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这9点宝贵的启示,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疫情还在汹涌,但曙光已经隐隐约约可见了。
这次突发的疫情,刷新了我十点认知,比如:选择哪个城市生活、为什么要存钱、买车作用多大?
这些,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都要面对,逃不掉的问题。想透了,今后家庭、人生的路会走得更稳一点。
启示一:成家立业,最好去江浙沪
我们常说,你居住的城市,影响你的一生。
这次疫情,让我感觉,不仅是影响,可能是决定了!
不怕人比人,就怕货比货。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的真面目。
总体来看,江浙沪一带的城市,应对措施比较得力,应对的方法也比较科学。
而很多城市,平时叫着“新一线”,现在被戳的七零八落,慌乱不堪。
毕业十几年,从五六线的小县城、地级市,到一二线的北上广,我都或长或短的生活过。
一直坚信,对普通人来说,江浙粤的三线,也要好于很多中西部的省会。
退一步说,即便是染上了新冠肺炎,江浙沪一带城市的医疗资源,也能提供相对好的保障。江浙沪能够领天下风气之先,不是吹牛。
所以第一点启示是:
将来,我们居住、就业去哪里?能在北上广、江浙沪,就尽量不要去中西部、三四线。
启示二:买房子要看物业,不要图便宜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城市的治理水平,取决于为政者。
但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具体到一个社区,一个单位,还得靠社区,靠像物业这样的执行。
疫情之下,小区做防疫,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
出入量体温,电梯、垃圾桶要消毒,这些事业主不可能24小时盯着,做得好不好,大部分要靠物业自觉。
我现在住的小区,物业费3块多,不便宜,但小区住户都觉得他们提供的服务配不上3块多的物业费。
举个例子,我们小区门口测体温还算负责,电梯消毒就一般了。在电梯间放抽纸,也是在业主强烈呼吁了三四次的情况下才有。上面这张图示意的小区管理,就比较负责。
再比如,小区的流浪狗、流浪猫的问题,他们一直推脱无权处置,处于事实上的放任状态。
我租房、买房,住过的小区大大小小有十几个,安置回迁房,有公寓,有大平层,有联排别墅混住。
总体感觉,房价高,物业贵的小区,业主的素质、管理也要高一些,出现网上热传的有人在电梯间里吐口水的几率,也会低很多。
品质高、物业好的房子,价格更贵。价格是一个筛子,能够替你提前筛选邻居。
所以,第二点启示是:
在能力范围内,买房不要图便宜,尽量买物业好的房子。
启示三:还是要买辆车,能救命
我是网约车的忠实拥趸。
原先结婚的时候,和老婆看了几次车,准备办完婚宴就买车。但一夜之间,滴滴、优步风起云涌。太便宜,太方便了,又省麻烦。
我们就改了主意,不买车了。后来老婆生孩子,住院出院叫的都是网约车。
去年年底看了一下账单,一年打网约车花了六千多。如果是买了车,养车成本每年大概在一万多吧。还是打车划算。
但这次疫情,改变了我对车的看法。以前,车只是一个交通工具,现在有车,已经不是钱的事,突发极端状况之下,而是命的事了。
这一次,1月23日10点,武汉宣布封城。在此之前,城里的人仍然有机会离开武汉。谁的机会大?有车一族,无疑是最便利的。
当时网传一个父亲发现孩子疑似感染,因为担心武汉当地收治能力,而选择连夜开车带孩子到了上海,顺利得到救治。
现在他的这个决策对不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了。
对我来说,这些天没车也感到了很大的不方便。
疫情影响下 ,我们这公交、出租基本都停了,大部分的网约车也停了。
我每三天出去采购一次,大包小包,拎着很累。忍不住就会想,如果这个时候有车,就好了。
所以第三点启示是:
还是得买个车,遇到极端的突发情况,选择的空间更大。
启示四:存款有多少,才有底气?
这几天,新闻不断地爆出受疫情冲击,很多中小企业在破产边缘。
比如,餐饮行业。
大家很奇怪,平时看起来,那些餐饮公司很赚钱啊,也经营了好多年,为什么现在停业一两个月就要死要活呢?
来看看海底捞。账面资金30亿元,看着不少,但仔细一看,就知道,海底捞每月的硬性支出,就要7亿元。
这样一算,餐饮牛逼如海底捞,如果不能及时复工,账上现金也只够撑4个月。
其实,不仅是企业,人也一样。
我的经验是:家庭存款至少是日常支出的十倍,才勉强算安全。
这也就是说,如果你家每个月房贷车贷生活费各项开支加起来要一万,那么你的存款至少要有十万,才算是勉强安全。如果能有十倍二十倍,那更好。
而现实是,现在很多人都是和海底捞一样,硬撑着。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家庭月收入两三万。这个收入,在二三线城市,实事求是地说,并不算低。
但是他们的开支也大,保险车贷学费生活费物业费家用,贷款几十万上百万的高杠杆买房子,甚至还有套现做理财投资的。一年算下来,存不了几万块。
平时没什么大问题。但现在呢?突发疫情这只黑天鹅,店不能开,工作不能找,窝在家里,降薪裁员就在面前。
一边是高额支出,一边是枯竭的收入。怎么办?就看平时有没有存钱,家底厚不厚,能够挺多久了吧。
所以第四点启示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前少充几次大头,人后多省一点,不丢人。千方百计存了钱,潮水来了,才知道谁的马步扎的稳。
启示五:夫妻,也要各自飞
夫妻是感情的结合体,也是经济利益的结合体。
一个家庭,夫妻没有感情,那是冷冰冰的。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那是容易破碎的。
现在,受到疫情冲击,很多人,夫妻两个人的复工时间都一再延迟。
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是做酒店的,老婆是做旅游的。
他老婆做的具体的业务是境外旅游。疫情来了之后,公司直接通知“停产”。
注意,是“停产”。它的意思其实就是,除非海外对中国大陆的出境限制解禁,否则,他们公司的业务会一直停滞,处于事实上的关停状态。
这位朋友自己从事的酒店行业本来利润率也不高,运营压力很大。现在不用说,冲击也是很大,短时间内缓不过气了。
幸运的是他还在上班,还有收入,另外两个人都有存钱的好习惯,也还没有养孩子,就是零收入,在家待业,也足够扛个两三年。
许多人,找对象,喜欢找本行业,或者跟行业有关的。有共同话题,事业可以互帮互助,这些都是优点。但在意外的突发事件之前,比如这次疫情,优点变成了“灾难”。
实事求是地说,人生在世,意外很多,谁也不知道哪一件事会波及到你。选职业,找对象,很多时候也是看运气。
所以第五点启示是:
夫妻二人,尽量不要从事同一个行业,尽可能减少风险。
启示六:医护、公务员,重新认识两种人
这次疫情,还让我对两个职业刷新了认识,一是医护,二是公务员。
先说医护。
医患冲突,这几年受到舆论关注非常大。
一方面,这一次疫情,整个社会对医护的尊敬,将会大幅度提高。希望将来报考医学院的年轻人会多一点。另一方面,恐怕也会有不少人觉得医护太危险,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好。
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不容易,一般本科要五年,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到七年不等,就算是本硕博连读,最快也要七八年。
进了医院,还要上急诊,转科室,值夜班,没有个十几年,成不了良医。经常还要面对糟糕的医患关系,风险不小。
我就发现,身边有很多父母是医护,都强烈反对子女从医。所以希望这次之后,大家能对医护能再多一点宽容,政策再多一点支持吧。
再说公务员。
疫情让很多人的饭碗有点“朝不保夕”,有的人开说,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好处了,铁饭碗,旱涝保收。
这样想,有一定道理,公务员的收入在整体社会阶层里,算是中等偏上的,而且收入比较稳定。
另一方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疫情冲击之下,除了医护群体,公务员也是最忙碌的群体之一了。
我有两个朋友在江苏南京做公务员,因为疫情,今年大年三十都在值班。
还有三个老家在陕西、安徽、河南的朋友,大年初二就紧急返程了,现在都在防控一线忙。
防疫工作千头万绪,这几位朋友,最近基本都在做与原先本职工作毫不相关的事情。
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个时候,你是公务员,你是党员,你不上,谁上?
下班回家,站在小区门口为你测体温的人,也许就是公务员。
所以第六点启示是:
每一个行业都不容易,医护、公务员,平时光鲜,关键时刻都要顶上。
启示七:吃野味、拜年,要改一改了
现在大家都在骂吃野味的人。我也骂。
在我们老家,普遍认为野味鲜美,营养好,是一个好东西。
菜市场经常有人偷偷买卖野猪肉、野鸡、野兔、麂子。许多来旅游的人,也都是冲着野味来的。
虽然我对吃并不讲究,对海鲜、野味之类并不热衷,但有时候饭局上碰到了所谓的野味,也会吃几口。
现在看来,这不仅不健康,违法,还会有非常大的风险隐患。
疫情之后,打击力度肯定会更大,许多人追捧野味的习惯会改一改了。
别人还吃不吃我管不着,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再碰了。
还有拜年的习惯,我也会改。
我挺烦拜年,过年本来想休息下,但结果都是一圈年拜下来,比上班还累。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谁要主动消减一些礼节,无疑要成为众矢之的。
现在好了,再大的习惯、再难以改变的礼节,在疫情面前,也不堪一击。人生苦短,意外这么多,还是抓紧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少点将就吧。
今年过年,大家大多在自家过,视频拜年,刷刷手机,打打王者,也挺好。拜年的习俗,也不是不可以改。
所以第七点启示是:
野味不可能再吃了,拜年习惯也可以试着改一改了。
启示八:戴口罩是个好习惯,健身也是
疫情结束后,你会马上扔掉口罩吗?
我不会。相反,以后遇到感冒了,流感高发了,我会更加积极主动戴口罩。
这一次疫情,给全民科普了口罩的作用。在此之前,很多人看到有人戴口罩,心里恐怕会觉得矫情。
现在呢?
才发现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也是公德心的表现。遇到这样的人要珍惜。
大家都知道,一直到今天,新冠肺炎还没有找到特效药,基本都是在靠自己的免疫力硬抗。
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去年我感冒了时好时断,差不多纠缠了整整一个半月。
工作压力太大,体质直线下降。这一次,如果不幸接触了感染者,十有八九也会被传染。
今年,疫情之后,我要尝试定期跑步、游泳,目的不是练就八块腹肌,而是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更要带孩子多踢踢球,骑骑自行车,养成定期运动的生活方式。
好身体,永远值得拥有。
所以第八点启示是: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往往决定什么样的免疫力。
启示九:永远不要忘记,险无处不在。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如果算上这次疫情,我亲身经历的黑天鹅有三次了,前两次是非典和雪灾。
2003年非典,我还在念高中,被封闭在偏远小城的学校里。2008年雪灾,我被困在安徽合肥,回不了老家。
因为那时还年轻,生活简单,事情持续不算太长,所以那两次大风险,对我影响并不算大。
但这一次疫情,不一样了。
我不再是一个学生,不再单身,而是一个丈夫、儿子、父亲。
做任何决定,我都不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整个家庭。
这一次疫情,就直接影响到父母的医疗,孩子的上学、老婆的工作。这些影响如何化解,找到解决的办法,都是我须要考虑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高速,繁荣,个体家庭,整体上收入、生活质量也在大幅改善,用“承平日久”四个字不夸张。
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繁荣,也让我们很多人忽视了一点: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黑天鹅始终存在,而且无处不在。
这是第九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启示。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黑天鹅事件。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次始料未及,甚至于改变命运走向的大考验。
经此一疫,上面说的一些启示,都算是这场疫情给我个人敲响的警钟,也是一种特殊的经验。今后我不仅会增强风险意识,也一定会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就像我始终坚持认为的: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唯有大环境稳定向上,个人的的得失才有意义,也唯有信息不被阻遏,才能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ps:疫情,改变了你的日常生活吗?战胜疫情之后,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欢迎留言,我将抽取3名朋友,各赠送一本加缪《鼠疫》,此时读来,非常应景了。
#阿呆爸#精选文章
▼
真实育娃 | 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