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传己苦与他物”——解读"君子菜"苦瓜的发家史

原创2020-02-29 15:37·笙箫尽陌

如果说在所有蔬菜里面挑一个你最不喜欢的蔬菜,我猜一定就是苦瓜了。因其味苦,不被大众所喜爱,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苦瓜虽苦,却不传苦于他物,固有“君子菜”的雅称。

苦瓜的别称有很多,不过大多以其形状和味道得名苦瓜。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广东人又唤做凉瓜。苦瓜形如瘤状突起,又称癞瓜;瓜面起皱纹,似荔枝,遂又称锦荔枝。当然,无论其何种外貌,都改变不了它味“苦”的特点,其“苦瓜”的称呼也是最为流行。

想要了解苦瓜,肯定要剖根问底,那么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苦瓜的历史。

一、苦瓜的历史

苦瓜在印度、日本和东南亚栽培历史很久。17世纪传入欧洲,多作观赏用。中国在明代朱撰《救荒本草》(1406年)中已有苦瓜的记载,如此计算下来,苦瓜在中国种植的历史最少有600年。明代徐光启撰《农政政全书》(1639年)提到南方人甚食苦瓜,说明当时在中国南方普遍栽培苦瓜。

当然,苦瓜并非原产于中国,不然也不会突然出现在明代的历史之中了。之所以出现在明代时期,是因为当时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而苦瓜便是当时从外国引入而来的品种。郑和的翻译官费信撰写的《星槎胜览》记载:“苏门答剌国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时甚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很多国外的东西,在这种时刻引入的苦瓜,倒也说得通。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我国的古籍之中慢慢出现了“苦瓜”的身影。如明中期的《救荒本草》记载:“锦荔枝即癞葡萄,蔓延草木。茎长七、八尺,茎有毛涩。叶似野葡萄,而花又开黄花。实大如鸡子,有皱纹,似荔枝。”这就表明,在明中期的时候,“苦瓜”作为一种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广泛铺开了。

苦瓜味苦,在所有的蔬菜中较为独特,而中国古代时期倡导的“先苦后甜”的思想,让得苦瓜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苦瓜”的苦味,中国人才更为容易的接受它。“苦瓜”虽然是一个外来品种,却是在中国扎下根,在明代以后同样是深受人民的喜欢。

在清朝时期,刘献廷所写的《广阳杂记》记载:“衡州(今属湖南衡阳)苦瓜,即北方之癞葡萄,江南之锦荔枝也。”如此一提,便把苦瓜的地位给定位下来了,如同北方人喜欢吃葡萄一样,江南人喜欢吃荔枝一样,可见苦瓜的欢迎程度。当然,中国地大物博北方人喜欢吃甜食,南方人喜欢吃辣食一样,每种食物都会在其固定的领域内畅销,而苦瓜便是广受湖南人的欢迎,当然不乏别的地区对苦瓜的喜爱。

二、苦瓜的综合价值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传入中国的苦瓜也会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苦瓜论起综合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文化价值和营养价值。

1、苦瓜的文化含义

苦瓜的特性便是:苦瓜与任何菜同煮,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也正是其这种特性,使得苦瓜有了区别于其它蔬菜的文化含义。古往今来,苦瓜也是有很多别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君子菜”,并且称赞它:“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

在中国有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毋庸置疑的是,苦瓜能够被称为“君子菜”,自然是对其美誉。中国人对君子自古以来就有向往之情,“不传己苦与他物”也是身为君子的必要品质。

除了“君子菜”的美誉之外,苦瓜同样有着许多文化含义。文人雅客也会写诗赞赏“苦瓜”:“口苦能为偈,心清志方操。”同时,自古以来随着人们食用苦瓜,也逐渐发现苦瓜的习性,如苦瓜是一种半生瓜。何为半生瓜?即全熟之后的瓜就不好吃了,老了便会变软变黄,跟半生不熟的状态相比相差甚远,还有便是苦瓜的味道,先苦后甜才是王道。

2、苦瓜的营养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信奉一个道理:“良药苦口利于病”,而苦瓜作为一种蔬菜却也如此苦,这就说明苦瓜也是有相当的营养价值的。苦瓜的精华可以说就在其“苦”,那么为什么苦瓜会“苦”呢?

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相关人员已经检测出苦瓜“苦”的根源所在——苦瓜甙[dài],正是因为含有这种成分,才导致苦瓜的味道非常苦,其也被被誉为“苦味之冠”。苦瓜除了食用价值之外,还有较为丰富的营养价值,这一点即便是我们现在翻看医书,也是能够得出结论的。

如《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苦瓜“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够在夏天消暑的食物可谓不少,如绿豆、南瓜等,而苦瓜也是其中一员。在《滇南本草》记载:苦瓜“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中国在食用美食上讲究一个“时令”,那么苦瓜属于什么“时令”呢?当然是夏天和秋天,天气闷热时大多人表示胃口不适,食欲不振,在这个时候来一道关于“苦瓜”的美食最有奇效。

除了消暑、促进饮食的功效之外,苦瓜还具有降低血糖和保健美容的功效,根据相关的科学报告称苦瓜的汁液种具有苦瓜甙和类似胰岛素,这些物质能够降低血糖,由此苦瓜也就成了降低血糖的良药。同时苦瓜在保健美容行业也是大受欢迎,笔者相信大部分女性都会敷一些黄瓜片放在脸上,同时也会有不少人选择敷苦瓜片,其功效丝毫不比黄瓜的效果差。

三、“苦瓜和尚”是谁?他为何要以“苦瓜”命名?

提起“苦瓜”,我们必定会想起来“苦瓜和尚”——石涛。这是历史上吃苦瓜最出名的人了,没有之一。笔者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苦瓜和尚”的故事,可以说“苦瓜”影响了石涛的一生。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当然这是后世对其的评价,而其生活下的当时,石涛的背景可是不简单,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同时还是大名鼎鼎的“清初四僧”之一,与其其名的还有:弘仁、髡残、朱耷。石涛出生娇贵,但是奈何家道沦落,年幼便出家为僧。

幸得出家,心静作画才有得如此成就,工书法,能诗文。后半生也是以卖画为生,这似乎和一个和尚的身份不相符,但是如果不是家道突变,石涛又怎会沦为一介和尚?在已经失去权势的情况下,似乎只有“画”才能够表达他内心的苦涩了。毕其一生,在画坛上留下大名,其存世作品也是被后人追捧,如《竹石图》和《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等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可能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

观看一个人的语录,大可了解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或许后代也会有人同我一样,拿着“苦瓜”来细品这本《苦瓜和尚画语录》,用味觉的“苦”来和石涛感同身受,来进入石涛的内心,探寻其内心轨迹。“一画论”,我们的老祖宗常说“见字如见其人”,石涛却把它改成了“画”,为何不是“字”呢?

可能是“字”太过敏感了,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太过直接,家道突变,又不能抒发内心不满,于是便走上了以“画”抒情的道路上,这和历代的诗人不是同样的手法吗?当然《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让我感触颇多,如“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及“笔墨当随时代”等等,以“苦瓜”命名,以表内心之苦,以“苦瓜”的君子品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果有喜欢诗画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现在许多石涛画都是仿的,当然不能说不值钱,因为仿画的人是张大千。虽然张大千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造假高手,但是仿的终究比不过原创,石涛的画更多的在于意创。哪怕张大千仿的再像,他没有经历过石涛的人生大变,又怎能仿出如此意境?并且,众多物品中,我想苦瓜的风格是最难仿的罢,其味虽苦,但是其性通君子,表里如此不一,让人琢磨不透。

石涛也是幸运的,生逢乱世,能活下来已是万幸。时代的巨变,家道的突变,石涛3岁便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如果不改名,如果不为僧,一个留着前朝皇室的血脉的人,岂能苟活于世?还好清朝当局忘却了他的存在,石涛这般自保行为得以成功。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忘却了他的身份,可是他自己却忘不掉,亡国恨、家国灭,何以消愁?成年之后的他四处云游,寄情山水、寄情于画作之中、寄情于佛法之众,为此才得以缓解。

四、结语

中国自古便有五味之说,五味之中,以“苦”为奇。苦瓜的“苦”更是奇特,这是一种表里不如一的“苦”,外表虽苦,但是苦瓜的本性却是不传“苦”于他人的“君子之德”。众多蔬菜之中,苦瓜也是因其味“苦”而胜出,“苦”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性情”。世界三大饮料——茶、巧克力、咖啡无一例外都是“苦”的,但是饮者却是数以万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