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那些基金抱团股,走到最后到底是啥结果啊?最后全身而退么?不过其实基金也并不需要全身而退,因为公募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做大规模以后的管理费。只要现在股价能维持住,后面就有源源不断的申购资金,可以不断做大规模。这些后续申购资金只要不断买入抱团股,报团的趋势就能继续维持,股价也能继续维持。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增量资金不断强化抱团股趋势,抱团股上涨不断吸引增量资金。形成这样的反馈,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抱团的公司的换手率,现在已经极低。市面上很多公募基金,在用和以前坐庄非常类似的原理,来拉升净值。如果你仔细观察很多抱团股,会发现可能从一年之前开始,这些公司就已经低于1%的换手率。只需要不太大的资金量,就可以维持住股价,甚至继续向上拉升股价。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公募基金在抱团股上,已经不是之前传统意义上的抱团取暖,操作手法越来越像以前的坐庄。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吧,先是热捧出一个流量明星。这个明星后面跟着一堆基金,专门复制核心持仓。要是估值太高,那就开始吹赛道。目前估值太高,就用时间往后推算。吹2025年,2035年这个赛道会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趋势,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后面什么时候会崩呢?油价冲到80甚至100,通胀起来央行被迫加息的时候,那基本就是拐点的信号。这个时候趋势一定会直接反转,最后跟风进去那波基民,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在这个市场时间足够长的老人应该都知道,无论抱团当时看起来多么有逻辑。但是那些七八十倍PE、二十多倍PB估值较高,而且缺乏增长的公司。最终跌回十几二十倍PE,只是时间问题,从来都不会缺席。记得有个牛逼基金经理曾经说过,上海机场本质上和微信非常类似,提供流量和平台只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和跑道建好之后,垄断平台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平台上所有的流量都可以变现,变现的形式可以是商业,也可以是广告。一方面这个平台是独享的垄断的,因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只有一个上海机场,没有人和它竞争。另一方面只要机场建好了,基础设施在那边了,那么它的流量是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的。再一方面它的流量价值是巨大的,因为它的流量被筛选过,而且是在封闭的空间里。这个空间里它的流量变现的客单价值是很大的,这种流量价值对任何一个变现方都极具吸引力。他在意的是公司的永续性,因为垄断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没有之一。机场的区域垄断性质,并不会因为疫情发生变化。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区域内的机场竞争,而不是疫情的短期影响。所以他说,虽然大家很看重上海机场最近几个季度的增速,但是他并不在意。这些道理说得都对,不过他唯独没提到的是,这家公司的估值问题。2007年上证指数6000点的时候,上海机场的市销率大概是27倍的位置。2020年12月股价处在82的位置时候,上海机场的市销率,大概是在26倍左右的位置。本身公司的估值就在历史高位,就算没有疫情影响,它也没多少上涨空间。最近大家看到疫情引发的业绩下滑,也不过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再好的公司买在估值高位,回报也不会好。这是我们在这篇《便宜才是硬道理》里面,早就讲过的道理。通常在熊市底部的时候,上海机场的市销率大概在5-10倍之间。现在因为疫情亏损,业绩没有达到预期。股价暴跌回调以后的市销率,在19倍左右。
很多人居然觉得:这里已经有性价比了?可以买入做长期投资了,这不是笑话嘛。类似的还有茅台这种酒类公司,茅台2008年以后的几次见顶情况,其实都非常类似。正如我们在《茅台是个周期股》里面讲的一样,除了2012年12月塑化剂事件引起的暴跌外其他几次茅台见顶,都发生在茅台市盈率35倍以上,市销率16倍以上的时候。如果观察茅台上市以来20年的数据,2600块时候茅台的市销率,可以说仅次于2007年那波大牛市的顶峰。2007年茅台市销率最高的时候是35倍,2021年2月18日茅台2627.88的时候,是34.5倍。其它绝大多数时间,茅台的市销率都在10倍左右徘徊,就这还有人说3000块的茅台不贵。不过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抱团股的行情就这么结束了,从这里开始一路向下了。因为只要市场还没有完全转熊,抱团股的行情就不会突然结束。原因也很简单,每次都有被充分洗脑的韭菜接盘。他们会在个股高位的时候相信,公司这么贵是应该的,甚至长期这么贵也是合理的。拿白酒来说:过去很长时间,由于白酒类公司都在上涨。他们已经被洗脑,形成了思维定式。后面一旦回调了20%,韭菜的想法是,终于跌了20%,我要上车。完全不看公司的位置和估值,经历了过去的上涨,已经处在历史高位。也就是这些源源不断的买盘,让前期的抱团股,不至于真正意义上崩盘,会在高位横盘震荡。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牛市所谓轮动的来源。如果你还是不明白,我们举个例子你就懂了。假如有ABC三个板块,基金先在A板块抱团,后面A涨上去了,一批基金调仓到B。不过这个时候A板块稍微回调一下就稳住了,开始震荡横盘,因为一批韭菜来接盘了。后面B板块涨上去了,然后这些基金继续调仓C板块。但是调仓的过程中,B板块也没怎么跌。还是因为这里重复了之前的过程,新增的韭菜购买力在基金调仓过程中,接盘了B板块。最后C板块也从低位涨上去了,前面的AB也没咋跌,基本都是在震荡横盘。最后牛市出现所谓的轮涨和普涨,指数维持在高位,甚至不断创出新高,就是这么来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一轮杠杆牛时候的券商股,这简直是标准案例。不知道大家还有没印象,2014年底券商股开始启动,3个月涨了两三倍。不过到了2015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券商股已经基本涨不动了。
这时候券商股也并没有出现下跌,开始宽幅震荡,在高位开始横盘了。这个时候谁在卖券商呢?被充分洗脑,认为牛市券商还会继续拉升的散户们啊。
每一轮行情的尾声,一定是大量的散户涌入接盘,买单的也是最后涌入的这批人。
这一点不光适用于个股和板块,就连基金这种东西,也不会例外。
一家最初规模在一个亿的基金,通过两年牛市赚了10个亿。基民们看到它很能赚钱,纷纷过来认购。基金规模在牛市的尾声,可能会迅速膨胀到100亿。后面熊市来了,基金净值跌了将近一半。不过单看这家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数值很高,但实际上总共亏了投资人40几个亿。接盘的人是谁呢?是最后那批最高位进来的基民,他们主要负责买单这个动作。希望未来这波行情最终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不是那个买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