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架上的神明3
翻看这本书,看到一个讲艺术家创作的故事。
很传奇,讲的是摇滚歌手,在激烈对峙的东西德之间,尝试创作。
然后其中的一员提出一个随机激发的电子,从一个魔盒中拿出一些卡片,逼迫这些艺术创作者完成卡片上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不同的思考角度,有些是滑稽的尝试: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挥你的劣势
关注细节,忽略整体
改变乐手的角色
打乱顺序
弯腰........
这些做法将其中一些艺术家都要逼疯了,但也使得他们创作出了传奇的音乐作品,像《低迷》Low, 《英雄》Heroes, 《白痴》Idiot, 《生活的欲望》Lust for life。
作者由此介绍了两种算法:
随机算法
爬山算法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更有可能找到最高点,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可能攀爬到人生成就的更高处---这份成就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创作,也许是其他什么别的。
我之前就听到过这两种算法,也听到过这种魔盒卡片法。
我记得得到课程中讲广告创意的一门课,就提到这种工具箱。
我还曾看到过我喜欢的一位作家高渔发明的一个游戏:
将一些格言揉成团装入罐子里,随机抽取,抽到什么就以此展开联想,说说与之相关的自己的见闻或者经历。
他的朋友每次玩起这个游戏都不亦乐乎,基本不冷场,都有话可以说。
我想这种随机的激发肯定很符合爱德华.德博诺的口味,他的许多作品就提倡做这样的游戏与类比。
像:
不过,从《混乱》中听到的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群喜欢舞蹈的搞艺术的人在排练一个节目。
但是舞蹈是一回事,我感觉他们更大的兴趣大概还是性吧。
最后,这群艺术人士不知什么缘故喝了强效兴奋剂,行为失控,导致其中一位的女儿被锁在配电室,最后惨死;整个地下室好像着火了,也烧死不少人。
电影拍得不好看,故事我也看得莫名其妙。
但我的感觉如上所述,结合之前的故事,就是随机刺激,心理扰动,常常作用于一心想要达成某些目的的狂热人士,然后因缘巧合,困而不得,因为这些随机的刺激,从而获得启发!
而不是没有目的地随机扰动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结果!
艺术家也许属于这一类,但更多搞艺术的只是假以艺术之名而已,他们想要的是其他!
这本书中,在这个故事之后,还讲到加热骑行裤的发明,认为这个发明帮助英国自行车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山摘得7枚金牌。
刚好,我在其他书上,也看到过这个事实,但阐述的道理是不同的,并不是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加热骑行裤,而是强调教练对每一个细小因素的改进,从而造成巨大的改变。
两种论证,谁更有道理呢?
我的看法是各有各的道理,加热骑行裤与其他细小的改进共同作用,产生了最后的结果。
而加热骑行裤是属于容易模仿的地方,而如果英国自行车队仍然屡获佳绩,就不能只是说这一个创新。
同样回到音乐创作的问题上,诚然他们用到了魔盒中的创意刺激,但也建立在他们的音乐积累,技能储备之上。
至少像我,恐怕给我这样的创意,也是没有用的。
99%的汗水,1%的灵感都很重要!
前者让人准备好,后者给人以激发!
今日研读《第八项习惯》,史蒂芬.柯维讲述如何找到自己的心声。
认为心声是一个人天赋才能,热情,社会需求与良知的交集。
并且讲述了给穷人小额贷款的发起者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打动人,展现出贫穷人士并非就一定不讲信用,有时他们缺的就是第一桶金,而这第一桶金甚至就是富人的一顿饭。
但这种需求集合起来,就是莫大的力量!
发现自己心声的过程与最初从书中看到的音乐创作或者说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有相似之处。
很多时候不是一下子就想明白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
首先是积累,学识,见识,行动,热情的积累,然后是外界的刺激,激发起行动,最后坚持下去,完成整个创造!
这个给我的最大启发,也许是用于写作上。
写作有时需要写作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有时就可以来自魔盒,利用稀奇古怪的随机刺激激发自己的想法,然后发展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