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红玛瑙》赏析

红玛瑙

刘白羽

汽车轻快的奔驶着,驶过甘泉,驶过劳山,驶近延安。

这时间,对于像我这样,认为自己真正的生命是在延安开始的人来说,面前这一切都引起多少回忆啊!正这样想时,忽然,车窗外,墙壁上闪现一行朱红大字:

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这诗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急忙往下看时,墙壁却一阵风一样闪过。车子又轻快地歌唱着向前飞驶了。尽管黄昏的阴影,已悄悄笼罩了陕北黄土高原,和“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河床,同车人还是把脸凑到车窗上,谁也不肯放弃对于延安最初的一瞥。这时间,那两句诗在我脑海中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颗晶莹、透明的红玛瑙,愈来愈胀大,愈来愈光亮,这不正是我所走过来的和我正在经历的整个一个新世界吗?它,像鲜红的朝阳,使我欣快,使我感奋。仿佛我自己的全身也都被照透照红了。但是我的思路被身边一片喊声所打断,“杜甫川!”“七里铺!”就像当年每一次从前方回来,走到这里,闻到扑鼻的炊烟一样,这是一些多么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呀!我们已经到了延安了。我还记得当我还是20岁刚出头的青年时,带着两肩尘土、一颗真心,踏破黄河两岸的冰雪,在这崎岖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刹那间,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

那是从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泪呀!是的,我们的庄严的、战斗的道路从这儿开始了。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冰封雪冻的进军中叨念着它,我们在胜利欢腾的狂热中高唱着它。在困难中,它鼓舞我们战胜困难,在欢乐中,它要我们看望更欢乐的明天。我们念着它,去涤荡大地上的污垢,我们念着它,为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开辟路程。现在,当我再来到它面前时,我将告诉它一些什么呢? ...这时,一片明光闪烁,仔细看时,原来是电灯熠熠放明。回想从前延安夜景,从那一排一排、错落不齐的窑洞里透出来的千万灯火,像繁星一般迷人。而现今,这雪亮的电光真是一派新气象了。我从汽车里面跳出来,是多么急于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

但,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我想它是想找寻另一时机,在突然之间,给我一个崭新的印象吧!
早晨, 我爬上山顶。这时,朝阳有如万道霞光, 把眼前的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看,那不是清凉山!而高耸空中的宝塔,依然像一个守卫者,欣然看着这一个明朗的早晨。这时,各种嘹亮的声音,从我记忆深处升起:一一这是那悲壮而又庄严的历史年代的声音呀!千千万万人的脚步,从全国各地聚集,从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响过去,从城门外那尘王飞扬的道路上响过去。我记好,一个黄昏,北门外路边上,一圈人影,一盏马灯,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讲话呢。我记得,当时青年人的验,都像早霞一样明亮,在读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于革命真理的新书。我记得人们高唱,“黄河之间,集合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在自由的灵魂里点物燃起真理的火焰。

而后、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砂,飞过黄河,飞过长江,战火闪烁,战鼓雷鸣,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染红了,我们那英雄战争的年代。可是,透过一切轰鸣,你仔细听一听,你会听到一种最优美的声音,那是一片雪白的羊群后面,一个头扎羊肚毛巾,身披半截老羊皮,有着红丹丹面孔,亮晶晶眼睛的陕北青年的声音,他把鞭子甩得噼啪一响,放开喉咙高唱:“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是令人心醉的歌声,它给我们无比清新的快感。而后,在这宏伟的大时代的合唱之上,响彻了“东方红, 太阳升”的歌声。这是黎明的歌声,这是延安的歌声。现在,阳光把一个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温暖,让我带着这记忆之中最最优美的歌声,进入这瞻仰革命圣地的旅程。

也许住过杨家岭的人,想问一问你住过的窑洞还在不在?也许到过枣园的人,想问一问今年梨树的收成?延河还那样清澈?谷穗还那样金黄?西红柿怎么祥?波斯菊怎么祥?你有没有去看看我们赶着毛驴去驮水的那条小径呢?我可以回答:延安变得更年轻了,延安现在是多么整洁的一个城市。从南市场到北门外贯穿着两条大马路,一座大桥联结着去东关和去杨家岭的道路。我可以数说:勘探的钻塔,工厂的烟囱,学校的校舍,桥儿沟的拖拉机站和柳林公社的秋收。深秋季节,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层薄霜,晌午太阳却又那样热烘烘的,当我在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走着、看着、想着的时候,站在河岸上,听着延河缓缓低吟,穿过城中石坊,走向毛主席故居的小路,那一个庄严而壮丽的大时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来了。是的,我们在这儿过过最美好的生活。
在这些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陕北工农红军战斗的长矛和南泥湾开荒用的锄头,有纺车,有镰刀,有扁担,有白色原木钉制的办公桌椅,有马兰纸印的报刊文件,我像看到了最亲的亲人,这一切都在散发着当年生活的芬芳。这是开天辟地、创造新世界的生活。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生活吗?中国人民从战争烽火中,推山倒海的站立起来了,在黎明晨光中,带着血迹与征尘前进了。现在,当我们生活在充满着光明、洋溢着欢乐的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回想一下,那时,我们穿着灰粗布军衣,束着皮带,穿着草鞋,但我们的眼睛是多亮啊!在凤凰山,杨家岭,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因为我还深刻地记得,当时,在这儿到毛主席的情景,特别是他谈着话,有时微笑,有时深思的面容。而我知道,就是在这静静的窑洞里,纸窗下,木桌上,毛主席度过了多少可珍贵的日夜。那是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夜,他经常深夜不寝,等候着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来的战报。而当他把工作布置停当后,他又以多么欣悦心情,迎接着每一个新的黎明。我有多少次从他住的山脚下走过,望着他窑洞窗上的灯火,立刻得到了无穷的力量、无限的鼓舞。是在这里,他宣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今天,当我在延安一一这温暖的土地上走着时,眼泪又二次溢满我的眼眶。这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全黄的野花,都萦回着多少革命的、战斗的情怀呀!但,那真足令人永远振奋的年代,敌人要把中国革命陷于绝境,而我们用自己双手创造一切,滔滔黄河流不尽,浸天黄沙匝地来,而盈盈的的春意在那时开始了。

那是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春天。我记得,延河里还漂着冰凌,可是你站在延河岸上向四处望一望吧!各处山巅上都在放荒火,白天青烟弥漫,夜晚红影憧憧。只要回想一下,我的心还忍不住激动。那是一场大战的前夜,不过那是人向大自然开战。到处一片紧张、忙碌。丈量了荒地,运来了工具,选好了籽种。到深夜,窑洞前的山径上,人们还提着马灯,走来走去。有一夜,落了几星春雨,隐隐响了两下雷声、泥土的气息弥漫空中。次日,天刚放明,满山满谷,晨雾迷蒙。每个人都把准备好的锄头杠在肩上,爬上高山。向高山之巅望去,各个雾气笼罩的山峦上,都是一行一行的黑人影,这里那里,一下都响起:“开荒啊开荒”的歌声,这是党发了号令,谁也不肯落在后面,奋力扬起锄头。

由于敌人的封锁,那一年的冬天,我们没有穿上新的棉衣,每个人膝头肩顶都补着补丁。我们的伙食也相当困难,一盆洋芋汤上漂着几点油花。但我们是那样欢乐,到处是发亮的汗珠,到处是发光的笑脸,整个延安充满用自己劳力创造财富的革命精神。像我这样生长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手掌磨粗茧,汗水透衣衫,但我第一次尝受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喜悦。就这样,延河里的水好像流得更畅亮了。蓝天上的太阳好像更温暖了。春风吹绽了深谷中的桃花、杏花、梨花、鲜红的野百合花、淡紫的马兰花。我们每早起来都先望一望我们的耕地。而后,碧绿的田野代替了荒山,多美丽呀,那是我们亲手织出的大地的花毯呀!这时,心中说不出的舒畅。这二回,当我在又一个大时代,崭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里来到这儿,我走着,沉思着,“延安风格万岁”这几个字从我心灵中涌现出来。这时我想到的,就是那开天辟地的风格, 敢于从困难中打开胜利道路的风格,用自己双手创造新世界的风格。只要回想一下,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每一点光明,不是从那时开辟出来的吗?

让延河日夜不息的歌唱吧!我们喝过延河水的人分布全国四面八方,我们就像吃过母亲的乳汁一样,忘不了延河的声响。延河的歌是美丽的但也是雄伟的,你看那春天的涓涓溪流,但一到夏天,山洪暴发。它就白浪滔滔,直泻千里。
今天的延安已经是一个新的延安了,但又是一个保存着优良传统的延安。人们还记得出席1942 年陕甘宁边区群英会的申长林吧?他已经68岁了,但二十年如一日,他一直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党的事业第一线上。今天,如果你到蟠龙去,你还会遇到中长林揽着生产队的羊群在行进呢。到现在,延安一些干部,还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作风。常常把小行李卷一背,就下乡了。开完会如已夜深,把袄子一裹就在老乡家睡了。手里拎着根木棍,不管荒山野岭,拿起腿就走了。遇事跟群众商量,一蹲下去就是几月。还是一身棉袄,打上几块补丁,穿上几个冬天。现在,就让我们就近到杜甫川和少陵川之间的柳林去看望看望吧!

人们该还记得, 就是出名的刘建章南区 合作社所在地的柳林。在当年合作社作仓库使用的一孔大石窑里,如今是柳林公社柳林生产队的办公室。同志们升了一盆炭火,炒了一锅南瓜子。我们就围桌而坐听李有华同志谈了一段经历。他是延安地区头一批走合作化道路的一个。他还跟我们在延安时所习见的农民干部一样,戴着一项日蓝布棉帽,脖颈间围绕一条白羊肚毛中,他告诉我说:
“我家在横山,从小就是一个给人家揽活的人。工农红军到横山,我成了赤卫队员。后来白匪反攻,那些逃亡到榆林城的地主老财又赶回来收地、倒算,折腾得穷人一点活路也没有。后来我到延安来寻红军,才到了柳林。一看这里能安置,正月里回去引下婆姨娃娃,六口人背一堆烂铺盖,来柳林揽长工。1943年,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刘建章叫我搞变工,我说没农具,他答应合作社帮添农具,我组织了九户横山来的移民,一人两只手一把镢头,没有田地就开荒。

真是呈里之火可以燎原,从那时李有华的九户变工队。整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柳林公社现在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正像延安人跟我说的:“你该还记得从前那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那年月一个劳动人民一辈子能买起几丈布?到三边去驮盐的人,晃荡着一根鞭子,不都穿着白板皮裤吗?现在,你到农村里看看,到处干干净净,哪一个队员不是新布棉裤棉袄,妇女剪了头发,穿着花布袄,哪家炕上不堆着花花被子,咱们的人生活变了,精神面貌也变了。”

这是一个响晴天,我们从山峁上看了托儿所下来,转过小河那边。生产队的牲口棚里静悄悄的。牲口都放出去吃草了。前面那大场院上,却一片马嘶人叫,队员们正赶着打场呢↓坪场里面这堆金黄的小山,是谷子;那堆焦黑的丘岭,是荞麦,红的高梁,白马牙玉茭,扬着风,一阵阵烟雾腾腾,马蹄答答响,石碾子咕噜噜转着跑,人脸晒红了,汗珠在眉峰上闪光,灰尘披满衣衫,声音却分外欢畅、洪亮。給暖洋洋的日光一蒸发,空气中弥漫着新粮食的香味。正在这时,我转过身,真使我惊喜万分,就在场院一边的土墙上,我又看见那火热的诗句,而且这一回,我看到了整首诗:
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按着毛主席的好图样,驯服山河建天堂。
这时,就像电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样把我重来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画出来了。是的,正是在这里,正是在那庄严、艰巨的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毛主席就一步进一步地雕着这一个晶莹、透明、通红、发光的红玛瑙的新世界了。而为了塑造这一个新世界,首先就雕塑了一批又一批能创造新世界的人。他们给共产主义思想阳光照耀后,像血一样鲜红,像火一样明亮,他们的灵魂,像红玛瑙一样坚固、纯洁、闪光。而这一切不正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国革命、战斗的形象吗?

就在这天夜晚,我正对秋高气爽的夜空凝视,忽然,宝塔山上的宝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缨络一样亮了起来,这简直是梦幻世界啊。当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这宝塔,现在电灯却把它装扮得如此美丽。我不禁进入沉思:...如果说一个革命者,当他获得革命真理时才获得了真正的生命,那么,延安,在多少人心灵上点燃起那最初的一点火焰啊!而这火焰,从此便在你生活中永远熠熠闪光了。....”.就在这个黎明之前,延安山城还沉在宁静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车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礼告别。想到不知何时再来,心中说不出的依恋不舍。车轻快的奔驰着、奔驰着。我心中自言自语的勉励着自己:“让延安这个灯塔永远在我记忆中闪光吧!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在玛瑙一样的人吧!”这时严霜在地,晨寒袭人。高原、山峁、河川、树林都还朦膝朦胧胧。这时我两眼注视着前方,前方无限辽远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小小一点光亮,开始像一枚金红色小片,但随即扩大了,展开了,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我再向四周看时,不觉之间,黑夜已为晨光所代替,而新的一天就这样诞生、开始了。

[赏析]

刘白羽是出身部队、在散文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作家。《红玛瑙》是他1960年创作的-篇颇具代表性的散文。 作品通过重访延安的一路观感和联想回忆,将革命岁月和眼前建设巧妙地联系起来,热烈地歌领了军队和人民奋发图强、永不止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地赞美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作品从汽车驶近延安开始,颇有深意地引出两句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并别出心裁地设下一个悬念:由于汽车速度快,下面的续句未能看清,但这两句诗已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深深思索。正当读者的心已被撩起兴趣时,作者笔锋一一转,以难捺的深情把读者带入令人梦魂萦绕的今昔延安。延安,革命的圣地,永远勃发着一种催人奋进,促人向上的崇高精神。战争年月,一批中国革命史上的精英,在这里点燃了真理的火焰,吸引了多少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在经历了人世间旷有的艰难困苦之后,开创了何等辉煌的业绩!如今,在崭新的建设年代里,延安在继承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上,正重新安排河山,开辟新的天地。作者用酒脱的笔法,将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织, 次第呈现,最后又回到前面那首焕发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诗句上,将其续接完整,并抒发感慨,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红玛瑙》较好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一、深沉的哲理思索。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光明、纯洁、壮美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美好事物,透过其表象,洞察底蕴,发掘本质,借以展开一种深沉的哲理思索。红玛瑙,通体晶莹、透明、鲜红、发亮,是人们喜爱的美好饰物。作者通过思考,用它来象征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来比喻开创美好世界的人。这生动的艺术形象,凝聚着作者深沉的哲理思考。

二、饱含革命深情。作者具有战士情怀,豪放而酒脱,其作品因感情流注其中,常常热情洋溢,豪迈奔放。而在这篇作品里,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有点痴迷的深情。对延安,作者感情深厚。宝塔山、延河水、红高粱、白玉菱, 这养育了人民养育了革命的山山水水,粗粮杂面,哪一样不勾起作者温馨而亲切的回忆?作者重访延安,宛如游子归绕慈母膝下,叨叨絮语,款款情深。唯其如此,才显其“真且“亲”。

三、潇洒跳脱的结构。作品并不围绕一个人、一件事来层层展开,而是以“意”为“帅”,以抒情为牵引线,人事、景、物、情、理随感情变化而铺陈。这就形成了结构上的潇洒跳脱、摇曳多姿的特点。作品开头,作者写自己重访延安,将引起多少回忆。忽然被车窗外的红玛瑙诗吸引。正为诗生发想象之际,又被“杜甫川”、“七里铺”的喊声打断。接下去,就是延安实景与往昔回忆的不断变换,到最后才回到红玛瑙诗上来,构成作品结构的整体性。所以,结构上的潇洒跳脱是十分明显的。

四、绚丽多彩的语言。《红玛瑙》语言优美动人,富有色彩。写景状物,绘形绘色,每每如绘就的色彩绚丽的图画,呈现在读者眼前。如“夜望宝塔”那段:“就在这天夜晚,我正对秋高气爽的夜空凝视,忽然,宝塔山上的宝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缨络一样亮了起来,这简直是个梦幻世界啊!当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这宝塔,现在电灯却把它装扮得如此美丽。”这仅仅是-幅电灯宝塔梦幻图吗?不,它也是诗人凝望夜空图、夕照图、曙色图、月光宝塔图,每一幅图,都有其绚丽的色彩。
概而言之,《红玛瑙》作为《红玛瑙集》的扛鼎之作,受到作者的喜爱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反映和代表作者的创作风格也是自然的。

(0)

相关推荐

  • 行走丨红色延安

    你可聆听过<兰花花>那百转千回的吟唱?你可感慨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直入云端的高亢?你可触摸到<走西口>天高云淡的苍凉?这一曲曲熟悉又陌生的信天游,一下子就将你带进 ...

  • “红色故事” 征文 | 王守庆:延河水养出愚公家乡好儿男 | 作者:​王占雨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登上延安宝塔山

      博陵    延河南岸宝塔山,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来延安的游人们,必登宝塔山.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改嘉岭山.当年,任职宋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题写的"嘉岭山"成为宝 ...

  • 流溪雨:宝塔山高延水长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宝塔山高延水长 流溪雨 一踏上陕北这片热土,我的心情就无比激动,我的双眼一刻也不敢离开车窗,尽情贪婪的欣赏着公路两旁的大好风光.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成片的果园,雪白的蔬菜大棚,高速路立交桥,以及那呜呜 ...

  • 【广州诗歌】No.81220期A版||延安的窑洞 文/江北 亚非

    广 州 诗 歌 欢迎阅读 <广州诗歌>平台自创建以来旨在发展平民文学!大众化阅读,大众化创作,展示平凡心灵最美好的一面.我们努力为华语文学贡献力量.欢迎您的阅读!愿您记录自己奋斗历程中的点 ...

  • 【征文大赛077】悠悠延安情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悠悠延安情 包作军 从腰鼓之乡安塞抵达延安时,天色已擦黑,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向车窗外.延安在暮色中,像慈爱的母亲,伸出温暖的大手 ...

  • 行走丨奔向延安

    [壶口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过九十九道弯 咆哮呐喊,在壶口 用壮阔倔强的尊严,纵身一跃 两肋石壁峭立的"万丈龙槽" 刻上层层磨难.道道沧桑 风在吼,马在叫 黄土染上鲜血.刀枪和 ...

  • 【远方】天津《延安的灯火 ----延安印象之三》作者:申力 主播:云墨

    作者:申力 主播:云墨 编辑:小鹿 延安的灯火  ----延安印象之三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回延安> ...

  • “延安颂”之《延河信步》

    (延河初涉) * "藏头诗" <延河信步> 张湘晋 延安圣地来 河畔我徘徊 信仰塔高处 步游赏绿栽 * *

  • 散文||宝塔山一一永远的丰碑

    宝塔山一一永远的丰碑 唐锦禄||江苏 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见到了我神往已久的历史名城一一延安.不过,此时的她己经被夜色湮没了,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朦胧群山的一沟灯火,脚下就是那方用红 ...

  • 【石闯】匆匆延安

    匆匆延安 文/石闯 这个深秋,寒意渐浓,比往年冷了许多.      街边的树叶开始泛黄,一抹残阳用尽最后的力气,烧灼着大地:匆匆来往的行人,不为所动.我望向天边的一丝光晕,瞬间模糊了双眼,短暂的黑暗, ...

  • 郭进拴|延安行

    [郭进拴原创]延安行 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但延安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地方.    2020的金秋时节,我终于来到了红色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这块神秘.神奇又神圣的土地上,大自然以鬼斧神工般 ...

  • 我游延安之感受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我的眼里,又是如此的神秘和遥远.一直以来,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自媒体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