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7集
转载请说明出处
商业合作请扫描文后二维码
每周坚持两篇原创
致力于跨界读书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两个熊孩子引发十年战乱
1/6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2/6
复杂的人物关系
这篇文章叫《石碏谏宠州吁》,先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后又收录进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目录里了,译文就不细讲了。说说州吁的家庭关系,按照宫廷大戏的设置,每一桩惨案的背后,都会有复杂错综的人物关系、悲惨的往事和扭曲的人性。
卫庄公娶了个齐国美女,是齐国太子的妹妹,叫庄姜,按照之前说过的女性称名规则,只知道她是齐国姓姜的女性,丈夫死后谥号是庄,她跟丈夫的谥号,称呼庄姜,真名不知道。
庄姜很美,到什么程度呢?《诗经·硕人》里描写: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貌似从那以后,三千年来中国文人描写美人基本上都还是这些词。红颜多薄命,美人不生孩子,但国家需要继承人,这是大事。于是卫庄公就从陈国娶了个美女,叫厉妫(gui),不是厉鬼,“妫”是大禹的姓。那时候都行流行妹妹陪嫁,就像《达坂城的姑娘》里唱的一样,“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陪嫁过来干嘛?当妾嘛。厉妫的滕妾叫戴妫。戴妫生了个孩子,取名叫“完”。
“完”这个孩子很聪明伶俐,王后庄姜非常喜欢,视如己出,后来做了卫国的国君,就是卫桓公。但当时的卫国后宫里还经常有一个孩子跑来跑去,这个喜欢舞刀弄枪的孩子就是州吁,他的母亲在后宫之中显然级别很低,低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她的儿子州吁却深得卫庄公宠爱,所以州吁在过度的宠溺中一天天长大。剧情发展到这里,我们嗅到了一丝丝悲剧的气息。
卫国的情况跟郑国既类似又相反,
相反的是:郑国是母亲喜欢小儿子,父亲喜欢嫡长子,卫国是母亲喜欢长子,父亲喜欢小儿子。
类似的是:郑国的共叔段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卫国的州吁也在父亲的溺爱中长大。
所以这两人后来终于成了朋友,因为两人的共同点太多:
都是庶子,没有继承国家的指望;
都被溺爱,野心在溺爱中慢慢滋生;
都有做掉大哥,自己当老大的意愿和行动;
所以后来郑国的共叔段反叛失败,走投无路下就选择投奔卫国的州吁,州吁借兵给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攻下郑国的廪延,年底,郑庄公又把廪延夺回来了。从此开启了春秋长达十年的诸国之战,也可以说,春秋开端的十年战乱是两个熊孩子引发的。
俗话说:“狼狈为奸。”坏人总是能快速找到跟自己臭味相投的朋友,因为身上的味道差不多。所以,听其言,看其朋是远远不够的,观其行,思其动机,才能识破哪些人是真正的坏人,这也是我写《左传》系列时对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要深挖动机的原因。
3/6
悲惨的宫廷争斗
州吁比狐朋狗友共叔段的段位要高些,共叔段折腾21年,没能打败大哥夺取君位。州吁长大以后,手起刀落,干脆利索的做掉了已经登基的大哥—卫桓公,那他老爹卫庄公呢?死了。他老妈庄姜呢?不知道,没有再提,春秋时代,是男性贵族的舞台,女人的生存空间,极小。
州吁在弑君之前,难道都没有一个人看出来吗?有的,清醒的人还是有的,只不过清醒的人永远是少数。卫国的老臣子石碏(que)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他向卫庄公做了一番非常漂亮的“少数派报告”,大意是说:
“君上您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您得好好教育他,别让他走上邪路,长幼有序,您要想立他为继承人,就赶快立。如果您不想立他为继承人,就告知他,他不可能继承君位,消除他的妄想,否则将来新君即位,对他的待遇下降,他就会心生怨恨,就会采取行动,国家就要内乱。”
但卫庄公并不听从,所以也没有任何行动。石碏的规劝就像过眼云烟,转眼消散,风轻云淡。看来,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个不着调的家长。
其实我揣测过卫庄公的心理,诸侯家庭长大的他,不可能对宫廷阴谋不了解,那么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
他认为州吁绝对不会造反?这或许是一个理由,毕竟春秋时代嫡长子的地位是非常牢固的。但卫桓公并不是嫡长子,只是法定继承人而已,这是有区别的。就像民间对于长子长孙的继承权一般没有异议,但如果遗嘱指定最小的孙子继承,那亲人们必然会讨论一番一样。
卫桓公的地位虽然比州吁高,但依然是妾所生,比州吁只高那么一点点,就像高三年级对高一年级的区别,本质上大家都是高中生,努努力还是能翻盘的。就像阿Q说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州吁恐怕也是这种心理。所以卫庄公不做任何防范措施,这就有纵容州吁翻盘的嫌疑了。
那为什么卫庄公要纵容州吁呢?联想到春秋时代卫国与宋国的关系一直不错,但是与齐鲁的关系时好时坏或许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而且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美人,齐国太子的妹妹庄姜嫁到二流国家卫国,算是下嫁。庄姜不生育可以认为是身体问题,但是庄姜陪嫁过去的妹妹也不生育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难道是山东人到了河南濮阳就水土不服,不会怀孕了?而且还组团不怀孕?不太可能。
我们看一下地图,在河南淮阳的陈国距离卫国和齐国与卫国的距离差不多,但齐国与卫国中间只有一个大国——鲁国,陈国与卫国之间则有郑国、宋国等大国,齐国对卫国的威胁明显要更重一些。对比陈国的女人一到卫国,后宫就接二连三传喜讯,这就有点诡异。所以,我有理由猜测,卫庄公在国内是想制衡齐国势力的渗透,不想让带有齐国血统的人登上卫国的君位。
那卫庄公为什么还要娶庄姜?娶谁不娶谁,卫庄公说了不算,卫庄公他爹说了算,他爹咋想的,史书上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无法推测。
当然,这只是猜测,具体什么情况,我们也不知道,不过从行为来推思想,非常疑似而已。
4/6
教育的缺失
南怀瑾老师说:“我读书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读书是快乐的,所以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非常疑惑,到长大以后,才明白,讲的是学以致用,常总结,学的知识印证了,自然就快乐了。”但那时候,私塾老师是很厉害的,不学不行,要挨打的,只有死记硬背。
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有一篇演讲稿《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讲到“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网络上只要搜“不孝、杀父、杀母”等等,出来的结果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所以说,如何教育子女,自古以来就是个重大的课题,孔夫子讲过,孟子讲过,各位先贤都讲过,我们现在讲着先贤的语录,让孩子背着《弟子规》,但是没有发现,有一些孩子已经悄悄的举起了屠刀。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国学之美?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真正领略“忠孝仁义孝悌智勇”的真正含义?是否因为我们经常以“没时间学“、”年龄大了看不进去”“篇幅太长看不进去”为由不愿意读读国学,读读历史,宽以律己,而严格要求孩子必须看,必须背,必须学?在孩子容易逆反的年代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强加给孩子呢?所以我们学习历史,学习国学,是为什么?是看了以后哈哈一笑吗?不是,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个榜样:你看,爸爸妈妈三四十岁了还在学习。孩子从你的身上就看到了什么叫做“学无止境”,什么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比你说说一万句,打一千次都管用。
我们经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则”就是规矩,用你的行为给孩子立个规矩,立个行为规范;“则”也是效仿,孩子看到你做什么,就会做什么。我晚上总喜欢泡一壶功夫茶喝完再睡。有一天出差后回家,发现茶杯盖子磕了个豁口,我问妻子,她说:“你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学你的样子泡茶,不小心碰豁了。”这就是效仿。
所以你天天吵孩子“不要玩手机”了的时候,先算算自己每天抱着手机多长时间;你天天吵孩子“早点睡觉”的时候,你先看看自己每天是几点钟睡觉的。你眼里的孩子,就是现在的你的样子。
那么我们反过来再看石碏进谏,家长拿这篇文章可以怎么用呢?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经有了“自大、贪图享受、自律能力差、不接受批评”等表现。然后我们再反思一下,孩子的这种表现是否是我们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制止,拿物质享受来弥补家长教育缺失(宠禄过)而造成的?
教育,从来都是从自身做起,三千年前孔夫子如此,三千后我们也是如此,因为今天孩子眼里的你,就是未来你眼里的他。
那么州吁这个熊孩子的结局如何?我们下一集再讲。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书斋的读者都是喜欢深度思考的。
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