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浮洋新安村的方圆两寨
位于韩江西岸的潮安浮洋镇新安村,由上乡下乡即上新安、下新安两个自然村组成,据资料介绍,其先民多为韩江上游来此定居的客家人,以及后来闽南迁潮者,有郑、黄、陈、刘、唐、张、许、徐、王、纪、高等多个姓氏。新安村的聚落沿韩江走向自北向南呈长条状分布,其上下乡有一方一圆两座寨围,两寨外有诸多传统潮式建筑如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厝并祠堂庙宇等,古建大多保存完好。新安的上下乡两寨内后侧皆都设有神庙,主祀华光大帝等诸神,其于每年正月十七有出巡全境的活动,时颇为闹热喜庆。
据资料记,上新安于明代始创,时为防御盗匪海寇,先民筑方型大寨,取名新安,因寨处村北为上方,故称上乡,也称上新安。上新安寨坐北朝南偏东,中为二座五间过,左右后各有护厝寨楼,整体呈方形,其寨建成后,历代皆有重修,仅寨门楼便有清顺治并光绪年间两次大修,至今保有故貌。按资料载,最初迁来上新安者,是丰顺潘田郑姓一支,及后计有潮州凤山黄蛮洞、浮洋西湖、龙湖寨三支黄姓,金砂沙陇等三支陈姓,以及未明始迁地的刘、唐、张、许、王等姓,因村之多姓系为龙湖寨富绅黄爵雨家族所招来之各地佃户,故而此处据说又有佃户之乡的称号。
楼建于1974年,历用于抽纱厂、服装厂,今作新安老人组用。
下新安,据传创于南宋末年。按载,韩江上游丰顺九河人最早至此定居,另有闽南一带渔民漂游至此,以捕鱼、打铁为业。后相邻龙湖富绅黄爵雨来此创寨,因新创安居故称新安,再后黄氏外迁,今寨尚存。现村居主要有徐、纪、高、王、钟、黄、陈等姓,皆为明代迁入,其中徐姓由福建莆田迁此,纪姓由澄海官埭迁来,纪氏宗祠联:宋代宦游潮刺史,明代移聚下新安;高姓来自潮州桥头,王姓来自归湖荡头。
因村居韩江水路之西岸,出于防洪防盗,先民建起了圆形楼寨,即今所见之下新安寨土楼,该寨楼坐东北朝西南,据数据称,其建筑面积约有八百平方米,高五米,寨内由十六间房周绕相朝,各房皆都建有阁楼为二层,阁楼与阁楼之间又相互连通。楼寨内露天处为圆埕,中有水井一口,井与几十米外的韩江相通,能保长时间闭寨供水。楼寨西南角设有朝西门楼,门楼上以白灰塑吞口衔剑狮爷,门楼屋顶上又设风狮爷一座,门楼正对寨内的房间系为新安古庙,庙内主祀华光大帝,配祀感天大帝、福德老爷等四尊金身。
据介绍,下新安土楼内的房间除了用于起居之外,旧时还设有议事厅、屯粮间、器械间等,楼四周又设有瞭望口、射击口,四周墙沿又堆叠大量土块,如有盗匪逼近墙脚时,即用土块砸下以自卫。如今的下新安寨内已经无人起居,仅存其内古庙香火依然,至于房屋不是坍塌就是废置,而圆周寨墙则完好大多无损。下新安寨外有绕圆扩建的环状房屋,如今小部分还有做起居之用,寨后方几座近期开始拆掉重建成水泥楼,当然是按以原状重建增高,也许这不失是个保持古寨形态的好办法。
一说到土楼,相信多数人会自然想起,这是客家人的专属建筑,毕竟多年来其宣传力度十足,已经众所周知。实际上,并非只有客家人才建土楼。闽粤土楼,传统叫法是为楼寨,其分布是跨地域、跨民系的。按查考而知,粤东潮州人在明代的时候,就已大量建起楼寨,后因清康熙初年的迁界令,毁掉无数,剩下至今日者,为数不多。虽说为数不多,然而也还小有数量,在潮州府城外铁铺镇一带延续至饶平方向,现仍有数量可观讲潮州话民系之先民所建楼寨,这些土楼有圆形的,有方形的,甚至还有八角形等等形态。除了潮州市目前还有诸多土楼之外,普宁溪南村大寨内也有两座土楼结构的建筑,称方楼、水城,实也可视为多层土库的组合变体吧。类似方楼水城之类,除了普宁之外,其他县市乡间也偶有发现。
2月初来到浮洋走访村落前,当地的朋友小冯兄弟说顺带个无人机吧,到时候可以去拍点什么来的。一开始在想,走村落是多么匆忙的事情,要来中间插点航拍,似乎很费时间,不过也就带吧,如果真有好玩的,错过了就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有再来一次了。可惜的是,当天抵达浮洋后,见天气一般,又风挺大,于是就把飞机留在车上,没带着去走街串巷,最后来到下新安寨,才想起,原来交代带飞机主要是可以拍一下这个圆形楼寨,但这真得下次有机会再来了。
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工作室
撰文:张声金、张野
摄影:安静声音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