彝人,发出“啊吼”的呼喊声。但是,这次的呼喊声不像昨天的怒目相视,而是笑逐颜开地欢迎和欢送。他们不再对红军猜忌、提防或阻拦,而是站在路旁好奇地观看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人民军队,在广大彝族人民和小叶丹的支持协助下,红军在充满亲热和欢乐的气氛中,顺利通过神秘的彝族区,直抵安顺场。
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赶在蒋介石大军追到之前渡过大渡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成为泡影。刘伯承在1950时曾说过:“如果不是与小叶丹在彝海结盟,红军在彝区受阻只要三天我们就可能被蒋介石追上,就有重蹈石达开覆辙的危险,所以,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后来过了大渡河,毛泽东曾问刘伯承:“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刘伯承回答:“主要是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经过越西县时,亦通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越西人民知道了“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的道理,了解了红军是解救穷苦人的队伍,近千名越西热血男儿聚集在同一面旗帜之下,加入红军,踏上长征路。凉山越西县也因此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红军县”。
飞夺泸定桥:神兵天降洞开北上大门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开拓了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和红军北上的道路。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长江下游一路打过来,左突右闯,穿过大凉山,抵达安顺场,却遇大渡河横亘在前。天时不济,持续暴雨,河水猛涨,加上沿线土司与清廷官兵围追堵截,石达开只得强渡,最终全军覆没,血染大渡河,空留悲壮长歌。
72年后的1935年5月25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穿过大凉山,抵达安顺场。依然时值暴雨水涨,不同的是,红军之师合民意、善谋略、能征战。17勇士在前,大军摇橹奋进,身后惊涛骇浪,枪林弹雨,恍如静默无声。
红军一部分强渡大渡河,另一部分兵沿河而上,直奔泸定,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站了出来,如神兵天降,他们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其余战士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奇、绝、惊、险,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更打破了国民党认为红军不能渡过天险大渡河的“不可能”。
历史指南
毛主席提议把“夷族”改称“彝族”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国务院统一研究确定各少数民族的正式族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专门把彝族代表人物请到北京,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研究。
会上,大家谈到彝族名称过去不统一,有的叫“夷族”,有的叫“倮倮族”,都带有侮辱性。夷族的“夷”字也不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字不利于民族团结,大家要求改。毛主席、周恩来听了后都很赞同。毛主席提出“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底下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个支系的统一族称。一个“彝”字,也成为党和国家对彝族人民过上“有吃有穿”的好日子的承诺。
红军长征过凉山大事记
1935年5月
2日中共中央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渡金沙江的决定。
3日~9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把追敌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理举行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
15日中央红军撤离会理,继续北进。
19日中央红军集结西昌,在礼州首次会师。
20日中革军委决定经冕宁过彝区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22日刘伯承和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25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穿过大凉山,抵达安顺场。
29日红四团抢占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