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今年八岁半了,女孩。孩子在学习方面给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总是不用心,做事马马虎虎,能凑合就凑合,遇到困难懒得不想办法,总是寻求帮助。这几天还是因为学习不认真,我们都很生气,就没让她上学去,骗她说既然:你不好好学就别去了。在家待了四天了,她自己没说一句要上学的话,表面上什么都看不出来,好像过得还滋润。但是家长比较着急。现在该怎么办?
明镜解析……
在学龄段的孩子,对于学习的规律和习惯还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全面理解学习概念的能力,所有关于学习的概念和认知都是通过父母来呈现和灌输的,孩子怎样认为和理解学习的概念,取决关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学习情况的反应,以及针对孩子对学习态度的反馈。如果想要孩子觉得学习是有趣的,那么父母就要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有意思的,好玩的,开心轻松的,即使犯错也是正常的。相信没有人会一直正确,做什么都对,更何况错误就是真的错误吗?那只能说明行不通,可能对别的情况就是正确的呢?所以,学习没有对错,只有因果。那么,对于孩子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和预想的标准时,父母给予孩子的惩罚超过了提醒的范畴,这就会导致孩子觉得学习是不好的事情,因为不能犯错,如果不做就不会犯错,为什么要做呢?因此,当孩子没有做对时,需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十二岁以前的孩子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和改正能力,需要父母来支持,要站在理解的角度上来支持,而不是想要改变和控制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因为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是合适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不会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同,那么,就只有听从父母的安排,哪怕是惩罚也好,至少这样做的风险比自己做主的风险要小。所以,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也不会过多的反抗。尤其是案子里说的这种情况,孩子本身已经排斥学习,父母正好说不用去学校了,这么舒服的事儿为什么不听从父母的呢?所以,也就不会主动想到要去学校了,人都是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何况孩子此时还没有责任心的意识,就更随心而动了。而父母就需要反思了,反思自己的决定为什么被孩子执行后却不舒服、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结果想的复杂了,而把实际想的简单了呢?父母以为孩子只是跟自己较劲,而实际情况是孩子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父母有什么理由来责怪孩子呢?因此,需要重新给孩子定义学习是什么,并且要学会鼓励和肯定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转变,才有可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有趣的事儿,是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做的事情,,而且犯错也是正常的,这就是对于学习的弹性认知了,上纲上线对于一个自律性不强的阶段的孩子来说,有些操之过急了,也是父母对于孩子心理特征的理解不足造成,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成长,都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关于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自己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习惯。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失误,没有失误就没有成果,也就没有总结,就更不要说习惯的养成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站在孩子的身后来陪伴和支持的话,就会让孩子放心大胆的去尝试各种方法,从而快速的形成习惯;如果父母是站在孩子的前面,就需要给孩子做一个学习习惯的榜样,既是引领,也是参照;如果父母是站在孩子的左右,那么就陪着孩子一起探索,一起经历,随时提供自己有效的经验,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人在前行。所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只是孩子自己一个人的事儿,更不是指责、教训、惩罚和谩骂就能实现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就会让孩子模仿相同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但这种方式是父母想要的吗?是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习惯吗?
总结,发现孩子出现关于学习上的问题时,父母第一时间先反观自己,反求诸己的能力成人比孩子要强的多,谁有能力谁先做!反观自己什么呢?主要是思考自己做了什么导致孩子这样看待学习?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让孩子对学习有新的看法?先不要着急纠正孩子!另外,孩子对于学习能力的不足也有可能是受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影响,这就是更深层的情况了,需要心理师干预才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