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来到了玉门关(五)
一
离开阳关,前往玉门关。玉门关的大名也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大红千年。昔时,大汉王朝在西域的国门,曾风光一时。
据说,其得名是和“玉”相关。玉门关的设立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的时候,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在这里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大约公元前116年—前105年,汉武帝派人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即设立。如今来说,数千年历史了,小方盘遗址犹在,玉门关却已然破败,只留下了一座荒土台丘供后人凭吊。
二
去岁八月来到小方盘遗址的时候,远望那一座荒土台丘,心中不胜感慨。现在的玉门关小方盘故城缩为了方形,规模不怎么大,但保存得尚算完整,城墙为黄黏土夯筑,西北两面城墙各开一门。在那个戈壁的环境下,小方盘遗址城远远望过去,黄颜色的城墙衬托得极为显眼(如图)。
小方盘遗址
→
在通往玉门关黄土台丘的路上,一面面烈烈招展的汉旗,似乎是迎接着来到这里的游人。眼前的这一幕,不觉让人回想起昔日无数西域使者、商贾往来玉门关的场景。一刹那间,历史的悬空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下午五点多的太阳依然很强烈,空气中的温度仍在维持着焦灼。在这个戈壁当中的幸存物,当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就连手机信号也时不时“不度玉门关”。记得当时,微信上还与朋友聊天发图片,结果总是掉线,直到当天晚上回到市区才又有重新找到人间的感觉,哈哈。
来到玉门关,才稍稍对这里的艰苦有了一番的体会。那时我就在想,数千年前的汉士兵从中原内陆来到这里屯田戍边,该是冒着多大的勇气与风险呀,因为一旦来到这,便意味着不成功便真的会成仁,运气好的能够挣够功劳升迁为大汉的王侯,运气不佳的便会永远的留在了这里,与这里的黄土融合在了一起。想来,这真是无比让人心酸的往事。
三
在距离玉门关约十公里便是河仓城,又名为大方盘城,方盘遗址是汉代“昌安仓”仓储遗址,位于疏勒河南岸的台地上,因临河而筑,于是被称为河仓。城垣东西呈长方形,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城池坐北向南,为夯土版筑。
城墙北壁上留有很多个三角形小洞,现在看上去依然很明显。河仓城修筑在汉代,两汉魏晋时期这里地处西域边防线上,河仓城是储存粮秣及其军需的重要仓库,为驻守玉门关的将士提供粮食及其军需品。这里不但为防御匈奴民族的侵扰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保障作用,而且呵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离开玉门关继续西行,不远处就看到了修筑在沙漠中的汉代长城。长城东西延伸,作为玉门关之外围,这是汉代修筑的与玉门关关城、河仓城相匹配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玉门关以西,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一段汉长城。从记载来看,长城墙基宽高皆3米左右,由黏土、沙砾夹芦草筑就。仔细观察,一层沙粒,一层草秆,厚度皆在十公分左右,看上去十分清晰。古时候,长城与烽燧相依相伴,传递信息和需要烽燧、上燃起的烟火。而且报警有规定,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煨烟与举火所用的材料是有区别的。
玉门关,跨越了几千年,它的那些遗迹留存至今,它们的存在已然超过了其本身的寿命。它们就好似一位长者,循循引导着今天的我们读着昔日的峥嵘岁月。我想:这就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