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济水注》所涉淄博、菏泽等考略

《水经.济水注》卷八(六)

A10

△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泷水,北迳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於泷水。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

泷水,泷水即笼水[1];按《一统志》等所述,即今山东之孝妇水。(《一统志》,长城在淄川县南。又云,孝妇河源出博山县颜神镇孝妇祠下,即古泷水。)

般阳县故城,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2]

般水,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南[3]

萌水,即今山东淄博市境内之明水[4]

甲山,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三十里[5]。

鱼子沟水,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南[6]

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辟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迳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国。其水北流注于泷水,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邹平又北,屈迳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长白山,即今山东章丘、邹平二县界上之长白山[7]。

於陵县故城,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属济南郡,为都尉治所。东汉属济南国,三国魏不改。晋又属济南郡。南朝宋永初后废[8]。(备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於陵县故城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南四十里临池镇东北,也是正确的,因为淄博市周村正位于临池镇东北)

梁邹县故城,今山东邹平县北临池乡的古城村[9]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

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东观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

临济县,东汉永初二年 (108) 改狄县置,为乐安国治。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二里。西晋属乐安国[10]。杨守敬认为:临济在济水北,即晏谟所谓北城[11]

被阳县故城(南城), 被一作披。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封齐孝王子燕为被阳侯,治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苑城。属千乘郡。至王莽时国除。东汉建武初又封欧阳歙为被阳侯,寻废[12]。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

漯沃县即湿沃县。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市西北滨城西。东汉废[13]

博昌县,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二十里寨郝镇南。东汉属乐安国[14]

平安亭, 具体不详。

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故城西。按《地理志》曰: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

高昌县故城,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西南五里。东汉省[15]

乐安县故城,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封李蔡为乐安侯。后改为县,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北。东汉属乐安国。西晋废入博昌县[16]

任光冢,元代于钦所著《齐乘》亦载:“任光冢在乐安城西二里。”

任光,新莽末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字伯卿。曾任乡啬夫、郡县吏。后归降绿林农 民军。昆阳之战时,随刘秀袭破新莽王寻军。后任信都太守,坚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刘秀。遂任左大将军,封武成侯[17]

休令,美善之意。《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18]

李蔡,西汉将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广从弟。武帝时,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立有军功,封乐安侯。历官位列三公,但声誉不高。后坐侵景帝园陵,当下狱,遂自杀[19]。 

济水又迳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於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薄姑城,传为商末薄姑国的都城。俗称旧城子。位于博兴县寨郝乡寨卞村北1000米处,南临小清河,西距张(店)北(镇)公路600米,地势平坦。古城城垣已湮没地下,钻探得知古城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

博昌县,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二十里寨郝镇南。东汉属乐安国[21]

临淄县,亦作临菑县。秦置。治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为临淄郡治。西汉至东魏先后为齐国、齐郡治,东汉至西晋又是青州治。西汉时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有服官、铁官[22]

狼牙固,具体不详。

A11

△又东北过利县西。

《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

利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利城。东汉属乐安国。西晋改利益侯国[23]

晏谟,东晋十六国地理学家。南燕青州人。慕容德时为秀才,问齐之山川、丘陵、贤哲、军事,他均对答如流,并画地成图。德嘉奖他,拜为尚书郎。著有《齐记》[24]

齐郡,西汉改临淄郡置(旧说秦即称齐郡),治所在临淄县(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青州、临朐、广饶等市县地。旋改为齐国。元封元年(前110)复为郡。东汉改为国[25]。经百度地图作方位及距离校验,利县故城正位于齐城(齐郡临淄城)北约25公里处与注文“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基本相符。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缀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甲下邑,约今广饶县花官乡北口村,南口村一带。(备注:先秦时期此地有个甲下邑,它的渡口于此,故立北甲下邑口子村和南甲下邑口子村。距今已有2500多年。后来简称北下口村和南下口村,现在更简称为北口村和南口村[26]。)

琅槐县故城,关于西汉琅槐县城位置, 杨守敬考证为位于今广饶县城东北约110里: “前汉县 , 属千乘郡 , 后汉废。《一统志》百三十五 , 在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27]”王守春认为西汉琅槐县城和广饶县城的遗址迄今未被发现, 这是由于这里今天地处黄河三角洲,可能由于黄河泛滥淤积而被深深埋在地下, 但据水经注的记载分析 , 杨守敬考证的西汉琅槐县城位置当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即使就今天的海岸线而言, 西汉琅槐县城位置距海岸也是很近的[28]

博昌,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二十里寨郝村南。《战国策·齐六》:“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29]。按注文:“《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比对博昌县故城结合百度地图作方位距离等综合考量,可大致推析琅槐县故城的位置约今东营南站偏南一带。

△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已氏县故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迳楚丘城西。《地理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迳成武县西,又东北迳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迳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菏水,古水名。又称荷水。分东西二段:东段自今山东省定陶县北分古济水东出潴成菏泽,又东流为菏水,经今成武、金乡两县北,东注古泗水。西段自今定陶县西济水南岸分出,东北流至县北还入济水[30]

已氏县故城,古县名。本春秋戎邑。西汉置县,治今山东省曹县东南楚天集。属梁国。东汉属济阴郡。北齐废[31]

景山,又名楚丘、桑台、邳(丕)山。在今曹县城东20公里,侯集镇梁堌堆村。是楚人早期的居住地,商汤都亳后,楚人南迁,但仍把楚丘当作宗庙之地。秦时在此设武城县,项羽为西楚霸王时,改称楚丘县。刘邦伐英布后过此,因感天下底定,乃改楚丘县为成武县。东汉后县城北迁,山称楚丘亭、楚丘。隋代,楚丘因属己氏县(县治在楚丘南15公里),乃改己氏县为楚丘县。景山因处于桑林之中,舜帝时又称桑台,夏禹与涂山氏女在此成婚,《楚辞·天问》有:“焉得彼涂山女,通之于台桑”的记载。景山又名邳山,在商时是象征兴盛的著名大山,《国语·周语》有“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的记载,商汤之都亳,因有景山而名景亳,商汤灭夏前,曾在景山会盟诸侯,作《汤誓》,历数夏桀之罪,史称“景亳之盟”。商汤在此称“吾甚武”,景山东北侧称武城,即源于此。商汤灭夏后,天大旱,汤王穿素衣骑白马,“剪发断手”,亲自登上景山桑林,把自己当作牺牲,自责不足,祈天求雨,言未毕,大雨降下,旱情解除。商时景山周围有济水支流(名黄沟水)经过,山上有高大笔直的苍松翠柏,对此,史籍记载较多,《诗经·商颂》是歌颂殷先祖成汤、武丁的祭庙之乐,其中《烈祖》云:“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其中景,即景山,意为景山四周,皆大河也;《殷武》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其意为登上景山,看到松柏高大且直立。周代,景山属宋国。后又改称楚丘。明清两代,楚丘复称景山,设景山铺,景山里。梁氏在景山南建村,名景阳村,后改称梁堌堆。景山遗址是一处集龙山、岳石、夏、商、周、汉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堆积。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2]。

梁堌堆遗址全景(图片摘自网络)

梁堌堆遗址出土物--陶鼎(图片摘自网络)

成武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成武县。西汉属山阳郡。东汉属济阴郡。南朝宋改为城武县[33]。

梁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北三十里。《春秋》:庄公三十二年 (前661),“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其地今为梁丘山。颇疑梁丘城亦在附近[34]

郈城,具体不详,安注文所述其地望应位于成武县故城与梁丘之间故初步推析约今成武县东北白浮图镇一带。

昌邑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南六十里昌邑乡[35]。

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济也。《尚书》豫州下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睢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未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乘氏县,张新斌认为有关地望并不一致,一在曹县东北,一在巨野龙锢集甘泉寺一带[3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乘氏县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五十里[37]。结合相关注文“(济水)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等比对地形图综合考量则乘氏县治所位于今山东巨野县西南说是相对正确的,故此本文认为乘氏县故城应在山东巨野龙锢集甘泉寺一带。(备注:杨守敬亦认为在巨野县西南[38]

钜(巨)野泽又称大野泽。故址在山东省巨野县北的古湖沼名。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现亦已涸为平地[39]

大野泽相关地望摘自《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 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

菏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尚书·禹贡》: “导菏泽”; 又说: 济 “溢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即此。古济水所汇,东出为菏水。唐时名龙池,亦称九卿陂。金、元以后遂堙[40]

陶丘,一名釜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七里。《尚书 ·禹贡》: 济 “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即此[41]。

孟猪,亦名望诸、孟诸、盟猪、明都。泽薮名。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及虞城县西北。《尚书· 禹贡》:“导菏泽,被孟猪”《周礼·职方氏》:“其泽薮曰望诸”注:“望诸,明都也。在睢阳[42]


[1]《水经注疏》,第754页

[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8]《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9]张新斌.:《济水与河济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1]《水经注疏》,第754页

[12]《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7]《军事大辞海·上》

[18]《古代汉语大词典》

[19]《中国军事人物辞典》

[20]《齐鲁文化大辞典》

[2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2]《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4]《齐鲁文化大辞典》

[2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6]宋久成主编:《千年古县概览》,2013

[27]《水经注疏》,第762页

[28]王守春:《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地理学报》,1998年9月,第446页

[2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0]《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3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32]山东省情网.古遗址.景山条.2014-12-30[引用日期2017-11-15]

[3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4]《十三经辞典·春秋穀梁传卷》

[3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6]张新斌.:《济水与河济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8](守敬按:两汉、魏、晋县属济阴,后魏徙废。在今巨野县西南。)《水经注疏》,第769页

[39]《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水利工程》

[4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4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