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风范 | 廉吏政绩,三晋留芳——朱九江为官故事
朱九江先生,本名朱次琦,在清道光年间中进士,为官清正,恪尽职守。朱次琦一直认为,为官最重要的品德是清廉。他说过,上天在茫茫人海中独独赋予极少数人以聪明才智,显然是要让他们担负起众人苦乐的重任。他深知,上天若降大任于某人,必定要用非同寻常的苦难来锻炼其能力、砥砺其品行。
他十分推崇北宋范仲淹和明代孙承宗的励节苦行、甘于吃苦、甘于长时间的默默无闻、任何时候都不放松磨砺品格的精神,“是二君子者,伏则泥潜,出则霆震,发皇耳目,惊爆天下,非偶然也”。他从一开始就抱定一个理念,像历史上的名相名臣一样,效忠国家,造福百姓,清廉不贪,刚正不阿。在为期不长的为官生涯中,朱次琦一直清廉自持,完全实践了这一理念。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朱次琦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山西。赴任途中,经过娘子关井陉一座关帝庙,他对庙中神像发誓:“日后倘不能效法吴隐之、包孝肃等人,若私载山西一文钱走,恳请神明灭我。”数年之后,朱次琦果然是囊橐空空地离开山西。
1852年7月,朱次琦代理襄陵县令。期间,他智擒盗贼、巧除狼患、平治水利、禁敛民财、劝学积粟,推崇教化移风易俗,短短190天政声卓著,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朱次琦“称疾”离任时,襄陵“举邑皇皇,如失慈母”,人民纷纷投书当局,极力要求挽留,但他去意已决。离任之日,襄陵万人空巷,百姓放下耕作,商铺全部关门,为这位好县令送行。第二年,襄陵人集资专门为他修筑生祠——朱使君祠。
朱次琦署理襄陵知县是在咸丰二年(1852)六月,他走马上任之前,得知襄陵县有一危害极大的盗贼“赵三不楞”越狱在逃。他决心上任前先捉拿赵三不楞及其同伙重新归案,以此作为对襄陵人的见面礼。他向县令告病三日,令盗贼放松戒备,暗中却重金雇人调查逃犯行踪。朱次琦在确知其出没地点后,当即令人以夜半疾驰120里的神速,先到案犯潜伏的曲沃县城南等候,于深夜将其全部抓获。朱次琦以押解众盗的特殊形式,到襄陵县城上任履职,被远近官民视之为“神”。
朱次琦到任襄陵后,得知该县河东一带狼患严重,常有伤亡事件发生,然而民间视狼为神,不敢击杀。他招募当地猎户出来打狼,无人响应。了解到当地人都敬奉“双灵龙澍神”以祈逃避狼灾,朱次琦亲自到西山神祠祷告,要求此神必须于10日内将狼驱尽,否则将其毁灭。当地群众非常震惊,迅速投入打狼行动,10天之内打死恶狼107只,狼患问题因此得以解决。
襄陵的平水河是灌溉襄陵和临汾两县田地的河流,但由于上游的人控制水源,导致下游经常受旱,庄稼欠收,生活贫困,为此上下游不断发生械斗事件。朱次琦到任后,经过调研分析,推行“以地随粮,以水随地”的规章制度,即施行按田亩征粮、按田亩供水灌溉,严格控制水资源,最终平息了迁延多年的纠纷。同时,他详细制定治水规章和水利灌溉工程规划,发动民间兴修水渠灌溉,使襄陵境内水渠风烟浩淼,水田大增,稼禾绵延不尽,无雨也有收成。乡邻间始知互利共存之道,相处日渐融洽,民风大变。
在襄陵任内,朱次琦严禁大小官吏以财谋职,以权谋私,杜绝各种贪污受贿行为。以往襄陵县令过生日,都向下属索取祝寿礼金,每回可得“千百金”。朱次琦到任后完全禁止了这一行为,规定倡办者以贪赃论处。他要求官吏为政清廉,厉行节约,并且自己身体力行,为各级大小官吏树立表率,从而使襄陵官风大变。此外,他经常深入基层察访民情,并探访一些隐士和德高望重的乡绅征求施政意见,其形象和蔼可亲,所到之处“老稚迎笑”。遇有挡道投诉冤情的,他就道坐在板凳上予以处理。他登堂办案十分认真,负责、细致,从不严刑拷打。由于全心为百姓谋福祉,朱次琦深受百姓信赖。
朱次琦非常重视教育,到任后不久,他就亲自为县学生拟定《读书日程》,时常教导士子们学为人之道,并下令免除以往读书人考进县学需要缴纳的所有“棚规”费。魏晋时期,有襄陵本地人邓伯道从小以孝著称,后做过河东、会稽等地太守,为官清廉,石勒之乱时为保全侄儿性命,舍弃亲儿,为后世传为美谈。他组织修建了邓伯道祠,以推崇教化。此外,到任当年,全县丰收,他下令县内各社仓增加存粮2万石,以备灾荒之用,并创立保甲新令,以保一平安。
朱次琦一向认为,孝悌是人伦的根本,也是衡量民风好坏的一个关键,因此他非常重视教化百姓敦宗睦族。襄陵县内有一关姓翰林院博士,常常以诉讼威胁其族人,索取钱财。有一次他把官司打到县里,朱次琦乃在其祖关帝庙公开审理此案,数千百姓前往聚观。升堂时,朱次琦一边参拜关公,一边诉讼关公恩德,此翰林博士见此场景,自觉理亏,要求撤诉。于是朱次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平息了关姓的争讼。除此案外,对于全县之内亲属纷争,朱次琦也多以说服教育为主,务求使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