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2019茶标修订“爆表”看茶叶标准化 | 深度观茶

茶事:2019年44项茶叶相关标准设立

字数:3350字左右

阅读时间:6分钟

2019年是茶叶新标修订的“大年”。全国各个茶叶生产区域持续推动地方茶叶标准化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共有44项茶叶相关标准发布。从各省茶叶标准修订情况来看,福建省茶叶标准数量最多,达到14项;广东省次之,有7项,其它省市平均制修订茶叶标准2至3项。(文末附2019年发布茶叶相关标准完整名单)

自1949年我国发布第1个国家标准《工程制图》以来,不管是衣食住行、生产与贸易,还是迅速崛起的信息技术、社会服务,都越来越“有章可循”,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走进了标准化时代。

标准的滞后、老化、缺失及标准的实施、应用一直是制约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症结之一,并持续受到业界关注。2019年茶叶标准的爆发意味着什么?是否解决了行业发展桎梏?还存在哪些问题?
对此,“说茶”采访了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绍文。

刘绍文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标准是把维护市场秩序的标尺

刘绍文表示,之所以要强调“标准的制定”,主要因为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这是一个维护市场秩序的尺度问题。通过标准的制定进而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性,让消费者能放心购买茶叶。

那么茶产业标准化究竟如何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这样说的: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进入市场的要求。
在标准的应用实施方面,可分成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两大类别。
根据《标准化法》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违反的将会被依法处理。
推荐性标准相应具有法律约束力,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推荐性标准时,可进行产品质量认证,获取产品使用合格标志,提高信誉度和知名度。
一般来说,标准化的意义在于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茶产业标准化,就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理,对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竞争力的目的。
刘绍文提到,由于我国六大茶类的历史由来已久,受到茶品类的多样性及农作物特有的地区性等因素影响,导致规范化的茶叶生产、加工、内涵物质测定和色香味形等标准的制定仍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成本也较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乃至企业标准等市场标准也随之丰富完善。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制定基础上,市场标准的制定则成为优化我国茶产业产品结构、区域分布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19年3月,已有2194家社会团体完成行业标准公示并审核通过,共计发布团体标准7631项,其中包括茶叶行业社会团体47家、涉茶类团体标准112项,内容涵盖茶叶产品标准、食品安全、检验方法、经营管理、茶叶品牌、茶旅融合等方面。

团体标准是市场所趋

是产业创新驱动力

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了团体标准培育发展相关顶层制度建设工作,陆续出台团体标准发展相关政策。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实施,新法赋予团体标准明确的法律地位,团体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我国的标准体系。新法为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刘绍文详细分析了团体标准的制定规则。“过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约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中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而制定,但实际却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的。
△宁德天山白茶(花香)团体标准审定会
如今,团体标准的制定是放给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依据市场和创新的需要来制定。团体作为一个实体,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不得损害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原则下,可吸纳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独立地制定和发布标准,独立地管理和运营标准化活动。
在此,刘绍文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即“国家标准实际上是门槛最低的一个标准”。他说,团体标准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通过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制定,以此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可以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而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标准老化滞后,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使中国茶叶能在市场上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必须做到从“茶园到茶杯”的每一环节都符合标准化、做到标准化。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在实现产品优质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茶产业标准化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然相对完善,但还是存在一些缺失,这就要求在后续的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修正。刘绍文就目前标准化改革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是标准整体水平偏低。由于茶叶产品的独特性,且标准所制定的内容需考虑行业整体水平,故导致标准整体水平偏低,“中国标准”国际认可度不高,且仍与国际化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茶叶消费日趋品牌化、名优化的今天,部分标准无法满足各茶叶产品需凸显的差异性。
二是标准存在滞后性等问题,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主要原因是标准制定周期长,标准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产业目前发展的进度。
三是贯彻、落实标准不到位。参照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数量较多的茶企仍是中小型企业,但其由于缺乏质量管理、标准化的人才队伍,导致中小型茶叶企业及部分茶行业从事人员在实施、了解、执行标准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缺失。
四是标准存在部分缺失。目前仍有部分区域并没有标准可执行,除此之外部分小众茶类产品的相关标准等也需进一步完善。
最后,刘绍文指出,弥补目前标准的不足将是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20年标准制定工作的方向。未来,茶产业标准化工作将进一步反映市场需求,更加接地气。
茶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支柱产业。茶产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将提升茶叶生产、管理和质量水平,提高茶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优质好茶走进千家万户。
2019年发布茶叶相关标准完整名单
参考资料:贵州省茶叶标准委
《茶业蓝皮书·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