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040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4.犹豫
第二个造反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李重进。
前面的李筠是个急性子,李重进恰恰相反,是个慢性子。
陈桥兵变之时,李重进正驻守扬州,名义上,他仍是侍卫都指挥使。
赵匡胤称帝后,也给了李重进一个中书令的虚衔,削去了他的其他职务。这好比别人用空头支票换走了自己的真金白银,李重进心里很不舒服,但他的表现还算克制,没发牢骚,还主动上表请求到开封觐见新皇帝。
奇怪的是,李重进的请求报上去以后,并没有等到进京许可证,而是等来了一份诏书,具体内容我就不啰嗦了,最关键的是这么几个字“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你不用来了。
李重进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实在是一大利好消息。赵匡胤为什么要拒绝呢?
说到底是个信任度问题。毕竟,李重进在军中资历和威望实在太高,一到京城,即使本人没什么心思,也保不准不被人撺掇出点事情来。如果趁机对李重进下黑手,又难免让其他节度使兔死狐悲,不利于收服人心。
遭到赵匡胤拒绝后,李重进疑心重重,动起了起兵造反的念头。
此时,刺头李筠已经第一个跳了出来,李重进听说后,派亲信翟守珣去和李筠联络,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也怪李重进所托非人,偏偏这个被自己视为亲信的翟守珣很不地道,觉得跟着他混没前途,果断出卖了他。
翟守珣离开扬州,没有去潞州找李筠,却到开封去求见了赵匡胤。见面后,翟守珣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李重进的情况,还积极替赵匡胤想办法。
赵匡胤唯恐李重进和李筠同时做乱,让自已陷入两面作战,要求翟守珣回去想尽一切办法稳住李重进,拖延起兵时间。
于是,翟守珣回来后一个劲地劝李重进保存实力,不要轻易动兵(养威持重、未可轻发)。
如果说在用人上,李重进不在行,但在军事上,他总该是个老手。造反这种事情最讲究时机,本来就是弱势一方,还养什么威,持什么重,再不动手,等着被个个击破不成?
可事情的发展很邪门,翟守珣这番拙劣的说词居然真的起了作用。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李重进反正信了。
就这样,从得到赵匡胤称帝的消息起,直到李筠被剿灭,这小半年里,李重进一直在“养威”,一直在“持重”,说白了,就是一直在犹豫。
到了六月,李重进再也没法犹豫了,他收到了朝廷传来的消息,让他调任平卢节度使(驻地青州)。
调离自己的防区,就好比老树拔根,成活概率接近于零,李重进当然不肯干,开始整军备战。
而就在这时候,他又犹豫了。
因为朝廷发布调令后不久,又派人给他送来了一份“免死铁券”。
所谓“免死铁券”,可以看做是皇帝写给大臣的一种书面保证,只是载体不是纸张,而是一块铸铁,据说只要谁获得了这么一块铁皮,哪怕犯再大的错,也不会掉脑袋。此券发行量少,增值潜力大,一经问世,深受广大文臣武将喜爱。谁拥有这种铁片,堪比某些城里人申请到了摇号车牌,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仔细思量一下,这铁片还是有缺陷的,唯一的缺点就是万一发券人(皇帝)不打算履行承诺,你也拿他没辙。反过来说,若皇帝看你顺眼,这铁片也用不上;若看你不顺眼,就算不让你死,也可以搞你个生不如死。
综合前后形势分析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李重进收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张废纸,不,就是一块废铁。
李重进打仗在行,玩政治不在行,捧着铁券,又开始出现了选择性障碍。
磨蹭了几天后,想想实在躲不过这一关,李重进还是决心造反。
此时,已经是九月。
李重进一再错失良机,又自知实力不行,所以绞尽脑汁找盟友,万般无奈之下,他向邻近的南唐求援。
李重进的这个举动太不靠谱了。南唐国主李璟只要不失忆,就应该还记得,当初自己被柴荣打得没脾气的时候,曾经暗中写信拉拢李重进,结果李重进二话不说就把信交给了柴荣。
这回你挨揍了,还有脸来找我?
李璟也很实在,直接把信转交给了赵匡胤。
李重进彻底绝望了,还未动一兵一卒,却已经毫无斗志。
李重进在犹豫,赵匡胤却没有。
十月,赵匡胤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等人率禁军出征扬州。
同月,赵匡胤再次下诏亲征。
十一月十二日,宋军抵达扬州,张灯连夜攻城,当天即攻克城池。
李重进败得毫无悬念,甚至比李筠更加脆弱,他最终选择了和李筠一样的结束方式——赴火而死。
扑灭两股反抗势力后,新生的宋朝完全站稳了脚跟。
大宋建隆元年,赵匡胤登上皇位以后的第一年,终于在有惊无险中度过了,暂时喘口气吧,后面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着他。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