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海洋的水都是淡水,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1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8%,地球大部分地表都被海洋所覆盖。全球海洋中的海水总量高达13.5亿立方千米,占到地球表面用储水量的97%。剩余的3%是淡水,这里面的大部分都储存在两极冰川、高山冰川中,还有一部分埋藏在很深的地下,人类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量,还不到地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

海水中含有溶解的大量氯化物、硫酸盐等矿物质,所以海水又咸又苦又涩,不能直接引用。有人提出,如果海水全部变为淡水,是不是就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了?随之而来地球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海水和淡水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盐量不同,并由此而带来密度、冰点、溶解度、口感等方面的差异。习惯上,人们把每升水含盐量在0.5克的水称作“咸水”,低于这个数值的成为淡水。而海水则是典型的海水,例如太平洋的平均含盐量为3.5%,我国南海平均含盐量为3.3%,渤海平均含盐量3%,青海湖1.2%。

通常我们说的外流江河以及湖泊,之所以是被列为淡水型,就是因为它们水中的含盐量,与海水和咸水湖相比很低,一般都在千分之几的级别。虽然这个数值很低,但是也不代表里面没有矿物质盐类。

由于地球是一个固态岩质行星,无论是在地上还是地下,岩石或者土壤中都含有可溶性的矿物质,在地表和地下水流的冲刷下,这些可溶盐类会逐步脱离原来的环境而进入水流中,通过水的流动发生空间的转移,因此流动性的水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矿物质盐类。含盐量的多少,与区域岩石土壤的可溶盐类本底有关,也与水流冲刷的强度有关。

当水流在某个区域聚集时,在蒸发作用的影响下,如果系统的水量输出小于输入,那么聚集或者缓慢移动的水体中,所富集的矿物质数量会越来越多,那么盐度就会越来越大,水体就会发生“咸化”,直至达到最大溶解度或者一个中间稳定状态,这就是咸水湖的由来。

而海洋是地球上绝大部分水的最终归宿,这些汇入进来的水同时也携带了大量矿物质,海水的蒸发并不能带走它们,所以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矿物质在海水中聚集,海水越来越咸。据统计,全球100多种元素,在海水中能够发现80多种,其中排在前几位的有氧、钠、镁、硫、钙、钾、溴 、碳等。

所以,地球上除了用人工蒸馏等方法制备的纯净水外,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淡水。

地球在形成之初,表面温度非常之高,岩石基本都是呈熔融状态,地球上的水分子当时几乎全部以水蒸气形式飘散在大气层中。当太阳系行星“各就各位”,空间中的星际物质被吸附得越来越少后,地球表面温度随之慢慢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这些水蒸气就以空气中的悬浮细小颗粒为载体,形成小液滴并越积越大,最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上。

此时地球表面的温度仍然较高,刚落下的雨滴,又重新蒸发,如此反复,相当于给地球慢慢降温,最后蒸发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这场雨少说下了有几百甚至上千万年。

在漫长的降雨作用下,地球表面地势较低的地方,所汇集的水越来越多,直至相互连通,于是地球的原始海洋就此诞生了。虽然在水流的冲刷下,地球岩石中也会有一部分矿物质溶解,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还不算长(相对于宇宙的时间尺度),所以原始海洋中的含盐量并不高,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完全是“淡水”的节奏。

后来又经过数亿年的演化,海洋中的矿物质慢慢增多,才变为现在的模样。

因为地球的海洋在历史上正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对于地球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大不了推倒重来,可是受苦的将是地球上的芸芸众生。

一方面,海洋中的海水特别是表层海水,与地球大气层的关系非常密切,始终在进行着持续的水汽循环和物质循环。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海水温度、含盐量、深度和密度存在差异,地球上才会出现暖洋流和寒洋流,热量得以在不同区域中进行着比较缓慢但是规模非常宏大的传递过程,无数生物按照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不断调整着它们的活动区域和行为模式,如果海洋中全是淡水,海洋中的热传递将不复存在,包括陆地在内的无数生物将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另一方面,许多依赖于高盐度环境的水生生物,将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不了这种变化而死亡,种群也会发生灭绝。而地球上的碳氧平稳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中的藻类,当海水全变为淡水后,这些藻类也将不复存在,地球上植物“造氧”能力将会发生突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明显上升,地球的温度因温室效应将有大幅提升。高温和缺氧环境,会使没有因海水变为淡水而直接死亡的陆生动物们,在不久也会“窒息”而亡。

除此之外,由于海水热量传递过程受阻,地球的大气环流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将变得更为频繁,全球的陆地表面,将呈现出干旱和洪水两极分化明显的局面。

在地球“大洗牌”之后,逐渐趋于平静,就像四十多亿年前刚刚冷却下来的时候一样,然后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缓慢着孕育新的生机和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