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山西之运城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积淀生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从血脉相承的华夏之根

到感天动地的黄河之魂

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

到无与伦比的古建宝库

从忠义仁勇的关公故里

到汇通天下的晋商家园

从金戈铁马的边塞风情

到血火浇铸的抗战风骨

……

山西

现存古代建筑四万余处

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古代壁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有多处石窟摩崖、文化遗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机构收藏的50多万件文物

世间罕有

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为了便于文物爱好者探寻,这里按地区分布,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录,借以启发诸君,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魄所在!

本篇介绍运城。

运城市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也诞生于此。

运城市,

山西省地级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

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

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

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运城市辖闻喜县、新绛县、平陆县、垣曲县、绛县、稷山县、闻喜县、芮城县、夏县、万荣县、临猗县、盐湖区,河津市和永济市。

这里有

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

中国现存最大道教三大祖庭之一:芮城永乐宫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

宋代彩塑:余庆禅院

金代卧佛:太阴寺

元代彩塑:福胜寺

高塔、元塑、唐碑: 龙兴寺

宋金墓葬:马村砖雕墓

中国最古老祭祀后土(地母)祠庙:后土祠

目前唯一现存的唐代道教庙宇:广仁王庙

仅存隋代官家园林:绛守居园池

天下第一木楼:飞云楼

……

新绛县

绛州大堂(第四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高垣上(今新绛中学校内)

始建于唐代。据史载唐太宗时出征高丽,命左将军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故亦称“帅正堂”。此后这里成为历代州署衙门的办事机构。现存大堂为原绛州州署衙门内大堂,元代遗构。堂内北壁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镌刻的文臣训戒七条碑。

大堂坐北朝南,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辟门,柱头卷刹明显,柱础覆盆式。斗五铺作双下昂,重计心造,补间铺作用真昂,后尾挑在平之下,稍间斗后尾用大斜梁直接挑至四椽下。殿内采用减柱造,前槽仅用二金柱,布于两稍间外侧,金柱上用大内额一道,额上坐大斗承上部梁架,后槽明间设通间雀替左右连贯,上部梁架为六椽对后乳用三柱。

绛州三楼(第五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

钟楼坐北朝南,创建于宋乾德元年(963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修葺,平面近方形,单檐十字歇山顶。内悬万斤铁钟,为金天德三年(1151年)本县天庆所铸。

乐楼位于钟楼东北,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屡有修葺。楼前有石板坡道,俗称“衙坡”,坡中部嵌有七颗石星,呈北斗星状,故又称“七星坡”。

鼓楼雄居衙坡顶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 (1341-1370年)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修葺。坐北朝南,台基高耸,东西拱券门洞。

绛守居园池(第一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隅新绛一中后面

我国现存最早的园囿建筑之一。

据民国十八年《新绛县志》载,园池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导古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

寿圣寺大殿(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

宋建隆二年 (961年)创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檐下斗四铺作单下昂,补间斗一朵。殿内使用减柱造,后槽施大内额一根,梁架结构为六椽对前乳通檐用三柱。三椽与四椽上皆施彩绘。

净梵寺大殿(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新绛县泽掌镇泽掌村中学内

创建于宋嘉八年 (1063年),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斗五铺作双下昂,殿内使用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六椽通达前后檐,元代特征显著。

北池稷王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西北部

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

北池稷王庙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 38米,东西宽 32.65米,占地面积 1241平方米。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北池稷王庙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别为关爷殿、圣母殿。戏台西侧有土地庙,东侧的钟楼已毁。戏台建于 1.25米高的砖包夯土基座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开间大,用移柱造和额枋。后墙明间墙面上有约 9平方米砖雕影壁。正殿为稷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布瓦琉璃剪边。前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每间施一攒平身科斗栱。

(点击图片查看)

稷益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新绛县西南15公里阳王镇

是祀奉后稷(教民稼穑)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的纪念性建筑,现仅存正殿、舞台,为明代建筑。殿内东、南、西三壁满布壁画,面积130多平方米,根据画工题记完成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保存基本完好。内容为后稷教民稼穑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事迹,同时也描绘了官民朝圣、乡村生活等各种人间事态。

寺庙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修正殿三楹,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扩建重修,清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238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三彩琉璃瓦饰。檐柱略作卷刹,斗分布在柱头和补间处,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殿内采用减柱造,仅后槽明间设金柱二根,柱间饰金妆彩绘盘龙镂刻雀替。

绛州文庙(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新绛县城内文庙社区四府街 105号

庙内存宋天圣、清雍正碑四通。殿内脊枋上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题记。

绛州文庙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据民国十七年版 《新绛县志》及庙内石碣记载,宋咸平二年(999年)、元、明多次有重修。绛州文庙现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影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东西两侧有厢房。

三官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

俗称葫芦庙。殿内塑三清与诸神将、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

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井口枋上置四铺作单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设垂莲柱。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

新绛龙兴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新绛县城北大街尽头高垣上

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彩塑及龙兴寺塔。

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670年)改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寓此,又改名龙兴寺。寺坐北朝南,大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三间,殿后有十三级龙兴宝塔。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为元代遗构。寺内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国时重修碑记3通,经幢1座。

龙兴寺塔坐北朝南,紧邻大殿之后,唐建,原高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予以重修,外皮包以青砖,且增至13级,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

福胜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明

地址:新绛县城西17公里北泽掌镇光村

据寺内所存“尚书礼部牒”记载,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天眷年间(1138-1140年)废,二年后修复。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赐名“福胜院”,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增补修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498年)又加以重修。现存建筑释迦殿、后大殿下部窟洞为元代遗构,内塑佛像及胁侍菩萨等,均为元代作品。

白台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泉掌乡光马村西南

释迦殿为金代建筑,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后大殿为元代建筑,塑一佛二菩萨。三滴法藏阁为二层楼阁式下塑观音及侍者,上供“西方三圣”。寺内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7通,唐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经幢和云牌等珍贵文物。

寺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创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补修。寺址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

泉掌关帝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中心,西邻泉掌村委会

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据殿内梁脊板及石刻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五年(1740年) 均有修葺。

龙香关帝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民国

地址: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

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

乔沟头玉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

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

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拆除),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演出题记。

冯古庄墓地(第七批国保)

时代:西周

地址:新绛县三泉镇冯古庄村南

从勘探发现该墓地有西周车马坑的情况推断该墓地级别较高,应属西周诸侯封国的墓地,该墓葬出土文物丰富、精美。

冯古庄墓地位于鼓水东南,西北距三泉水库约 1.5千米,发现竖穴土坑墓葬80座,车马坑 4座。发掘了 15座墓葬。墓葬的方向多为北向,均为竖穴土坑,墓口一般长 2米,宽 1~2米,最深约 7米。葬具除一座为两棺一椁外均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个别有腰坑,随葬陶鬲、陶罐、铜鼎、铜盘、车马器、铜戈、铜镞、铜鱼、蚌鱼、玉饰件、玉壁、玉璜等器物。

稷山县

稷山大佛(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元

地 址:稷山县大佛路北端大佛寺大殿内

稷山大佛寺坐北面南依崖而建,始创于金皇统二年(1142年)。现存寺院建筑均为新建仿元木构建筑。稷山大佛为金皇统二年(1142年) 土雕彩塑大佛一尊,通高16.68米。

稷山稷王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稷山县县城西大街

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有献殿、正殿、姜殿、两侧配有钟、鼓楼。

(点击图片查看)

青龙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稷山县城西马村

大雄宝殿和腰殿内保存有精美的壁画 185.13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内东西两壁有元末和明代补绘的壁画65平方米。

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 (626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建腰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大雄宝殿,明、清两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腰殿、大雄宝殿及垛殿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据题记可知殿内壁画绘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和十八年(1385年)。其中西壁南北两隅,部分地保存着元代原作。腰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为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除北壁一部分为明代绘制外,余皆元代所作。共有124.89平方米,内容为儒、释、道三界仙佛鬼神水陆画场。

马村砖雕墓(第五批国保)

时代:宋、金

地址:稷山县城西马村

共发现墓葬14座,已发掘9座。据“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为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墓地。

墓皆南北方向,结构形制近同,仅有大小和繁简之别。墓道有斜坡、阶梯、竖穴三种形式,较狭窄。墓门外仿木构门楼装饰华丽,或设重台勾栏,或雕武士、镇兽。门洞内砌筑板门。墓室平面多为长方形,部分为方形,墓顶均为方形覆斗顶。墓室建筑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豪华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刻工精细。也有少数中间雕墓主“开芳宴”,而次间置屏风雕孝子图。

北阳城砖塔(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稷山县城东南方向清河镇北阳城村中心

底层券洞内嵌一尊石刻佛造像。据塔内所嵌石佛题记,该塔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

北阳城砖塔体量较小,外观不做仿木构装饰,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檐部均叠涩出檐,檐口微曲。底层券洞内嵌一尊石刻佛造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头被盗,但佛头后部的壁面上可见高肉髻留下的印痕,佛像基座上有“宝元二年岁次乙卯八月辰甲朔二日立……”题刻,记载了杨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而造的事迹,为考证建塔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民国年间,当地村民曾自发对该塔进行了局部维修,现塔身保存基本完好。

南阳法王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至清

地址: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委会正西 300米

法王庙现存山门、乐楼、正殿,两侧分别为七星殿、九曜殿、十帅殿、后土圣母殿、瘟神药王殿、牛王马王殿、南厢房及掖门,周圈院墙。山门创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 重修。南次间后墙内壁绘有白虎图,面积约5平方米。

南阳法王庙全称玄天上帝法王之庙坐西朝东,一进院布局,东西长68.3米,南北宽 46米,占地面积 3141.8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记事碑 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发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重修碑记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

玉壁城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北朝

地址: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均安村一带

北朝时期处于北周与北齐的分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始筑于西魏大统四年 (538年),北周保定二年 (562年)置勋州,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城始荒废。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

玉壁城遗址地处汾河南岸峨眉岭北麓的台地上。城址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20世纪 70年代以来,当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城址整体略呈“凹”字型,东西长 1850米,南北宽 1430米,总面积 264.6万平方米。现存残长约 300米的南墙,宽 3~8米,残高 2~8米,墙体为夯筑。城内西北有大型夯土基址,在其南部断崖处有一直径约 3米、深8米、俗称为 “万人坑” 的大型乱葬坑。西、北城角有烽火台基址。该城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倾全国之力,与西魏在玉壁城进行了一场历时六十多天的战争。该城地形险要,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河津市

河津台头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河津市城区新耿南街与龙岗路交叉十字路口

台头庙现存 10座殿宇,自南向北轴线依次有大门、中门、献殿、东岳殿;两侧配有后土祠、西岳殿、东西过殿、东西耳殿。大门和中门为元代遗构。

玄帝庙(第七批国保)

时 代:明至清

地 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北角

玄帝庙整体布局保存完整,庙内现存古建筑均使用精美的琉璃屋脊,殿内保留有明代纪年题记。

玄帝庙三进院落,据碑文记载,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竣工。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门、香亭、中殿、正殿,两旁不设廊房。

古垛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

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年),延五年(1318年)增建,明代重修。现仅存元代大殿和戏台。

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大殿正面为戏台,台基为正方形,台前檐施四根檐柱,檐柱上承托大额枋,斗为四铺作单下昂。后墙施四根后檐柱,中间施木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场。

山王墓地(第七批国保)

时代:西周

地址: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西泰山庙地

其位于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2007年发现。是耿国王侯贵族的墓地,山王一带是商代祖丙耿国、西周分封的姬姓耿国都城所在,也是“耿”姓的祖源地。

墓地范围东西约 150米,南北约 100米,面积 15,000平方米。村东断崖上暴露有土坑竖穴墓。2007年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青铜鼎、盘、壶盖三件器物上均有铭文。从器物的器形、纹饰看,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而铭文明确有“共王” 字样,应为周共王器物。据文献记载,西周侯国,至公元前 661年方被晋国所灭。而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印证了文献记载,为研究西周历史、河东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新的文字资料。

绛县

长春观(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

据清光绪版《绛县志》记载,长春观始建于元延七年(1320年)。历代均有修缮。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和清代建筑三清殿。

太阴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绛县城东南7公里的卫庄镇张上村

“大雄宝殿”木匾金大安二年(1086年)镌刻。殿内中部设木制佛龛,龛内有木雕释迦牟尼卧像一尊。像长4米,高1.5米。雕造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龛内绘有明洪武五年(1372年)绘制的一组佛弟子吊唁壁画。

董封戏台(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绛县安峪镇董封村

戏台坐北朝南,砖砌台基,石条压面,高0.9米,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口施用粗大的额枋,五铺作双下昂斗,当心间施五铺作双抄斗,后檐斗五铺作双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结构,四椽上施月梁式平梁。

景云宫玉皇殿(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绛县横水镇灌底村景云中学校园内

现仅存元代玉皇殿。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634年)元始天尊孝碑一通。

乔寺碑楼(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绛县横水镇乔寺村

乔寺碑楼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乔寺碑楼集建筑、砖雕、石雕、书法艺术于一体,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

地 址:绛县南樊镇西堡村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

牌坊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 12米,宽8.50米。正门两端各开二合八字门,两侧的石台基各长 4.63米,宽 2.23米,高 1米。牌坊上雕 “圣旨”和 “旌表” 石匾,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等形式多样的石雕装饰,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牌坊右侧附设碑亭一座,坐东向西,南北长5.58米,东西宽 2.5米,总面积约 18平方米。仿木构,全青石砌造,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屋脊、瓦垄、斗栱、阑额、雀替等部位饰以各种浮雕图案,内有石碑 15通,亦有各式图案装饰,书法、雕工俱佳,保存完整。南樊石牌坊及碑亭集建筑、雕刻、书法艺术为一体,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绛县文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绛县古绛镇文庙路

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大德七年 (1303年),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进行了重修、扩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被毁,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

南柳泰山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 址:绛县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 1千米处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多次修缮。现存正殿、后土殿及圣母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

横北倗国墓地(第七批国保)

时代:西周

地址:绛县城西约 11公里的横水镇横北村北

横北倗国墓地地处于涑水河北岸台地上,北倚绛山,南临中条山,跨涑水河,北高南低,为宽阔的缓坡塬地。2004年发现。墓地年代明确,规模大,级别高,大型礼器众多。

墓地南北长约 200米,东西宽约 175米,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 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一直到西周晚期墓葬 1299座。在发掘区域内共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或马坑35座。出土带有 “倗伯”铭文的青铜器和先秦史籍《周礼》 中记载的 “荒帷”,以及大量的鼎、簋、飌、盘、、鬲、盆、觚等青铜礼乐器,鬲、罐、豆、盆、簋等陶器,豆、壶、瓿等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蚌贝器、串饰、骨器、铜车马器、铜兵器(戈、矛、镞)等。

周家庄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北的坡地上

遗址总面积达500余万平方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二里头期和二里岗期多个时期的遗存。

遗址50年代发现,位于中条山脉西侧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南临涑水河。其北为绛山(南山、紫金山),整个遗址坐落在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遗物主要是陶器。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彩陶颜色均为黑色,花纹的体裁一般采用连续的弧线三角或勾叶纹构成图案。器型有鼓腹盆、双唇口尖底瓶、壶、敛口罐或瓮等。

晋文公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绛县卫庄镇下村西20米

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晋献公次子,春秋五霸之一。墓依地势而设,墓冢圆形,周长约200米,高40余米,墓前有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竖“晋文公墓”石碑一通,未发掘。保存基本完整。

晋献公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绛县南樊镇槐泉村西

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诡诸,武公之子,娶妻贾氏,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生重耳,夷吾,偏听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陷害重耳,夷吾。在位26年。现存墓冢高40余米,宛如山丘,孤寝无祠,墓形似无柄木铎,五花土堆成。未发掘,保存完好。

晋灵公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绛县磨里镇南刘家村

晋灵公名夷吾,耽于酒色,荒于朝政,后被赵穿所杀。墓冢如馒头状,长50米,宽40米,高30余米,五花土堆成,未发掘。保存基本完整。

万荣县

万荣东岳庙(第三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万荣县城内东南隅

始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置汾阴郡时即有此庙,元至元廿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重建,明景泰、天顺、万历年间和清代屡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飞云楼为明建清修,其余多为元建明修。

万荣后土庙(第四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的宝鼎乡庙前村

俗称后土祠,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山门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庙内存铁钟、铁缸、石香炉、抱鼓石,以及宋刻“萧樯碑”、金刻“庙貌碑”等珍贵文物。

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事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于今址。

万荣稷王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万荣县城西北7.5公里的稷王山麓太赵村北隅

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为纪念后稷而建庙。

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正殿是稷王庙的主殿,金元时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单檐庑殿顶,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当地称之为“无量殿”。殿内后壁上镶有元至元时创修舞台碑碣一通。

万荣稷王山塔(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万荣县东南方稷王山顶峰

万荣稷王山塔八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残高 23米。据塔内碑铭记载,始建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原属后稷庙的一部分,现庙毁,仅存此塔。

南阳村寿圣寺塔(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中心小学内

南阳村寿圣寺塔,俗称南阳塔。原系寿圣寺附属建筑,寺已毁。仅存塔。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残高 30余米。另外,院内遗存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铸铁大钟 1口。

该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塔基八边形,每边边长 2.8米,直径 6.6米,占地面积34.2平方米。塔身第 1层檐下设有砖雕仿木构斗栱和普拍枋,斗栱五铺作出双杪,单栱计心造,内辟方形塔室。塔身其余各层皆为素面,寿圣寺塔体壁面保存较好,但塔刹已毁。

万荣旱泉塔(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万荣县城西南孤山西麓

方形十一级密檐式砖塔,残高约 31.2米。旱泉塔原属槛泉寺一部分,寺毁后仅存此塔,亦称槛泉塔。据民国版《万泉县志》 记载,该寺与塔均始建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北辛舍利塔(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北辛村

塔原是崇圣禅院内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现寺已毁,唯塔尚存。塔为三级覆钵式砖塔,通称喇嘛塔,高21米。平面为正方形,边长7.8米。一、二层为正方形,三层为圆形覆钵,塔顶相轮已毁。

中里庄八龙寺塔(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村

据民国 《荣河县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祀汾阴过此,见八龙垂像之瑞,因建寺。” 塔北一层中间曾镶有宋熙宁七年(1074年) 重修碑碣。此外,寺内还存有一口金正隆元年(1156年)铸铁大钟。

万泉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万荣县万泉乡万泉村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84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和影壁。

闫景李家大院(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万荣县高村乡闫景村

李家大院作为近代晋商发迹史的实物例证,其建筑风格、院落布局既富有地方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元素,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大院中大量使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铁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制作十分精美。

薛瑄家庙及墓地(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

家庙在村中心,原有前后两院,现仅存前院,为薛瑄的第六代世孙薛兰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创建。薛瑄墓地在村西 300米处,现存 16通明代石碑,墓冢百余座。墓地由北向南依次有砖影壁、牌楼、栓马石柱、石像生等。

闻喜县

文庙(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闻喜县城内东北角

大成殿有明弘治四年梁记题款。庙内现有明孔丘线刻石像及宋、元、明、清碑碣四十余通。闻喜县文庙是县博物馆所在地,石刻甚多。

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308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两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

后稷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明

地址:闻喜县阳隅乡吴吕村

创建年代无考,中轴线上仅存有后稷殿、戏台。

后稷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右门墩石上有“至元二十九年五月”所建题记。戏台上有明清两代重修题记。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周至汉

地址:闻喜县城南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

上郭古城址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址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第七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口

牌坊坐北朝南,是清光绪年间,为清盐提举仇嘉谟之母孙宜人所建。旁有仇氏碑亭5座,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

牌坊为石质,六柱五门式,三重檐歇山顶,高约 15米,立柱建在长 3.16,宽 2.58,高 1.5米的块石垒砌的两个石台基上。两平柱间为大路,侧立柱每边各两根,与平柱组合,使两侧各构成两道扇面门。石枋浮雕人物故事,左右浮雕花草图案。平板枋与左右扇面门的石柱皆刻额题、对联。

碑亭分布于村口长约 130米的道路两旁,路东 2座,自北至南为仇毓镜神道碑亭和仇氏三兄弟德行碑亭。路西 3座,自北至南为仇氏五碑碑亭,赵太君德寿碑亭和薛太君节孝碑。碑亭均为石质,建于块石垒砌台基上,除仇毓镜神道碑亭为十字歇山顶外,余均为单檐歇山顶。碑亭正侧面均浮雕装饰图案和镂刻颂扬主人的对联、石匾额等,保存较好。

伯里合不花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闻喜县东镇西街村北500米

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未发掘。墓冢坐北朝南。墓前有元至正五年立《忽神公神道碑铭》一通。石人、石兽数个。墓葬保存完整。

伯里合不花、姓忽神氏,大元故镇国上将军,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副都万户赠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获军、追封云中郡公、谥襄懋。

裴柏碑馆(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东30米

始建年代无考。据清光绪年版《闻喜县志》载:“迭遭兵火,历代重修”。现有碑室五间,系七十年代初重建,保存有唐明皇敕张九龄撰裴光庭神道碑;北周天和三年裴鸿碑;唐裴镜民铭;金大定裴氏续谱碑;清道光二十年平淮西碑等15通。

盐湖区

盐湖区博物馆

有青铜、陶、瓷、玉等古器八千余件藏品及百余通历代碑刻。

解州关帝庙(第三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盐湖区解州镇西关

庙内主体建筑全部覆盖黄、绿、兰三色琉璃,富丽堂皇。庙内外牌坊七座,形制有别,其中以“威镇华厦”坊、“结义园”坊、“气肃千秋”坊等最为壮观。庙内还保留有满镌纹样的万斤铜钟,制作精巧的铁铸焚香炉及铁狮、铁人、铁旗杆等,均为艺术精品。

关帝庙创建于隋(587-618年),宋代扩充,明代曾予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修复如故。现存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平面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以结义园为中心,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后宫两部分。前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东西两侧配以钟鼓二楼、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钟亭、官库等附属建筑。后宫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春秋楼为中心,左右刀楼和印楼对称而立。整体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南北两大部分,自成格局,但又统一和谐。前后有廊庑百余间围护,既像庙堂,又像庭院,为全国“关庙”中绝无仅有。主庙大殿-崇宁殿,是祀奉关羽的主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故名。现存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遗物。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正中雕刻精巧的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端庄肃穆。春秋楼,又名麟经阁,位于后宫北侧,被称为关帝庙扛鼎之作。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楼高23米余,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两层三檐歇山顶。楼内底层木雕神龛三间,内置关羽金身坐像。楼上阁形龛内塑关羽观《春秋》侧身像,右手扶案,左手拈须,神态逼真。

常平关帝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盐湖区常平乡常平村

常平关帝庙坐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沿袭“前朝后寝”之制,主体建筑依轴线顺次布列,余则对立两侧,庙前为“灵钟盐海”、“秀毓条山”木坊两座,钟鼓楼相对两旁,石雕牌坊位于钟鼓楼之中央,正面雕“关王故里”,为明嘉靖三年立。通过牌坊为山门、午门和献殿,三座建筑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献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简洁,皆饰彩绘,据题记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祖塔在山门与午门之间,八角七层砖建,实心塔,无基座,七重叠涩出檐。塔身嵌铭五块,记载了金大定丁酉建塔及明嘉靖、清嘉庆年间重修情况。献殿之后为崇宁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木雕神龛内关羽端坐,四位侍者神情恭谦。过垂花门进入一组四合院建筑,正面为娘娘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前檐插廊,重檐歇山顶。殿内关夫人、侍女像为清塑中之佳品。圣祖殿位于庙内最后高大的台基上,乾隆二十八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殿内佛坛上塑关公始祖、三代祖父及夫人像,为国内武庙中之仅见。

寨里关帝庙献殿(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盐湖区泓芝驿镇寨里村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献殿一座。

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无栏额,前檐施粗圆木通面额,额上施斗11朵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其上施驼峰承接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与叉手,四椽与平梁上皆施彩绘,与大殿同期,为四椽通达前后檐。

运城关王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盐湖区红旗西街61号

运城关王庙坐东朝西,创建于元代,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山门、献殿、正殿,为明清遗构。

运城关王庙沿轴线西面为山门,台基高 1.2米,面积 70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下施雕龙石柱八根,在前檐明柱上有明正德四年(1509年) 石刻题记。前檐为五踩单翘单昂斗栱,后檐为五踩重翘斗栱。献殿面积 242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两椽,单檐卷棚硬山顶,前后檐下无墙,于台基边沿设石栏杆,明间设台阶。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前檐为五踩单翘单昂斗栱,山面为五踩重翘斗栱,殿内神龛之小木作斗栱甚为精美,脊檩下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题记。

舜帝陵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南鸣条岗

据庙内明清重修碑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

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积2.7万平方米,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庙内砖砌方形墓冢即帝陵,高3米,周长51米,正面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刑其任书“有虞帝舜陵”石碑。陵前嵌“有虞氏陵”石碣一方。享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檐敞朗,西山墙嵌“鸣条舜陵者略”石碑4通。后部为皇城,中轴线上布列戏台、献殿、正殿,两厢为配殿、钟鼓楼,主从有序,布局严谨。

太平兴国寺塔(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盐湖区安邑街道东北方向

原建有太平兴国寺,寺已不存,塔属寺内禅师之墓塔,故又称“太平兴国寺舍利塔”。据《山西通志》载:塔建于宋嘉八年(1063年)。又乾隆年间《安邑县志》载:“明嘉靖乙卯地震从顶裂至七层,宽尺许,至万历间地震复合”。

泛舟禅师塔(第五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盐湖区西北5公里大渠乡寺北曲村报国寺遗址上

现仅存唐代报国寺泛舟禅师墓塔。塔始建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长庆二年(822年)镌造墓铭。

塔为单层圆形砖塔,总高10米,底面直径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高度约占三分之一。塔基砖砌圆筒形,座上有砖雕门并隔以间柱。须弥座上为砖砌圆形塔身,塔身中空,南面正向开门,门槛、门颊和门额均用石料制成;塔身内为六角形小室,顶部为叠涩式藻井,正中有0.4米的小孔,直通上室,上室仍用反叠涩砖收缩至塔顶。室外以八根倚柱分隔为八面八间,门侧按木构形制刻破子棂窗;塔刹下部为两层山花蕉叶,其上承托覆钵、垂莲、仰莲、宝盖,最上端冠以宝珠。塔身北面嵌有高1米,宽0.73米的“安邑县报国寺故大德泛舟禅师塔铭”,详细记载了泛舟禅师的生平及建塔的经过。

池神庙及盐池禁墙(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盐湖区南城街道解放南路南端

池神庙三大殿并行一字排列的布局,为现存不多的的建筑实例,盐池禁墙始建年代早、规模大。

池神庙现仅存三大殿、戏台、西厢房和偏院等古建筑,另有唐至清碑刻四十多通。盐池禁墙为防护盐池之用,环盐池而建,据记载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 由御史王臣所筑,正德十二年(1517年) 进行加厚重修,立有碑记。

盐池禁墙及虞坂古盐道 (第四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至清代

地址: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至平陆县张店镇坪头铺南界的中条山北麓

现存禁墙多为清代所筑。现禁墙主体大多已毁,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运城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水经注》载:“池水东西70里,南北17里。”为防止盗盐走私,保护税收,唐时在盐池周围一百二十里修筑禁墙(亦称禁垣)。宋元明清补修,现存禁墙多为清代所筑。现禁墙主体大多已毁,但依势起伏的残墙断壁仍然存在。池神庙至盐化二厂的一段禁墙及二厂至解洲的一段禁墙保存较为完整。

虞坂古盐道从张店镇坪头铺下山,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路面坎坷不平。现存路面宽2-4米,全长约8公里。

郭村泰山庙大殿(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盐湖区上王乡郭村

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梁上均绘有彩绘。檩上有元至正七年、明成化、嘉靖、万历、清道光五年重修题记。

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无栏额,前檐明间和次间施粗圆木通面额,上施斗七朵为四铺作单下昂。稍间无补间,为明清改建。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

三官庙戏台(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

地址:盐湖区三路里镇三路里村

戏台始建年代无考,据元代残碑记载,戏台创建于元代以前。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有修葺。

安邑古城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 战国

地址:盐湖区安邑办事处安邑水库

魏豹城是战国时期魏文候(前446年)所筑的都城,到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魏迁都大梁后才称之为安邑古城。公元前205年,楚汉战争爆发,汉将魏豹认为楚必胜,汉必败,遂找借口率兵数万,回到安邑,占据此城,自立为王,称霸一方,后人便称此古城为魏豹城。

西曲樊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周

地址:盐湖区金井乡西曲樊村北

据《平阳府志》载,曲樊村为古郇城遗址,分布较广,遗址纵横超过一公里。普通文化层堆积均超过4米,出土了大量东周、西周、汉代陶片。

芮城县

(点击图片查看)

永乐宫(第一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芮城县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侧

永乐宫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五座主体建筑。除山门为清代重建外,余皆元代遗物。尤为重要的是这里保存着举世罕见的元代壁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至新址复原保存。宫殿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宇巍峨,气势壮观,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

广仁王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芮城县城北4公里中龙泉村北侧

因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人尊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正殿前檐两稍间墙壁上嵌记事石碣4块,其中唐碣2块,一为元和三年(808年)河东裴少徽“广仁王龙泉庙记”,一为大和六年(832年)“龙泉记”。是研究广仁王庙历史沿革及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庙坐北朝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和正殿组成。正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台基高1.2米,殿前无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两稍间偏小。殿周檐柱16根,全部砌入墙内。柱上仅施阑额,无普拍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檐下仅施柱头斗,五铺作出双抄偷心造,斗幽较深,无补间铺作。殿内无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通达前后檐外,伸出部分制成二跳华。上设驼峰、大斗承平梁,平梁上设侏儒柱和叉手,两端施托脚,梁为“月梁式”。

芮城城隍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宋至清

地址:芮城县永乐南街小西巷

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宋代原构,享亭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后院东西两侧为厢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头斗五铺作,双下昂,昂为劈竹式,蚂蚱形耍头。享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粗大,柱头卷刹明显,殿内无金柱,柱梁砍制粗糙,未经任何加工,元代手法明显。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前檐插廊,中部辟门通大殿。寝殿位于最后,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

清凉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芮城县东北25公里西陌镇坡头村西

据寺内碑文载,寺创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内原有建筑大部已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元代遗构。殿前存有元碑7通、明碑4通、清碑2通。

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正北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572平方米。殿前月台宽敞,殿顶筒板瓦覆盖。斗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式,减柱造,柱础方形,柱径甚大,达0.83米。梁架为彻上露明造,草袱作法,前后乳对四椽用四柱,前后金柱上各施大额枋横跨三间,元代特点显著。

巷口寿圣寺砖塔(第七批国保)(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芮城县古魏镇巷口村西

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 47米,为寺内仅存建筑,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有 “大宋熙宁八季三月二十八日铸造……”铭文。此外,塔内壁现存小佛像、佛龛、壁画以及元、明各代题记。

该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每面宽 3米。塔身底层较高,第 1-3层檐下用砖雕刻出仿木构斗栱,下施砖普柏枋,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五铺作出双杪;4层以上各层为砖叠涩檐。塔内中空,底层内因空间高隔为两层,共计 11层楼板。底层仅南面开券门,其它各面不设门或窗;2-10层东西南北四面辟小券门。塔刹刹柱折断,残存覆钵。

西王村遗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芮城县风陵渡镇西王村西南侧的黄河北岸

西王村遗址东北紧接西王村,西北约5千米即中条山南麓,南临黄河,西与潼关隔河相望。1960年发现。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遗存。

遗迹现象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瓮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龙山时期的灰坑等。出土的器物包括陶刀、石铲、陶纺轮等工具类和陶盆、钵、碗、杯、釜、罐、小口瓶、器座、器盖等生活用具。另外有猪、狗、兔等动物骨骼,龙山时代遗存有瓮、罐、尖底瓶等器物,为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金胜庄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芮城县大王镇金胜庄村及四周

金胜庄遗址地处黄河北岸二级台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发现,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地表采集到大量的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残片;彩图图案有圆点、弧形三角纹,器表纹饰有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罐、鬲等。另外还采集有石斧、石铲等。

坡头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芮城县东北25公里的陌南镇坡头村四周

坡头遗址也曾名 “寺里 -坡头遗址”,位于芮城县陌南镇坡头村,遗址北依中条山,南眺黄河,西临恭水涧,东为坡头沟,所处地形为山前缓坡带。南北长约 2400米,东西宽约875米,分布面积约 200余万平方米。

1955年发现,遗址范围内发现有房址、窖穴、灰坑和墓葬。遗址出土的遗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两大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与少量陶器,计有石斧、石凿、石刀、陶刀等。生活用具皆为陶器,有尖底瓶,彩陶钵、夹砂罐、豆、鬲、甑、鼎等。清凉寺墓地共发现墓葬 350余座。墓地整体排列有序,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分小型与大型两种,墓地中出土的器物包括了玉琮、玉璧、玉环、玉石钺、五孔石刀、七孔石刀等多达 200余件组珍贵文物。

匼河遗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芮城县风陵渡镇匼河村周围

遗址所在为河湖相沉积,地处黄河东岸台地,东北高,西南低。以稦河村为中心,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沟,南至涧口南沟,东至华望村,西至黄河岸边。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地质时代为距今 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同时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匼河遗址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序列增加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957年调查发现,共发现了旧石器和化石地点 11处,形成稦河旧石器地点群。出土了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石球等五类石器;同时发现了扁角鹿、肿骨鹿、德氏水牛、东方剑齿象等七种哺乳动物化石。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

古魏城遗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周

地址:芮城县芮城县城北 2.5千米处

古魏城遗址是一处周代的古城址。遗址于 1956年发现,1961年、1962年进行调查。城址平面呈方形,方向正北,北城墙保存最好,东、南两城墙现存残段与基址,西城墙残存很少。遗址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战国时期筒瓦、板瓦等,另见有少量汉代堆积。

东庄遗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芮城县永乐镇岳村南 300米处

东庄遗址地处黄河北岸一级台地,南临黄河。分布面积约 20万平方米。1958年发现,遗迹有房址、窖穴、墓葬等。

夏县

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第三批国保)

时代:北宋

地址:夏县城西北12.5公里处的小晁村边

墓前两侧侍立石人、石羊、石猪、石马、石虎等27件。东部建有余庆禅院,现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为宋代遗构。殿内三尊大佛塑工细腻,并配有胁侍、金刚等。东西两侧有十六罗汉塑像,为宋塑风格。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夏县人。著名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元元年(1086年)卒,赠太师温国公,归葬故里祖茔内。陵园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190米,占地约5.5万平方米。茔地陵园西部有大小墓冢13座,正中3座高大,成“品”字形排列,为司马光及其父兄的墓。茔内有苏轼和王安石撰文的墓碑4通,墓南有明嘉靖年间所建碑亭一座,内立《忠清粹德之碑》一通。碑额原为宋哲宗御篆,碑文原为苏轼撰并书,现碑为明嘉靖年间依照宋碑复制的。全碑正文计2266字,记述了司马光一生功绩,为人及其家世。此碑螭首高达1.8米、龟趺高达1.6米、高为5.6米,总高计9米,堪称三晋第一碑。

大洋泰山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夏县瑶峰镇大洋村

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殿内四椽底部有“元大德八年重修” 等题记。

上冯圣母庙(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明至清

地址:夏县城北向 15千米的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

上冯圣母庙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

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1929年

地址:夏县水头镇上牛村北堆云洞

旧址堆云洞是一座全真教道观,为元、明时期建筑,现有北极台、笔峰、三皇阁、牛马祠、三清殿、真武殿、山门、牌坊等。主体建筑三清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存有堆云洞全景石刻图碑一通。

东下冯遗址(第五批国保)

时代:新石器至商

地址:夏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东下冯村

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

禹王城遗址(第三批国保)

时代:东周至汉

地址:夏县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

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出土春秋战国遗物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

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西阴村遗址(第四批国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

遗址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

1926第一次发掘,这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崔家河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周

地址: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埝掌河与青龙河夹峡的丘陵之上

墓区东接崔家河水库,北接东下冯遗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遗址,墓葬多为竖穴墓,随葬品以铜鼎、豆、壶为主,还有铜编钟。石罄、玉、骨圭和铜贝、石贝、骨贝、贝币以及玉饰等。铜器纹饰为云雷纹、蟠螭纹等。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

薛嵩墓(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夏县城西北 18千米处的水头镇大张村

薛嵩墓地处运城盆地东缘,东为南北绵延的鸣条岗。薛园坐西向东,东西长 600米,南北宽 100米,现存大墓冢一座,墓前有唐大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石羊两尊。甬道内保存有约20平方米的壁画。

薛嵩,讳高,字嵩,河东万泉人。累官至唐尚书右仆射,封平阳郡王。薛嵩墓于唐大历八年(773年) 营造,为研究唐代墓葬形制与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神道碑体量高大,记载薛嵩事迹齐全,可与史载互证,亦可补史缺;碑文字体为隶书,运书劲健流畅,为研究唐代历史与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夏县文庙大成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夏县城内解放南路学巷内

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夏县志》记载,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 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现仅存大成殿。是山西境内保存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大成殿,其琉璃脊饰保存完好。

夏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琉璃饰品。外檐下设有斗栱,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出三下昂,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当心间出斜栱,前檐各次间和稍间为双重栱,尽间的形制同柱头铺作。后檐各次间、稍间以及两山面各间皆用单栱。栱眼壁间彩绘云龙凤舞图案。梁架结构为殿内厅堂做法,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平梁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各槫下襻间均为捧节令栱。柱身有收分,并有侧脚。

垣曲县

埝堆玉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垣曲县皋落乡埝堆村

创建年代不祥,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为元代遗构。

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81平方米。戏台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前檐施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通达前后檐用二柱。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前檐施通长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通达前后檐用三柱。

宋村永兴寺(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清

地址:垣曲县华峰乡宋村东部

宋村永兴寺又名重兴寺,寺院坐北面南,一进院落,现存有正殿、东耳房、砖塔。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清、民国时期曾多次修葺。现存正殿为金代建筑,东耳房、永兴砖塔为清代建筑,原山门、过庭、献殿等皆已毁。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设斗栱,为四铺作单杪,假琴面昂,蚂蚱形斜杀内凹,仅当心间施补间铺作一朵,并出 45°斜栱。后檐当心间亦施补间铺作一朵,令拱两端做昂头。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三椽栿压搭牵用三柱,次间用减柱作法,减去金柱,四椽栿通檐用两柱。三椽栿上驼峰承栌斗,栌斗十字出栱承平梁,明间保留藻井或平棊痕迹,叉手入栌斗口承托脊槫。正殿虽经历代维修,但梁架结构及斗栱仍为金代遗构,仅前檐当心间、次间柱头铺作及明间补间铺作部分构件已非原物。

平陆县

虞坂古盐道(第七批国保)

时代:西周、明

地址:平陆县张店镇坪头铺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界

虞坂古盐道地处城北 20千米的中条山北麓,是历史上河东(运城)盐池的产品运销秦、豫的主要通道。

虞国古城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周

地址: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

虞国古城遗址位于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四周、张店村东南,遗址地处平陆县北部黄土台塬区,北依中条山,南距黄河 20千米。遗址发现于 20世纪50年代初。据古文献记载,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古虞国的都城。目前城址基本轮廓清楚,埋藏丰富,文化遗存保存较好,对研究周代晋文化等问题提供了实物依据。

下阳城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 代:周

地 址: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南 300米

下阳城遗址北距中条山 18千米,南紧邻黄河。遗址俗称“金鸡堡”,发现于 20世纪50年代,城内发现西周-春秋时期墓葬,出土铜编钟、鼎、簋、豆、壶、车马器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货贝、骨贝、铲币、玉器等随葬品。

枣园村古墓群(第三批省保)

时代:西周―汉

地址:位于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东北部

主墓室内出土有绿釉陶壶、绿釉陶仓,内有腐朽谷物。还清理出铁刀、大泉五十铜币。耳室内出土有灰陶罐,及铜质车马饰件和羊骨架等。1986年又发现西周车马坑两个,出土有銮铃、当卢、铜戈等28件铜器。

黄河栈道遗址(第六批国保)

时代:汉至清

地址:平陆县三门乡至曹川镇老鸦石沿河北岸

古栈道地处三门抵柱以东的深山峡谷之中,依山傍河,由西向东,时断时续,发现古栈道遗迹20余处,累计长3000余米。在五一石膏厂和老鸦石村附近栈道岩壁上分别发现“唐总章三年”和“宋绍圣元年”题记。

栈道,大多数先依山腰向内开凿成“凹”型通道。然后在通道岩石上开壁孔,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在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内侧岩壁上均发现纤夫挽船时绳磨下的深深槽痕。在绳槽最多的位置还发现一种立式转筒状机械装置痕迹。

河津市

樊村戏台(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街西口

原为关帝庙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成化、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基本结构仍为明代建筑。

戏台坐南朝北,筑于高1.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后乳,通檐用三柱,前檐设檐柱四根,两檐柱向两侧移动,使明间较为宽敞。檐柱上承阑额、普柏仿。前檐置三踩单昂平身科斗五攒。两山及后檐筑砖墙,左侧开门一道,台内后金柱将戏台分为前后两台,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化妆区。前台两侧设有八字形墙。

高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

俗称后土庙,始建于商朝,自宋、元以来皆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香亭、献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中奉高,左祀后稷,右典大禹。献殿东西墙壁绘有后土教民稼穑及大禹治水等内容的清代壁画。

真武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河津市城西九龙头

真武庙亦称玄武庙、玄帝庙,俗称九龙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有殿宇、楼、阁、亭、廊舍、牌坊、坡阶、栈道等共三十余处。所有亭台楼阁皆依山势而造。

玄帝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

玄帝庙又称琉璃庙,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竣工。

镇风塔(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河津市清涧镇康家庄村西北100米

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宋,据碑载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村民吕自公等人重修。

塔体为方形实心砖结构,十三级密檐式,高27米。上窄下宽收分明显,一至三层为仿木结构腰檐,施有椽飞、斗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下层高6米、边长4.6米,周长18.4米,北向辟拱形洞门,高2.3米,以上各层南北向辟有小窗。宝瓶铁质塔刹,上铸有头西尾东凤鸟。

永济市

栖岩寺塔群(第二批省保)

时代:唐至明

地址:永济市韩阳镇上栖岩寺

现存有唐天宝建圆形实心禅师塔一座,五代后唐同光建石塔一座,宋建密檐式舍利塔一座,元建平面六角双层塔两座,明、清禅师塔17座,除宋塔高居西峰外,其余各塔深居东草坪,形成各代集聚的禅师塔群。另存有隋、宋、金、元、明、清等各代碑刻10余通。

清乾隆年间《蒲州府志》记载,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北周建德年间(572―577年),隋仁寿年间(601-604年)改名“栖岩寺”。隋文帝曾将国外所贡玛瑙盏施寺为供。隋唐时栖岩寺在河中诸寺中最负盛名,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废。现存上寺宏伟的塔群建筑。

蒲州古城遗址(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魏

地址: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虞舜之都城。据史料载,蒲州古城始建于北魏,现存明代遗建有鼓楼及四城门,在唐代城址基础上。清雍正六年(1728年),古老的蒲州升为蒲州府,附设永济县。

蒲津渡遗址(第五批国保)

时代:唐至明

地址: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

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因黄河改道,渡口废弃,被淤泥埋没。出土了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铁人四个,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护石堤约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

万固寺(第一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胜利庄南300米

寺盘山而建,现仅存砖塔、无梁殿、药师洞。寺内保存有唐、宋、元、明、清碑记22通。

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北魏,唐大中八年(854年)扩建,宋时仍为中条山名刹。明洪武(1368-1398年)、天顺年间(1457-1464年)多有修葺,万历年(1573-1619年)大修,时称“中条第一禅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寺内殿宇多遭毁坏,唯多宝佛塔幸存。

普救寺塔(第一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区西北12公里的蒲州镇西厢村北隅

位于永济市普救寺内。是普救寺大规模复原前寺内仅存的建筑。本为舍利塔,唐话本《莺莺传》与著名的《西厢记》故事素材均源于此。创自隋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宋元时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张佳胤介导重建。

杨博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王庄村东北300米

墓地原有十三冢,巨碑24通。历史上多次被盗,兵燹中建筑物被毁。墓室大部分遭严重破坏。现地面建筑无存。

杨博(1509-1574年)蒲州新乐庄人,字惟约,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隆庆、万历两朝,累迁蓟辽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兵部事等职,谥襄毅。

杨瞻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襄义庄

杨瞻墓为明代宰相杨博之父、四川巡按使杨瞻及其家族的墓地。有碑8通,石人、石马、石狗、石狮、石羊等石象生各一对。

孟桐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王庄村东

为明代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孟桐及其家族墓地。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狮等石象生。墓园内依次排列大门、石台阶、石牌坊、原祭庙石柱基石遗址、以及大墓冢7座、墓碑7通。

扁鹊庙(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清华乡洗马村北500米

庙坐北朝南,占地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献殿、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殿及两侧耳室内塑扁鹊、十大名医及侍从彩塑20尊,为明代佳作。扁鹊墓位于扁鹊庙西侧。墓冢高1.7米,周长近47米,呈圆锥形。冢旁立有宋大观元年(1107年)“扁鹊墓”石碑一通,石羊东西各一只。

董村戏台(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建清修

地址:永济市卿头镇董村

戏台创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嘉庆二十年(1819年)两次重修。前台中央悬光绪二年“遏云楼”木匾一块。

东姚温村砖牌坊

时代:明、清

地址:永济市东姚温村村西

一座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建的砖坊,一座是明崇祯元年(1628)建的石坊,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解梁古城(第四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

据传故城为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该城城垣保存尚好,共设九座城门。

临猗县

张村圣庵寺塔(第七批国保)(第四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临猗县北景乡张村

张村圣庵寺塔平面为六边形,七层,塔底层每边长约 1.5米,残高约 11.62米。据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 《猗氏县志》 记载,此塔始建于北宋时期。

圣庵寺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第 1层塔檐下装饰仿木结构斗栱、普拍枋,斗栱不出跳,把头绞项作,斗口出蚂蚱头。第 3、4层塔身用砖雕刻出仿木构板门、直棂窗。塔身底层设有塔室,高约 2.5米,结顶处设六边形叠涩藻井,南面辟券门。1958年,圣庵寺被毁,仅存此塔。20世纪 70年代,塔身第 7层和塔刹遭雷击损毁,现仅存部分刹木。

闾原头永兴寺塔(第七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临猗县猗氏镇闾原头村东北约 200米

闾原头永兴寺塔,俗称闾原头塔,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残高15米。原为永兴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期间寺院被毁,仅存此塔。

永兴寺塔始建年代不详,根据造型及与同类型砖塔对比分析,该塔建造年代应为北宋时期。坐北向南,平面呈四边形,底层每边长 2.93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第 2-5层塔身每面用砖雕刻出三开间仿木构立柱,其中 2层檐下砖雕柱头铺作,为把头绞项作,出蚂蚱头;3-5层柱头仅设栌斗;5层以上塔身不作装饰。

妙道寺双塔(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临猗县城北街双塔学校内

西塔原属妙道寺内建筑,东塔在寺外,寺已毁,仅双塔幸存。据西塔地宫出土的地宫碑记载,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东塔形制与西塔相近,建造年代应相隔不远。

临晋县衙(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至近代

地址: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

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布局分三层台阶式,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周围配以廊房。

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当心间较宽,明显大于次、稍间,稍间又略窄于次间。采用“减柱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对接前后乳用四柱。柱头斗双昂五铺作,琴面假昂,柱头卷刹明显,柱础复盆式。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当心间两根采用“抱柱造”。前檐额枋用材硕大,以三根大圆木制作,直径达0.8米。增加了大堂的壮严气氛。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三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堂前带廊,为清代建筑。

猗氏故城(第七批国保)

时代:西汉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

猗氏故城地处涑水河冲积平原。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据 《晋书》地理志载此处为 “猗顿城”,历经西汉、新莽、东汉、三国、两晋、至北周。其间经过多次修复,历时 700余年。故城现存城墙,南墙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附近有关猗顿的遗迹,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宅旁有陶朱公祠、盐运道以及桃园、杏园、桑园、绣花园。

程村遗址(第七批国保)(第三批省保)

时代:东周

地址:临猗县庙上乡程村东

程村遗址地处涑水河西岸台地上。1987年发现,断崖上暴露有文化层和大量陶片。墓地在遗址西南部,经钻探确认墓葬和车马坑共 226座,其中车马坑 10余座。清理墓葬52座、车马坑8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均为一棺一椁,墓坑一般长 2~5米,宽 1~3米。共出土陶、铜、玉石、蚌等器 6000余件。

薛道实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临猗县北辛乡宜村东北

为隋代尚书礼部侍郎薛道实及其家族墓地,薛道实卒于唐初,葬于此。墓地现存唐玄宗十七年(729年)墓碑一通,石人、石羊、石狮各一对。墓地还保存其孙薛宝积墓碑一通,大部分埋没地下,碑首上篆额“大唐扬州长府薛府君碑”。

猗顿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西

墓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砖砌方形墓,高2米,东西长20米,南北宽18米,中心有一圆形土冢,高1米,周长15米,未发掘。清道光年间重修茔宅,竖墓碑。保存完整。

猗顿,春秋鲁国人,奔走天涯,寻求致富,后驻郇瑕之地。生前以畜牧育桑,兼营盐化,成为与范蠡齐名的富翁。死后葬于王寮村。

陈茂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临猗县卓里乡陈平村东北

据《金石萃编》载:“茂生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薨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即以其年归葬,碑当立于是年”。陈茂历经北周、隋两朝,为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过贡献,卒后赐葬故里。现仅存陈茂墓冢和陈茂碑。墓冢坐北朝南,冢高4米,周径约10米。陈茂碑正书篆额“大隋上开府梁州刺史陈公碑”。

以上部分照片来自宜宾客、山河旧梦、感悟山西,谨表谢意!

运城推荐线路

福胜寺-白台寺-大佛寺-稷王庙-青龙寺-马村砖雕墓-龙兴寺-三官庙-稷益庙-龙香关帝庙-太阴寺-闻喜文庙-司马温公祠-运城博物馆-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永乐宫-广仁庙-扁鹊庙-黄河大铁牛


——————————  END  ——————————

(0)

相关推荐

  • 山西五台:罗睺寺·殊像寺

                 从菩萨顶下山,我们来到了的罗睺寺.         罗睺寺始建于唐代,是大华严寺(即后来的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后分开独立为寺初名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此落脚讲经 ...

  • 山西这四大名楼,可以媲美中国四大名楼,你知道是哪几大名楼吗

    到山西旅行,这四大古代名楼不要错 山西是我国的古建筑之乡,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统计(452处+2019年统计第八批数量82处)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位,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 ...

  • 文物看山西之太原地区

    山西是文物大省 具有辉煌五千年华夏文明史 滔滔黄河水是她的血脉 巍巍太行山是她的脊梁 这里有唐风晋韵的艺术瑰宝 有济世晋商的家国情怀 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 山西不仅是 古代建筑的宝库.琉璃艺术之 ...

  • 文物看山西之阳泉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 ...

  • 文物看山西之朔州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文物看山西之大同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文物看山西之长治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文物看山西之晋城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文物看山西之临汾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文物看山西之吕梁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