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遇到过的“性侵”,离你也不远

李银河老师说,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长不要认为是件坏事,不要认为肮脏且堕落;同时,也不能让孩子觉得这个好神秘、好奇妙,恨不能立即去尝试;用科学的语言,平淡、平和的态度教给孩子相关知识就可以。
孩子性教育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1.基本的生理知识;

2.科学的性观念。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儿童性教育”这件事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灰色的童年经历,会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影响
小李跟我讲了他的亲身经历: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暑假,他正在睡午觉,被自己的亲舅舅猥亵;他假装动了,舅舅跟他说:“没事,让我摸一下。”
他跟妈妈说了这个事,妈妈就骂了一句,然后让他别告诉别人。
他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但当时心里特别气愤:明明不是自己的错,为什么说出去就是自己的错、为什么说出去名声受损的就是自己?
小李无法释怀,对我说:“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要那样对我?老天要用那样的方式惩罚我?”
这件事成了他30年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害怕男人,更恐惧跟女人亲密接触——自责、自卑,愤怒、不甘,无助、无奈……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经常失眠。
大多数家长是不是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站着撒尿的男孩比女孩好养,起码在性问题上,不会吃亏?事实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中国,男童遭遇性侵的盛行率近14%,跟女童相差无几。奇怪的是,当我们去看媒体报道出来的性侵案件时,女童被侵害的案件占比94%。种种调查结果显示,媒体对男童报道严重失衡,导致男童受害者遭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伤害。

这些类似的经历,可能会对男童带来哪些不可逆的心理影响?

1.性别认同的扭曲
发展心理学强调,儿童从4岁逐步形成自我的性别意识,开始产生关于“我是从哪来”、“为什么男孩和女孩不一样”之类的好奇心。
幼儿或儿童,如果有被“施暴”的重大创伤经历,可能会让男孩的潜意识形成“反向认同”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既然无法避免被伤害,那就只能去接受,认同自己是一个“女人”,认同自己喜欢的是“男人”。
因此,早期引发性唤醒的对象特征可能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
2.低自尊的人格水平
遭受性凌辱的男孩,会逐渐产生自卑、消极的自我形象,感觉自己是个“异类”,与同龄人相比显得“很脏”、“有病”、“有罪”,这种羞耻感如影随形。
倘若父母以责备或绝口不提的方式给予回应,孩子天性健康、自信的自我形象会永久地被钉在“耻辱柱”上无法挣脱,甚至面临罹患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电影《总有一天》

性侵男童的魔爪,就在我们身边
据BBC在《男性性侵,打破沉默》中报道,每小时,大约有8名男性被性侵;每6个男性中,就有1个遭遇过性侵。
据统计,65%的儿童性侵案件为“熟人作案”,包括自家亲戚、爸妈同事、寝室同学、还有看起来应该被尊敬的老师,都可能是“加害者”。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报道,4名初中男生被该班男老师猥亵长达2年;两年中,无论是家长还是班主任,毫不知情。
男老师通过许诺“老师会关心你的”、赠送鞋、给零食、要挟“扣分”等手段,在教室、宿舍、汽车、校外住房等地方对他们实施猥亵。疫情期间,涉事教师还通过“钉钉”给学生发送淫秽视频。
除了老师,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也防不胜防。
郭麒麟曾在某综艺节目上提及,小时候自己差点就在公共卫生间被“伪性侵”了,他刚准备脱裤子蹲坑,一个40多岁的大叔突然冲进厕所,当时他吓得大脑一片空白。
男子见郭麒麟不敢反抗,甚至教唆郭麒麟抚摸自己。庆幸的是,他最后逃走了。这件事他一直压抑在心里不敢跟父母说,直到长大了,才意识到那就是一种预谋性侵。
去年年底,网络上还爆发了一件令人血脉偾张的事件:国内某技校大一新生公共场合强奸男生。
儿童性教育为什么会被忽视,无法科学进行?
孩子被猥亵、性侵的背后,是被忽视的儿童性教育。你还记得父母是如何向你呈现性知识的吗?绝大多数的父母,可能会这样做:
小心翼翼地把家里与避孕或性有关的东西藏好;
看见有亲吻画面的电视、电影会脸红心跳地快速换台;
一旦孩子询问什么叫“做爱”、“性交”,或者“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之类的问题时,他们会指责和呵斥孩子:“屁大点孩子,问些不该问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