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

  田间 (1916年5月14日-1985年8月30日),原名童天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现代著名诗人。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 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同年秋,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5年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1949年兼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抗美援朝战争中赴前线慰问,1953年以记者身份进入板门店谈判帐篷内,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产生过较大影响,作为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他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有独特魅力的风格。代表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诗集《给战斗者》。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王若水点评:

田间是抗战前夕诗坛上崛起的新星。1938年,田间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创作了这首精炼的战斗诗篇。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常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他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以中华民族凛然不屈的气节和反抗侵略的鲜血凝铸成的朴素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是战斗的诗人给战斗者吹响的号角。诗句迅速传遍全国,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诗人也被闻一多冠以“时代的鼓手”的美誉。

给战斗者

在没有灯光

没有热气的晚上,

日本强盗

来了,

从我们底

手里,

从我们底

怀抱里,

把无罪的伙伴,

关进强暴的栅栏。

他们身上

裸露着

伤疤,

他们心头

呼吸着

仇恨,

他们呼唤,

在大连,在满洲底

野营里,

让喝了酒的

吃了肉的

残忍的野兽,

用它底刀

嬉戏着——

人民的

生命,

劳苦的

血……

光荣的名字

——人民!

人民呵,

站在芦沟桥

迎着狂风,

吹起冲锋号;

人民呵,

在辽阔的大地之上,

巨人似的

雄伟地站起!

是开始了伟大战斗的

七月,七月呵!

七月,

我们

起来了。

我们

起来了,

睁起悲忿的

眼睛呀。

我们

起来了,

揉擦红色的脚跟

与黑色的

手指呀。

我们

起来了,

在血的广场上,

在血的沙漠上,

在血的水流上,

守望着

中部

和边疆。

经过冰雪,东方日照,

遥远地

遥远地

我们抬起头来,

呼唤着

生与幸福,

自由和解放……

七月,

我们

起来了。

嘹亮的号角,

昼夜地吹着,

吹着,

吹着;

我们一齐奔上战场,

决心消灭强盗!

我们立誓:

誓死

保卫中国。

在中国,

人民底

幼儿,

需要哺养呀,

人民底

牲群,

需要畜牧呀,

人民底

树木,

需要砍伐呀,

人民底

禾麦,

需要收获呀!

在中国,

我们怀爱着——

自己造的

麦酒,

自己种的

瓜豆。

每天,

每天,

我们

要收藏——

在自己底大地上纺织的

祖国底

白麻,

祖国底

蓝布。

在中国,

博大的泥土呵,

这是一幅

壮丽的画图;

在它的

上面,

我们的灵魂,

是如此的纯朴。

我们要活着,

——在中国!

我们要活着,

——永远不朽!

我们是劳动者,

是伟大祖国底伟大的养子呵!

我们

曾经

在扬子江和黄河底

热燥的

水流上,

摇起

捕鱼的木船。

我们

曾经

在呼和浩特砂土与南部

草地的周围,

负起

狩猎的器具;

强壮的

少女,

曾经在亚细亚夜间篝火底

野性的

烈焰底

左右,

靠近纺车,

辛勤地

纺织着。

我们

曾经

用筋骨,用脊背,

开扩着——

粗鲁的

生活。

祖国,祖国呵,

枪声响了……

敌人

突破着

海岸和关卡,

从天津,

从上海。

敌人,

散布着

炸弹和毒瓦斯

到田园,

到池沼。

敌人来了

恶笑着,

走向

我们。

恶笑着,

扫射,

绞杀。

今天,

你将告诉我们

——是战斗呢,还是屈服?

祖国,祖国呵!

我们

必须

战斗了,

昨天是忿怒的,

是狂呼的,

是挣扎的

四万万五千万呵!

斗争

或者死……

我们

必须

拔出敌人底刀刃,

从自己底

血管。

我们

战斗的

呼吸,

不能停止;

血肉的

行列,

不能拆散。

我们

复仇的

枪,

不能扭断。

因为我们知道

这古老的民族,

不能

屈辱地活着,

也不能

屈辱地死去。

我们一定要

高举双手

迎接——自由!

……

……

太阳被掩盖了,

看呵

疆土的烽火,

已成了太阳。

堡垒被破坏了,

看呵,

兄弟的旗帜,

插在大路上。

光荣的名字

——人民!

人民呵,

更顽强,

更坚韧。

……

……

我们

往哪里去?

在世界上

没有大地,

没有海河,

没有意志,

匐匍地

活着,

也是死呀!

今天呀!

让我们

死吧,

我们会死吗?

——不,决不会!

我们是一个巨人,

生活就要战斗,

高贵的灵魂,

宁死也不屈服,

伸出

双手来,

迎接——自由!

光荣的名字,

——人民!

人民呵!

前面就是胜利。

人民!人民!

抓出

木厂里

墙角里

泥沟里

我们底

武器,

痛击杀人犯!

人民!人民!

高高地举起

我们

被火烤的

被暴风雨淋的

被鞭子抽打的

劳动者的双手

斗争吧!

在斗争里,

胜利

或者死……

在诗篇上,

战士底坟场,

会比奴隶底国家

要温暖,

要明亮。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创作于1937年底,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并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进而召唤人民拿起武器同侵略者血战到底。

这首诗也是抗日战争初期一首鼓动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歌,全诗共分七节。诗篇以无比愤怒的心情控诉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变”后中国“复活的歌”,歌颂着“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爆烈的火焰”,回叙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描述人民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号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战斗到底。诗作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闻一多曾说田间的诗,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这准确地概括了田间诗歌独特的形式特征,即诗行短促,常常是两三个词,甚至一个词一个字一行。这种“短行体”,利用短句的分行形成明快铿锵的节奏,就像阵阵急骤的战鼓,扣人心扉,催人振奋,所以也被称为“鼓点”式的诗行。这种“短行”的诗歌形式,加之以反复、排比的句式,自然形成了一种急迫紧张的节奏,生动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田间之所以被称为“时代的鼓手”、“擂鼓的诗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独特的“短行”体诗歌形式和抗战初期慷慨激昂的时代气氛是十分合拍的,充分地发挥了诗歌的鼓舞作用。

作为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诗人田间是有独特魅力的。任何具有起码民族自尊心的中国读者,只要认真投入地去读田间的诗,去读这些以中华民族凛然的崇高气节和无辜者的鲜血凝铸成的诗章,心灵都会被深深地震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