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照片影像依然重要。过去的时光不可能回到年轻时候重新照一张,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现代的照片,可以转换成电子版永久保存而不必担心损坏、发霉。相比电子照片,老照片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老照片都是纸质的,氧化、受潮会渐渐地破坏着老照片且不能阻止,就算保存的再好也不过百年。所以破损的老照片保存与老照片修复就成了一种必须。曾经看着亲人的老照片破损、模糊,却毫无办法,那种回忆,那种失落无言以表。但老照片太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人有些愚昧。

国内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照相的原理。在百姓看来,人端坐在相机前不动,被“炮筒”直对脑袋,还要注视着“炮筒”,随后,伴随“咔嚓”一声,有时甚至还会有打光的烟火。这无异于受刑,有些人惊慌失措,像丢了魂。于是,人们四处传说,照相会偷走自己的魂魄。我的一个发小就是说的。年轻的我们几个按传统习惯结成弟兄家。当要去照相馆拍合照纪念,他仍这样认为。只好不了了之。按理宁海照片不会发展,因为大家都怕灵魂被摄走。可是宁海偏有两个人,受了西方人的影响,发展了照相行业。才使宁海跟上世界历史步伐。一个在清末民初,北乡大蔡有一胡姓少年,随母去宁波打工,租住在江北岸宁波天主教堂附近。他经常到天主堂内玩耍,因机灵敏慧,被教堂内的神父所喜爱,不但教他读书识字,及长,还介绍到一外国人开的牙医店当学徒,几年后,学得了一手好技艺,并娶了一宁波张姓女子为妻,后就返回宁海。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中大街市门巷和鸡巷(今兴宁南路)中间买了二幢街面屋,开创了宁海县有史以来的首家牙医店,以镶牙为主业,店就叫“胡玉书镶牙店”。其楼上还有空屋,适其妻弟在上海启昌照相馆当学徒,三年期满。胡玉书就叫他回宁海,由他出资金,帮助妻弟从上海购进照相机和一套洗印照片设备,在其牙医店楼上创办了也是宁海第一家的照相店。那年是1925年冬,距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用胶卷的相机也仅仅30多年。当时,照相只有在大城市开始流行,宁海人只听说照相机是光线一闪,就会把人的影子印在纸上的一个西洋玩意,不但新奇好玩,还有某种神秘感,视为幻光魔术,因此,张姓青年干脆将自己名字改作“张幻光”,真名反倒被人所忘记了。是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全国哀悼,为获商业效应,胡玉书将自己的照相馆取名“中山照相馆”。当地的有钱人得知宁海开办了照相馆,都想来赶一时髦,尝一新鲜,县政府和中学有大事,需要摄影时也派人来叫。《宁海中学照相集》中最早的1926年10月学生集体照和1927年全体教师合照均为中山照相馆所摄,时间要算宁海“照相之最”了。于是胡玉书不但镶牙生意火红,而楼上的照相店也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二种行业都是舶来品,竟双双闯进还是原始落后的宁海商界,其营业额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姐夫郎舅掘得了何止是“一桶金!”。由于照相业人手不够,胡玉书要招学徒,招来第二个聪明好学的小青年叶真禄(1916—),他父亲是东仓岔路人定居在城南磡头顶,即在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建的基督教福音堂附近。由于传教士治好他的腿疾,加入基督教。成为宁海早期的基督徒,教会安排叶真禄进入明新小学读书识字和摄影、成为照相店首名学徒。小叶勤快敬业,被其独养女儿所青睐,后来结为夫妻,1945年,小夫妻在城南墈头顶叶家开办了一家小照相馆,一年后又在县前街西首租了一间街面屋,打出了“灵影照相馆”的牌子。叶真禄有教会的支持,不断钻研新的摄影技术,追求时尚社会人们喜好,“灵影”所出照片不但质量好而且新颖,深得时人欢迎。“灵影”与“幻光”逐渐成为县城二家最大的照相馆。由于照相行业之高利润,期间也有多家照相馆先后开业,规模均不大,且业主大多是张幻光的学徒,如精益、光华以及后来的工业等,还有天新、星星,然而由于技术的不过硬,生意均不如幻光、灵影。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宁海县各家照相馆组建成一家“国营宁海照相馆”,“幻光”和“灵影”及所有小照相馆合在一起。

有了手机、数码相机,人人都变成了摄影者,因此传统照相馆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不少承载一代人记忆的老字号照相馆正在逐渐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曾经坚守着光影作业,用镜头记录一代人悲欢的照相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呢?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刘波

(0)

相关推荐

  • 梁德新‖洗黑白照片【客都推荐】

    洗黑白照片 梁德新/整理 据史料记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 照相这门技艺进入梅州地区是在清朝末年.笔者发现有一张 ...

  • 乡土宁海|诗书济世孝谨传——后溪

    后溪古村俯视 后溪是以石姓为主,其他姓氏杂居的古村.走进后溪古村,如水墨丹青徐徐铺展,背靠象鼻山,东倚桶盘山,面朝香岩山:三面环山,溪绕三方,五路四桥纵横.祖上言此地,好似船入莲花盛地,满载金银,停泊 ...

  • 梁德新‖梅县摄影史话【客都推荐】

    梅县摄影史话 文/梁德新 照相技术传入梅县城乡约有120年历史.照相这门技艺进入梅州地区是在清朝末年的1900年后,传入者是华侨与外国的传教士.据史料记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 ...

  • 启事 | 宁海县档案馆开展“美丽宁海"照片征集的启事

    大佳何村全景图(何国进  摄) 宁海县档案馆开展"美丽宁海" 照片征集的启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宁海县"记忆工程"的总体部署,记录宁海县在"美丽县城&q ...

  • 【洞庭作家】卢从正/照相

     照 相  作者:卢从正 今年元旦过后,老婆换了心仪的华为P40Pro手机.其实她最看重的是这款手机强大的照相功能.例如,前置3200万像素双摄像头,后置5000万像素超感知摄像头,50倍数字变焦等. ...

  • 【东台旧事】月江照相馆:一本尘封的记忆书

    在东台老街上,有一个照相馆叫东风照相馆,后改为东台照相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东台.盐城乃至苏北一带都出了名,但不少东台人也许不知道,这家照相馆的前身叫月江照相馆. 提起月江照相馆,首先要从照相馆的主人 ...

  • 应可军 | 宁海棉麻史话

    宁海棉麻史话 文/应可军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

  • 应可军 | 宁海古松漫谈

    宁海古松漫谈 文/应可军 陈毅总司令早就在诗中写出了松树的性格,他的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可以表现出松树那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便喜欢上了松树.这种情结来自于小 ...

  • 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 ...

  • 应可军 | 宁海历史上的大虫乱

    宁海历史上的大虫乱 文/应可军 老虎,别称於菟,宁海俗称大虫,曾给宁海造成灾祸,即人们所说的"大虫乱":其时间之长.危害之深,几成一部血泪史.明万历四一年(1613),地理学家徐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