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施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传承
施
施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六位,江浙地区是施姓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当今施姓人口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5%,总人口大约有206万。
得姓始祖施父,姬姓。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父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父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其他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故其后世子孙尊施父为施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施,为旗帜飘动之状。这是一个形声字。《左传·昭公八年》载:齐国栾施,字子旗。名和字的义应是相对的,可知“施”义同“旗”相关。施的本义为旗之旖带,即旗上飘扬的带子。施人氏族因以旗施为标记,组织生产、打猎、战斗而闻名,施人以旗施为氏族之名,施人所居之地遂称施,建立的城堡称施邑,所临之河称施水,所建之国为施国,最终出现施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施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僖姓、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僖姓。相传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十二,其中一姓为僖姓。僖姓之后在夏朝时已建立了施国,称有施国。有施国故地在今安徽合肥的施水旁。有施国与夏有姻缘关系,其女妹喜为夏主桀之妃,成为夏的亲戚。因有施国助桀为恶,商汤灭夏桀同时,有施国也被灭。僖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
第二支出自子姓。僖姓有施国被灭后,商人封亲族子姓于古施国地,成为殷民七族之一。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封。周成王转封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同时已灭了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等也封于卫康叔。子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施父之子施伯,伯生顷叔,生小孝叔,始以王父字为氏。姬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27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我国的施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施姓是组成我国施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明、清时云南土司中多施姓。清满洲人也有施姓。这些南北地区外族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区,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时期,施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这五省约占施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河北三省。当时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东方浙苏皖为中心的两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施姓大约近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人口的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81%。宋、元、明600余年间,施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苏、浙、赣、闽为当时的施姓聚集中心。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06万,为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施姓人口由25万增到206万,增长了8倍多,但施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施姓人口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40.8%;其次分布于上海、云南、台湾、安徽、广西,这五省区市集中子施姓总人口的30.3%。全国仍以江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施姓郡望是吴兴。施姓的堂号还有工易。“工易”堂号典出西汉施雠。施雠,沛人,字长卿,与孟喜、梁丘贺一起拜田王孙为师学《易》,成为《易》学大家,宣帝时为博士。又与社会名流在石渠讲解易学、研讨五经,声望极高,自成一派,为今文易学《施氏学》之鼻祖。
2、宗祠楹联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
隐成水浒;夙俱仙风。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
表其坊曰尊道;踵于门者执经。
泗东寻芳参理境;石渠讲易见天心。
3、族规家训
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
遵循孝道,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
毋因小忿,以伤和融;毋贪小利,以失大公。
团结合作,共存共荣;父慈子孝,言顺语从。
为尊爱幼,为幼敬尊;为兄则友,为弟则恭。
夫妻相敬,和乐相容;治家勤俭,常虑穷通。
处世待人,至诚为重;认清善恶,辨别奸忠。
须识持物,莫贪虚荣;良朋多结,恶友毋逢。
步步踏实,贯彻始终;遇雄不缩,励志前冲。
克苦耐劳,自得成功;至於宗族,或荣或辱。
发展落后,全关教育;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所谓子孙,诗书宜读;听者共勉,愚者加督。
先求裔贤,后求金玉;莫因贫困,精神退缩。
迈向前途,创造幸福;思念水源,裔孙多诵。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施姓历代名人90名,占总名人数的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六位;施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九位;施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施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五位。
施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春秋鲁大夫施伯,孔子弟子施之常;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南朝陈湘州刺史施文庆;唐道士华阳真人施肩吾;元戏曲作家施惠,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散曲家施绍莘;清诗人施闰章,水师提督、海靖侯施琅,围棋国手施定庵。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六十部,《中华姓氏家谱》两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