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山,从未被遗忘

在济南,带有“黄台”两个字的地名很多,黄台车站、黄台电厂、黄台大酒店等等,早已为济南人所熟知,但对于黄台山的历史,很多人却并不太清楚。其实,黄台山虽不如华不注山、千佛山有名,但同样历史悠久。曾经设在这里的黄台山石料厂,还曾为黄河防汛作出过巨大贡献。

1949 年 11 月,山东省黄河石料公司黄台山机车运石情形。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一宗老照片

有关黄台山的历史记忆,触发于济南报业影像档案馆新近入藏的一宗珍贵老照片。照片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容大多为当时的石料生产场景。其中包括拍摄于1950年4月的一张“山东省黄河石料公司全体职工摄影留念”,和一张拍摄于1949年11月的“黄台山机车运石情形”。虽一为合影、一为机车运石照,背后却有着一段和黄台山,和黄河防汛有关的往事。

1950年石料公司职工合影 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黄台山石料开采的历史较早,山东省政府文史馆员郇起鸿先生对此多有关注,他告诉新黄河记者,根据1991年《北园镇志》所记,“1922年方振亭等人在黄台山南侧开采石窝,开始生产民用建材,而后主要供应黄河修防处作为防汛石料。”

右上方畜力运输队。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1997年《济南市志(第三册)》则记载:1948年,因治黄需要,在泺口镇设立山东河务局泺口材料处,“1950年5月,迁往黄台山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黄台山石料厂(简称黄台山石料厂),公有职工150人,临时工600余人,年产石料10万立方米。”“1969年因石源逐渐枯竭”,黄台山石料厂迁将山,改称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将山石料厂。

轻便轨道 。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据沙涤平先生《创建黄台山石料厂》一文所述,1949年2月,山东河务局决定组建黄河石料公司,由公司直接组织生产,“济南临近黄河的黄台山、标山、鹤山、小山子、峨眉山五处山场都派有干部专职管理。同时各山场还雇用市郊牛马车三四百辆进行运输,规模空前一时。但是人工采运的弱点是消耗大、效率低,不能满足黄河用料的长期供应。经山东河务局批准,又着手筹办机械化生产。经过比较,认为黄台山场石料储量大,石质优,有充足的滩地做料场,有较长的河岸停船转运,能用轻便的铁路平顺地与山场连接形成运输线,最终选定黄台山场为机械化生产基地,正式组建成立黄台山石料厂。”直至1969年石源逐渐枯竭,在20年左右的时间中,黄台山的石料为黄河防汛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工采石工具。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左挹鹊山,右揖华不住”

黄台山北依黄河,南临小清河,海拔614米。据郇起鸿介绍,黄台山如何得名,未得其据。《山东通志·疆域》有一种说法:“所谓黄台者,今之黄台桥也。而山随黄台得名。”黄台山曾经风光优美。据民国十五年《续修历城县志》所记,黄台山“左挹鹊山,右揖华不注,其西南一带即莲子湖故地也。稻田畦菽圃,回环映带,十余里不绝。林壑深美,最为胜处”。历代诗人亦多有赞誉,陈锦《再过黄台山》诗曰:“黄台堤畔浪如银,埝路流沙没画轮。偏是小山能戴石,本来高鸟怕依人。”谢焜《黄台桥》亦有诗曰:“提榼归来晚,水田一径微。风轻鱼婢出,烟暖稻孙肥。落日众山紫,近城霜叶稀。儿童耽野趣,相对亦相机。”

2009年黄台山东麓。郇起鸿 摄

郇起鸿告诉新黄河记者,小清河曾在黄台山南麓设有黄台港。在黄河与渤海舟运中断后,胶济铁路未建成前,小清河是济南与渤海联系的唯一通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胶济铁路黄台站至黄台板桥的“黄台桥支线”通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黄台港至泺口港,以盐运为主的“清泺轻便铁路”(1913年,改建为标准轨)。当时,黄台港成为铁路、水路联运以及小清河、黄河联运枢纽。20世纪80年代,黄台港仍是小清河流域吞吐量较大的港口。

2009年黄台山西麓的亭子。郇起鸿 摄

明代,黄台山南麓形成两个村落,一曰魏家庄(村民魏姓居多),一曰黄台山庄。清代,历城儒生解鉴在黄台山设帐教书,其所著《益智录》一书,诫恶劝善广泛流传。20世纪50年代,魏家庄和黄台山庄两个自然村,统称黄台村。

村庄。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另外,明《历乘·舆地》即有记载载黄台山南麓,过去“有月明寺”,寺内曾有明清、民国石碑20余通。寺前建有戏台。1946年国民党军队在月明寺修建炮楼,塑像全部被毁。1963年寺院全部拆除。

古寺庙。济南报业影像馆 提供

1974年,曾在黄台山南麓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出土的汉画像石,线条流畅,形象准确、细腻、生动,其中的七盘舞画像石,为“七盘仰置”提供了实物资料。1988年在黄台山西麓还层出土五铢钱及宋元时期的铜币50多公斤。

一座东汉墓

郇起鸿先生曾考察、研究天桥区境内所有碑刻,在《天桥文化撷英》一书的“天桥碑刻”部分,郇起鸿将黄台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放在第一篇,据该《黄台山汉画像石说》文所述,1984年前黄台村属济南市历城县,因此,当年黄台山东汉画像石出土后,归藏于历城县管辖的四门塔景区。

郇起鸿认为,黄台山东汉画像石中最具价值的,当属七盘舞画像石。该画像石画面以浅浮雕为主。画面上部一舞者头戴花冠,身着长袖燕尾舞衣,细腰、利履,脚下七盘一鼓,正在盘上蹑步起舞,两袖上下翻飞,如飞鸟翱翔。史料中对七盘舞的记述虽然不少,但对盘如何放置却无描述,实物资料亦不充分。著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根据沂南七盘舞画像石,认为:“七盘舞所用的七个盘究竟是仰置的,还是覆置(盘口朝下)的,在文献上没有提到;现在,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些盘都是覆置的;事实上,也唯有覆置才适合于我们优秀的舞蹈家的舞蹈。”后来,彭州、南阳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中的七盘舞之盘,亦为覆置,于是人们在介绍七盘舞地文字中,多有”覆置“字样。但是黄台山出土东汉画像石七盘舞中的盘,却是“仰置”,也就是盘口朝上,它纠正了此前七盘舞所用之盘“都是覆置”的说法,因此弥足珍贵。

黄台山东汉画像石隶书左交(蛟)龙右白虎拓片。郇起鸿供图

此外,黄台山东汉画像石中,保存较好的“左交(蛟)龙”“右白虎”二石也十分珍贵。其字为隶书,“纵逸飞动,神趣高妙”,郇起鸿认为,此二石“虽字数不多,“其书法水平堪与《礼器碑》《曹全碑》媲美,是济南地区现存汉代隶书的上品之作”。

黄台山东汉画像石左交(蛟)龙右白虎拓片。郇起鸿供图

时光流转,今天的黄台山已无昔日的风貌,现在只有在黄台山的东、西麓,还能看到一点“山”的模样。如今,黄台山及周边已经成为济南的市区,唯有整治后的小清河,还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记忆。

5月12日,郇起鸿先生领着我们,从黄台山西麓绕到东麓,终未找到上山之路,2009年他到此考察时,山脚多有农田菜地,西麓、东麓均可上山,如今却多为厂房、仓库所围。“但愿黄台山能建成一处山体公园,铭记它的历史,和它曾经为黄河防汛立下的汗马功劳。”

2021年黄台山。钱欢青 摄影

来源:新黄河APP
(0)

相关推荐