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吾有知乎哉(9-8)

人不可能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十分精通,但孔子有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叩其两端而竭”,只要准确抓住问题的两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知:知识。
鄙夫:指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指代无文化知识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问,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等方面,这里指事情的始末。
竭:尽,穷尽,尽力探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有一个鄙夫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一无所知。我便从问题的首尾两端仔细去询问,尽我所能地为其解惑。”
“空空如也”,一般认为指孔子自言无知。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也有人认为指鄙夫来问孔子时心中空空,何晏《论语集解》:“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孔曰: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也。”何晏此解不尽合理,因为鄙夫来问,心中必定有疑,自然不是“空空如也”。
“叩其两端而竭焉”,叩,问的意思;竭,尽的意思。朱熹《论语集注》:“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善恶、正反、利弊、是非、好丑、高低、左右等等,都是事物的两端。孔子并不是直接教育来问者,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进行引导,与来问者一起研究、一起探讨,运用分析的方法,自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又让他人得以解惑,充分体现了孔子与人为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善于叩其两端,应该是从舜的德性受到启发。《中庸》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询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近期话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意见用于百姓的治理。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执其两端”“用其中”是为政的大智慧,孔子以其益己利他,乃为真圣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